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要做一个真正现代意义的学者,特别是要学会写书评,写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我喜欢读书评,也喜欢写书评。本着以文会友的原则,我写了这么多年的书评,批评了不少著作,我没有得罪什么人,而换来的是更亲切的友情。这样的一种做法,其实也是中国学术古已有之的传统,如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2.
2000年以来,中国出版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转制,与此相对应,书评学与书评文化研究也出现了新的研究动向和研究视角。本文通过检索书评文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认为2000年以来的书评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书评本体论问题进一步清晰,一些研究者以新视角对书评文化进行研究,网络书评、学术书评成为书评文化研究的新起点,等等。但是,书评历史的研究力度尚待加强,研究者对书评业面临的新问题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3.
话说书评     
随着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职工读书活动的纵深发展,图书评论的重要性遂为越来越多的同志所关注。于是,“怎样写书评”就自然成了人们读书文化生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了。怎样书评?人们可以提出很多方法,谈出许多经验。然而,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定于一尊的写作秘诀吧。因此,还是应该鼓励大家在书评园地里来个因人而异的“百花齐放”。比如,工人写的书评,农民写的书评及学生写的书评,显然就同评论家、大学里的教师、教授、报刊的编辑写的书评不会是一个样子,也不可能有同一个要求吧。三十年代初,有人曾写信问鲁迅:作文的秘诀是什么?鲁迅1933年12月15日在《申报月刊》上用洛文的笔名写了一篇杂文,公开回答了这个问题。鲁迅认为,作文并无什么秘诀,要说有,那就是骗人的障眼法。比如说,写文章一要朦胧,二要难懂。缩短句子,多用难字。写秦始皇焚书的故事,如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焚书”,还不算好文章,改成“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了,假若查找  相似文献   

4.
当代书评研究的意义吴平书评经过20、30年代兴盛和80年代的发展,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接受,不仅拥有了丰富的书评实践,而且也涉及到理论领域,对有关书评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各抒己见。有的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书评、分析书评,有的也试图构架书评学的框架。尽管...  相似文献   

5.
1982年9月,在台北办了10年之久的书评杂志《书评书目》停刊了。3年后,台北的另一家知名书评杂志《新书月刊》也正式宣布倒闭了。于是,书评界哗然。1986年书评家应凤凰写了一篇题名为《现代文学的‘书评’书》的文章,台北《自由青年》第76卷,介绍了50年代至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书评别集。这就是司徒卫(祝丰)的《书评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版)和《书评续集》(幼狮书店1960年版,后合集为《五十年代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6.
钱杏邨(1900—1977),笔名阿英,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评家。他不仅创作了很多的文艺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更重视书评,特别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他书评文章的盛产期。他一生写  相似文献   

7.
书评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也产生过一些理论,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书评学理论体系正在研究和建立之中。在我们研究书评理论的时候,一个首要的问题便摆在了面前,那就是什么是书评,书评的范围如何界定?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普遍有两种看法,笔者概括为:一是广义论,一为狭义论。这两种书评界定说都值得研究,而应给它一个符合书评规律的科学的定义和界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评史初探》,赵晓梅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6月版本书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出版文化、书评传媒、书评作者的概括及各个时期书评发展的观察与特点分析,具体论述了自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之间一个半世纪中中国书评的发展历程。作者将中国近现代书评发展史分为:中国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的催生使书评迎来了黄金时代。《大公报·文艺》(以下简称《文艺》)就是一个使书评在当时得到最大发展的理想园地。本文试图通过《文艺》与书评的密切关系来追寻一下书评在30年代短暂而迅速发展、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书评作为揭示报道文献的方式,它涉及图书馆文献信息管理部门、出版界、读书界等各个层面。如果对书评的认识只局限于部门目的的工具,而不是从宏观上加以研究,势必影响书评的发展和利用。本文把书评纳入文献信息学范畴,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从文献信息学的视野去探寻书评的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按理说,书评和赞美诗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现在的书评和赞美诗却象一对孪生姊妹,赞美诗差不多成了书评的代名词。这话并非故弄玄虚,也不过  相似文献   

12.
书评实践、书评理论、书评学是书评发展的三个自然阶段和自然形态,同时也是它的逻辑阶段和逻辑形态。我们称之为书评的三元,也即书评的三种基本形态。书评三元是书评运动的一个体系。书评三元组成了运动着的书评的全部运动,揭示了书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同时也大致划分了书评研究的基本范畴,构成书  相似文献   

13.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14.
几乎是踩着1978年以来我国学术出版事业复兴的步伐,我国的读书(书评)杂志和报纸“读书(书评)版”层出不穷,为推进著作者撰写优秀作品、出版者编印图书精品、读者选择优良读物,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有效的舆论督导,从而为新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期刊杂志的“书评(读书)栏”虽然起步稍晚,但其卓然一军的积极推动作用却不能低估。80年代前期,我们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是很难找到书评文章的一席之地的,当日还有一些杂志以“本刊不发书评”而自诩,至于在《征稿启事》中公然要求作者免投书评稿件者也所在多有。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其情形则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为了积极倡导学术书评(专业书评)的风气和切实提高书评的学术质量,《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当代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书评理论研究一直在书评实践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80年代初期,我国书评业刚刚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创伤,当时,对书评心怀余悸者有之,淡漠者有之。在这种情况下,书评界发出了一片“加强书评工作”的呼声,并对书评工作的意义和外国,尤其是美国和前苏联的书评经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介绍,从而澄清了对书评的一些混乱认识,迎来了80年代中期我国书评数量的辉煌;80年代中后期,针对书评质量较低、书评队伍不稳定等状况,书评界又着重对书评创作和书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90年代初,我国书评的质量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出版的不正之风、低劣出版物等的批评渐成气候,书评对出版物的社会控制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90年  相似文献   

16.
提起书评,大概没几个人会想到它还有别的什么模样,人们大多只注意到它风格上的多样性或应该有的多样性,而忽略了一个平凡的问题:其形式是否也该多样?如果以人为喻的话,风格只能是其气度,而体裁才是模样。人有模样之别,书评呢,无疑应有体裁之分,要改变书评“千人一面”的沉闷状况,除风格多样外,“模样”的多样和更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写了很长时间的书评,我也略有心得,书评要有质量,就要弄清楚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不是说有了这个基础书评一定是好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它书评一定是失败的.《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一书似乎在挑战我,书中以多个主题在岔开我的思维线路,我常常看得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8.
书评工作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它不但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反作用影响于社会。这就使得书评具有多种社会功能。这里,只就其荦荦大者,从书评的认识功能、学术功能、文化功能与育才功能等四方面,略作申述。书评的认识功能美国有《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英国有《泰晤士报书评周刊》等具有权威性的一些书评周刊。它们的书评真可谓“一言九鼎”:“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这是什么缘故呢?具体说,是它  相似文献   

19.
李健吾(1902-1982)笔名刘西渭。他是上世纪30年代很活跃、很著名的书评家。他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版了《咀华集》、《咀华二集》等四本书评专集,影响很大,至今也为人称道。他的书评主要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所评主要是文艺作品,戏剧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在1982年7月说:“解放以后,我没有时间‘高谈阔论’了,一则,我用它来长期改造自己,这是一种乐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书评?“书评”是“图书评论”的简称,就是对图书进行分析评论。书评包涵两项内容,一是“书”,这是指书评的对象;一是“评”,这是指书评的性质。书评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书评文章或讲演等,则是书评者对图书经过研究所得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