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最终旨趣和一贯主张,社会批判理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的幸福与自由的执著追求。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具体理解,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人的自由解放理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功利化的价值哲学根源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哲学在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基础和前提意义,它往往通过对道德的价值理解来规定道德及其教育的基本逻辑立场,从而左右道德教育发展的脉向。现代价值论主张从主观价值角度去理解道德,将道德由意义置换为价值,取消了道德的自在客观性。而基于这种道德理解的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落入功利主义的圭臬。由此道德教育就仅局限于适应而非超越,道德教育自身之存在实处于虚无的无根状态。  相似文献   

3.
一、教育评价、道德及道德风险 评价是指从一定的社会角度来考察和评定现象的社会价值,判明现象对社会的作用之善恶、美丑、功过及其程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对教育活动的价值进行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要求。教育评价也许是所有评价活动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这也难免仲得很多评价活动既不可靠又不公正。导致被评者的反对。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从劳动决定价值的角度,运用高度抽象的方法,对劳动为什么决定价值和劳动怎样决定价值进行了研究,其价值理论的精髓是提出了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但马克思忽略了体现在物上的这种关系,使他的价值理论不尽完善。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价值理论,完善其体系,是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新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改变了以往哲学思考价值问题的根本路向,以一种实践思维方式系统地思考了有关价值问题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由于受到当时革命和理论需要的制约,马克思著作中也没有具体的价值论著作,但是,其崭新的价值论思想却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用实践来理解价值的本性时,必然把价值理想确定为实践活动内在本性的必然结果,即人的全面解放、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的实现。这正是从实践思维出发,深刻揭示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阶级"这一群体内在具有的群体性是深入思考马克思无产阶级与其人类解放学说之间内在关系机制的理论切入点。马克思对阶级群体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这个群体特性得以生成的社会物质动因及其在此基础上群体得以解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而展开对实现人类解放的构想和论证。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及其所承载的人类解放理想的整体理论逻辑和价值旨趣在当今时代仍具有时代效应,仍不乏其理论的科学性、批判性和规范性意蕴。  相似文献   

7.
"普世价值"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面临的道德危机,普世价值、普遍伦理成为人们重新思考的一个时代性热点问题。本文从对普世价值的不同理解、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的证明、对普世价值存在形式的看法、对普世价值研究的新动态等四个角度对当前关于普世价值的研究进行了述评,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探索和思考新时期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模式时,我们的思维角度应立足于多层次、多方位,力求全面、辩证、创新。一、课程模式及其研究的意义幼儿园课程,人们在理解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课程是指“在学前机构里发生的一切”,它是教育、教养、教学的集中体现.狭义的课程是专指幼儿园的教学。我们正是从教  相似文献   

9.
从宏观的层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的路径有四种,即社会路径、政治路径、科学路径、伦理路径,这四种路径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伦理路径,由于现有研究角度和认识的偏差,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思考和辨析。伦理路径就是要把道德视为一种实践精神,通过道德追问,以价值分析(亦即求善)的方式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伦理关系和利益需求,对教育活动给予道德评价,使教育获得理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知识包括事实知识和道德知识,前者系人类对外在客观世界的了解,后者则主要与人类的道德实践相关.由此,教育可区分为技术教育和价值教育.其中,价值教育所探究的是道德知识,揭示的是道德真理,寻求的是解放和自由而非控制和强迫,包括了解自己和克服那些妨碍自我解放的因素,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过一个"美好和真诚"的人生.但是,目前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及其他相关的知识,其技术化、"技术至上论"和价值主观主义倾向乃是当今社会价值教育边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舒志定 《教育学报》2012,(3):3-8,16
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政策在内容上必将更多地体现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相统一,从横向看未来教育政策内容将更加强调创新,从纵向看各级各类教育政策内容都将更加聚焦重点问题,更加注重系统化和一体化设计。以制定、执行和评价三个维度定义的教育政策过程将逐渐形成人文性与科学性、社会民主性与技术现代化有机统一的显著特征。在政策环境上将依据成熟经验以更积极自信的态度应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机遇和挑战,全社会逐渐形成以终身教育观为主导的国际化的多元教育观,管办评分离改革将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资源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配置更加优化。教育政策将更加全面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能够融合新时代各种利益群体的不同价值取向,实现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大融合和教育政策价值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高洁 《学科教育》2014,(4):17-25
杜威对传统哲学进行改造,建立了经验自然主义。“经验”是这一理论的最高概念。杜威认为,经验是生活中的一切,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人的行动提供指导。在其哲学理论的统摄下,杜威建立了自己的价值哲学体系,推翻了逻辑实证主义反对价值的理论,颠覆了传统经验主义纯粹主观的价值理论,创建一种以价值判断为核心的价值哲学。该价值哲学调和了价值与事实、手段与目的的对立。杜威的哲学观体现在其教育思想中,他的价值哲学也为我们思考价值教育的何去何从提供了新思路。杜威价值哲学视角下的价值教育提升儿童价值判断,使儿童在价值判断时注意自身经验及生活情境分析,注重行动与效果的分析,这种价值论观点为价值教育提供了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克里夫·贝克在价值教育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从研究的主题来看,他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对价值教育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的敏感把握,以及对价值教育内容、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系统构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研究的社会背景是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回应和价值澄清理论的纠偏,反省伦理学是其研究的重要哲学基础,价值态度教育、价值发展模式和对话式价值学习与教学共同构成贝克价值教育理论的内容。把后现代主义见解应用于价值教育理论研究,用美德伦理来缝合多元主义教育,以及把美好生活作为价值教育的导向对于当前学校开展的价值教育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简婕  马萍  张晓彤 《电化教育研究》2021,42(4):18-22,52
技术的教育价值一直是教育技术学者孜孜以求的终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成为人们再次思考这一问题的契机。从21世纪对人的发展要求出发,世界各国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以高阶思维能力为核心的21世纪技能是当下教育的宗旨。从技术作为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场域来说,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技术使人获得了发挥自身创造性的权利自由与解放。这种旨在让人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主体向度),并有能力积极改造社会(社会力量向度)的教育价值观彰显了教育的元价值。古往今来,技术在教育活动中一直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而在21世纪的教育活动中,技术应当成为教育元价值的中介。  相似文献   

16.
理查德·罗蒂的哲学思想为其教育观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首先,具有开放性、彻底质疑性、批判性的反讽精神寄托着罗蒂革新传统教育模式,呼唤创新教育的现实关怀与无限希冀;其次,罗蒂的"理性Ⅰ、Ⅱ、Ⅲ"理论为科学理性地理解和实施教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尤其对"生存理性"与"交往理性"能力的强调,展现出教育的可贵品质——宽容,赋予了受教育者更为自由的发展权利和愈发广阔的"自我教化"空间;最后,"团结"理念的更新与强化凸显出"自我"与"共同体"之间互惠、共生的契约关系。它有利于增强人的类意识和类认同感,为普遍价值的确立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古往今来一切有价值的人学理论之集大成,是一个相对完备的思想体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种崭新的认识维度与思维视角。人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现实性和自由性的多元综合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正视并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立足个人内在的道德感化、遵循个体的内化机制,以便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classrooms, based on a proposal for considering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as goals of science education, inspired by Dewey’s naturalistic humanism. It thus combines educational and philosophical interests. In educational terms, our concerns relate to how science teachers position themselves in multicultural classrooms. In philosophical terms, we are interested in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belief,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under the light of Dewey’s philosophy. We present a synthesis of Dewey’s theory of inquiry through his naturalistic humanism and discuss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cepts of belief,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as well as for the goals of science teaching. In particular, we highlight problems arising in the context of possible conflicts between scientific and religious claims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hat result from totalitarian positions. We characterize an individual’s position as totalitarian if he or she takes some way of thinking as the only one capable of expressing the truth about all that exists in the world, lacks open-mindedness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interpretative perspectives, and attempts to impose her or his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facts to others by violent means or not. From this stance, any other perspective is taken to be false a priori and, accordingly, as a putative target to be suppressed or adapted to the privileged way of thinking. We argue, instead, for a more fallibilist evaluation of our own beliefs and a more respectful appraisal of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beliefs by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相似文献   

19.
杜威是哲学家,亦是教育哲学家,本身也是教师,是有高度理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师。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对其教育教学实践切身体悟的结晶,可以说是其个人教育哲学的表达。既有高度的教育理论素养又有教育实践智慧和教育理想追求是杜威对好教师形象的表达。从教育理论素养上讲,好教师应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从教育实践智慧上讲,好教师应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理智兴趣;从教育理想追求上讲,好教师应努力培养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