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面向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教育逐渐受到重视。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双创"意识、思维、人格和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推手,是"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不足、管理失当的问题,致使培养出来的知识产权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知识产权教育对"双创"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对此,高校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师资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加以完善,从而提升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助推"双创"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立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针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校、企、政”协作育人的实施路径,提出了激发政府、企业、学校三个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力的举措,从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孵化平台、创业培训、导师帮扶、后续服务等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育人共同体,营造“校、企、政”协作育人的新生态,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分析,指出了在高校发展中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微观层面的体现。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度不断加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与问题。由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育人为本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文章从提升思政教育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有效整合优化创新创业资源、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等方面探讨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儒家“五常”思想承载了丰富的创新创业品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儒家“五常”思想中汲取精髓,深入挖掘其中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资源,积极将儒家“五常”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全过程。儒家“五常”思想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在修身立业、财富积累、人际交往、终身学习、信誉至上等观念的培养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儒家“五常”思想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观念、思想和文化上与时俱进,实现“三个转变”,设置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以"红船精神"引领指导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大学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力量,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科技竞赛、项目研究、发明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三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被寄予了更高质量的追求,在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就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和系统设计进行再思考,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总结实践经验,以期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化、专业化,培养拔尖的创新创业人才,切实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的重要方式,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存在职能部门缺乏联动性、前期培育和过程管理不完善、教师指导缺乏实效性等方面的问题。坚持制度机制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前期培育和过程管理、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整合协同合作平台、改革激励措施等,有利于优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自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越发关注与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需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助力于中国青年一代的创新创业,激起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本文则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关系进行简要阐述,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等进行探析,并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其目的在于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 但较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对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对策, 从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1.
清代各省布政使有廉有贪。康雍乾时统治者曾极力扬廉惩贪,其惩贪之法为:健全法制,严格挑选,加强监察,严惩贪污。清中叶以后,贪墨之风愈演愈烈,其原因,一是官官相卫,沆瀣一气;二是人君不俭,执法不一。  相似文献   

12.
说"旬"和"匀"     
本文考定"旬"的本字为"云","钧"的本字为"匀".  相似文献   

13.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者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从内部而且从外部,不仅就其内容来说,而就其外在表现来说,都是和这个时代的现实世界相接触并相互作用的。只有把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改造现实世界,才能真正地发挥理论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升理论的内涵丰富理论的内容。《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也是这样,无论就其内在实质还是就其表现形式来说,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代精神哲学思考体现。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与南北朝诗人笔下的"龙城"和其他唐人诗中的"龙城"一样,只是用典,借指边关边城,既非实指匈奴龙城,亦非实指前燕龙城,更不是卢龙之误。"卢龙"一辞在唐诗中先是虚实并用,后来逐渐由今典演化为故典,与"龙城"一样是借指边关边城。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野草》富含鲁迅全部的智慧和生命的热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之后的心灵抉择。鲁迅在和封建旧垒奋力抗争之后为自己在历史舞台上选定了“历史中间物”这一“影”的角色 ,《野草》记叙了鲁迅在“夜”的绝望和“梦”的希望之中的彷徨和奋进。于绝望中抗争 ,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这就是鲁迅得以不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互补理论——反思"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之争论,在本世纪初尤为突出。通过对两种训练理论的历史传承和理论内核的反思,导出“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9.
张秀芳 《职大学报》2006,(1):114-116
本文通过探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及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对社会文化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一定是对传统知识教育的否定,而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对人的人性化关怀,对人生意义的实现,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倡导,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态度无疑成了连通"知性"和"人性"的津梁.中国传统思想所固有的审美精神这一文化思脉为新课改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认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