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而独特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概念。厘清这一概念的源起和本质,对于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推进高等教育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概念史研究范式,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文献并综合分析话语内涵的演进发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是它的最初形态,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它的思想内核,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它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是它的本质内涵;它在政治和经济变迁中被持续建构和反复定义,彰显出丰富的价值。“高等教育中国模式”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注脚和学理概括,也必将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在现代语境下容易滋生某些垄断性、自利性、独白性思想与行为.直接导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分裂与导向偏离。因而可以借鉴具有批判精神与解构特性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反思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独白”语境,批判其非规范化的话语场域、非合作的话语思维、非一致的话语表达,主张重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对话”语境,为塑造力量均衡、民主协商、平等对话、技术进步的对话范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中国特色远程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之路。本文以江苏电大服务“三农”的实践及其成果为个案,对进一步深化研究远程教育服务“三农”这一系统性大课题的方向、方法、资源、措施及能力等基本层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关注与思考,坚本固元,以理论研究的深入,指导、促进实践的发展,为服务“三农”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新大学”概念的含混已经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亟需澄清。研究采用问卷形式对120位“新大学”负责人开展调查,最终确立以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学科与专业、管理机制与体制、师资队伍、社会支持这七个维度来建构“新大学”去同质化发展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5.
坚持“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思想解放意味着理论的自主,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建构路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认识的深化,重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新范式;这一思想解放彰显了文化的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黏合剂”作用和民族文化发展规律新的思考,推动对中国道路根基的纵深性溯源;这一思想解放突出了发展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创新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开辟理论和制度创造新空间,以新文化生命体塑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担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我国的“三农”问题大致经历了城乡自由流动时期、城乡隔离时期和城乡互动时期。尽管各个时期“三农”问题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背后都存在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三农”问题的长期历史累积使其成为“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拓展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边界,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此,我们解决“三农”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坚持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发展观,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底蕴,有助于澄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归.一、“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特征.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在意义的,指社会发展既有客观的运行法则,又渗透着人的目的和要求,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强调,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出发,研究探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等教育研究话语体系,既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繁荣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科学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质量、增强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为此,本刊开设专栏,重点刊发“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研究话语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2010—2020年是我国砥砺奋进推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推进科学保教取得重大进展的十年。在这十年间,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发生了深刻变革,表现为从“立场彰显”向“科学发展”迈进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幼儿为本的课程价值与理念呈现”“彰显教育本质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推进”“指向内涵质量提升的课程实践成果转化”三方面。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厘清课程、教学、游戏等基本概念的边界及其关系”“如何融合借鉴模仿国外与本土创新实践”“科学教育观念如何有效落地于实践”等挑战。为此,我们还需要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如下实践方向:关注逻辑起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话语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依托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使课程实践向内涵式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0.
一个多世纪以来,“体育教育”这个富有争议的词语,为什么能够经常出现在日常话语、期刊杂志甚至各类政策文件之中?究其根源,在于缺乏术语规范意识和学术批判精神。文章在对“体育教育”一词使用状况及其受质疑状况进行考评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语言学、术语学和教育学四个维度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辨析,最后得出结论:“体育教育”之说确实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不符合学术思想表达的一般规范,必须特别谨慎地使用,并自觉区分它在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理论话语中的实际内涵。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在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理解和解释高等教育的贡献与价值对高等教育自身与社会、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公益”“私益”“共益”是当前国际与本土学界用以解释高等教育贡献与价值的核心概念,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取向。本文关注中国文化中的“公”“私”之辩,并基于具体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解释为何被我国高等教育广泛使用的“公益”“私益”等西方理念难以有效捕捉我国话语中“公”“私”概念的内涵,而“共益”概念与我国话语更为接近,可以成为更适合描述我国高等教育贡献与价值的理念。对相关概念在中西话语体系下的概念辨析与本土建构,也是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的有效回应。  相似文献   

12.
“新师范”是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愿景。它的提出不仅是对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新特征的概括,更承载着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这一教师教育发展“百年难题”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仅是“新师范”发展实践路径的基本遵循,更是“新师范”之“新”得以立世之根本,它关系到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所谓“终结”不仅仅是笼而统之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之谓,而是要建立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内涵更为科学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挖掘“师范性”的学术价值、认可“师范性”的学术地位、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发展“师范性”,这才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13.
“话语”到底是什么,学界仍存在理解或表述上不一致的情形.涵义不确定不统一,必会影响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从词源学的角度对“话语”一词进行溯源,并重点梳理其在哲学、语言学学科中的涵义及发展,并对“话语”、“语言”和“言语”的内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话语”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及其“产业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和“面向市场”问题应该说 ,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 ,已经得到了确认 ,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属于第三产业 ,取得了普遍共识。但是至今在如何理解高等教育的“产业”性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应否“面向市场”等问题上 ,人们的观点还不尽一致。现在看来 ,这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直接涉及到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途径、新机制 ,并关系到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 ,应该深入讨论。1 .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的“产业”性这里的关键问题是 ,如何看…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三农”:远程教育的新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三农”服务,是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战略重点,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对教育的现实要求,是远程教育担负的新使命,也是广播电视大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既是一项创新工程,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存在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有新的措施和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洵阳路小学开展“新基础教育”历经多年,从领悟“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内涵到日常化的实践操作,我们始终用一种“诚实、坦然、真诚”的“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态度去认识、对待。多年来,我们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礼,体验到了“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在这一关注“人”的发展的全新变革中,我们经历了“问题”带来的矛盾与困惑,“反思”产生的批判与变革,“实践”创造的进步与成长。我们能够感受到与“新基础教育”共同跳动的脉搏;我们能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主要包括相互衔接的战略地位论、底线思维论、目标任务论、重点领域论、全面领导论和方针原则论等6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内涵体系、实践方法等维度充分彰显了系统性特征。应当坚持以整体性思维统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局,以系统性思维统筹“三农”工作顶层设计,以辩证性思维把握“三农”工作时空节奏。  相似文献   

18.
“美好生活”话语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表达,是对人民的生活世界应然维度的擘画与书写,凝聚了人民的共同创造和伟大实践。对“美好生活”话语的理解,可从目标、实践、价值的三个维度切入。“美好生活”话语植根于中国大地、中国实践,其深层逻辑表现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体现了以目标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体论;以实践为要义,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实践论;以价值为动力,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论。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术界始终逗留于“资本的现代史”视野去谈论解放、主体,一直无法寻找突破资本主义围城的出口,最终徘徊于资本逻辑派与劳动逻辑派两种话语之间。当然,这一困境也影响了汉语学术界的讨论。之所以如此,在于研究者遗忘了对“资本的形成史”的研究。通过厘清“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三重内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资本主义科学认识论起点、新社会制度创造历史前提,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所分析的“资本的形成史”,着重强调了资本主义本质中的“分离”与“颠倒”,以及为如何瓦解资本主义提供出路的方向,这些内涵无疑为摆脱当下资本主义批判仅仅局限于“资本的现代史”的拜物教视野、实现从批判理论提升到解放理论的研究路向提供必要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两个基本概念,然而有些学者由于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本质特性含混不清,往往造成对这两个概念的误读和误用。因此,科学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辨别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传承“马克思理论”的本真思想,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回归“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的人民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