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论述了"存在先于本质"、自由、责任、行动的观点,阐明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的行动哲学,有其合理性,但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性质。理清萨特写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文本逻辑,对文本内容"存在先于本质"、"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简要评析,并从总体写作角度以期有所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让·保尔·萨特(J·P·Sartre 1905——1980)是当代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一位资本主义世界享有盛誉的思想家。现在,萨特虽已逝世,但他的思想影响并未因他去世而终止。萨特继承了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又继承了尼采的英雄本色、自我选择、个人奋斗的观点和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还吸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本主义思想,形成了他颇具特色的存在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3.
自由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的本质。当然,“自由观”在萨特“人学”里是一个核心部分,分析萨特自由观的实质及其内在的矛盾,能够充分地认识其自由的本质及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是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小城畸人》(Winesburg,Ohio)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揭示小城镇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珥状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恶心”,“虚无”和“自由”思想阐释小说集所表现出人在工业化环境中被异化后的内心扭曲的“畸形”状态.传递出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他试图建构“人学辩证法”,而他的人学辩证法是以个体实践作为历史的原动.其对个体主体地位的不同认识,乃是人学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主要区别,但在“实践-惰性”逻辑影响下,异化就构成了人的宿命.  相似文献   

6.
《萨特究研》(法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是我国当前一本对萨特以至整个外国文学研究有一定影响的书,甚至对现代外国哲学的研究也有关连。《编选者序》(以下简称《序》)认为,萨特的哲学思想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自由的选择和创造,充实了“人类存在的积极意义,不失为人生道路上一种可取的动力”。然后,以这种“自由选择”为主导,分析了萨特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萨特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其一,萨特对世界荒诞的认识,反映了“哲学家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满”。其二,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观念是“对资本主义现实中丑恶的人与人的关系的  相似文献   

7.
萨特自由观的美学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自由哲学建立在他对人的思索之上。从美学角度对萨特的自由观念进行新的阐释,并结合萨特的文学创作实践来深化这一认识,对我们关于美的认识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实际上萨特的自由的精神就是人的美的追求,美就是人的自由的敞开与显现。  相似文献   

8.
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创新之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主题的转换,从关注自然转移到关注人,以实践本体论代替物质本体论,或者是创立了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的认为是把实践引进认识论,把实践理解为沟通意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中介,等等.这些理解并没有正确地、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创新.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实现了哲学出发点的根本转换.旧唯物主义是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直观唯物主义或自然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实践,即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解释问题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为存在"概念入手,指出"自为存在"可由"表世界"和"里世界"二者共同构成。运用这一理论深入剖析《小城畸人》中"畸人""存在"的本质,并援引萨特"自欺"理论解读"畸人"的解脱方式:通过"自欺"逃避自我,通过"欺他"强迫他我,从而揭示"畸人"并不"畸",而是入世者真实存在的心理写照。  相似文献   

10.
人的“自由”问题是萨特毕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他以“自为”为哲学出发点,论证了本体性基础上的自由、绝对化的自由以及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问题。虽然萨特的自由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提出了人的责任等一些具有价值的思想,但由于他的自由论是建立在根本错误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所以不能给人们科学的见解和指导,而只能是误导人们陶醉于极端个人主义和绝对自由化之中,使人陷入迷途。  相似文献   

11.
在马尔库塞的学术理论中 ,阐述了他的人学理论观 ,即超越物质、个体解放的自由观。这种人学观 ,消除了物质对人性的压抑 ,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笔者对人的生存在现实上的超越性使自由在非现实的幻想领域中得以实现的理论论述进行梳理 ,考察了马尔库塞人学观产生的哲学、宗教灵魂、艺术审美以及文化的背景 ,最终得出自由只有以艺术和审美为中介 ,作为生存的人才能享受和获得自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人的"自由"问题是萨特毕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他提出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他的自由观又蕴含着"不自由"的一面。自由是不可选择的,自由总是一定处境的自由,他人的自由是个人自由的限制,自由要求必须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萨特的经典剧作《苍蝇》对于古希腊神话的改造入手,揭示40年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于早年"孤独的人"的自由观的超越。此时他关注个体与群体、思想与现实、文学与生活的联系,主张行动与介入,并强调自由与承担责任的不可分离。认为这一发展乃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自觉的影响,其无神论的思想以及积极介入生活的主张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基本理论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境遇剧不仅是萨特独创的一种文学样式,而且是其哲学的特殊载体。本文从境遇剧中体现出的萨特自由观的四个方面,即自由的本质、出现根源、实现途径及必然结果,全面分析了萨特的自由观。同时,指出了萨特自由观中蕴含的不自由因素,为辩证研究自由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曾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并试图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融合起来.但他所高度评价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经过其改造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反映的基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斥、歪曲和否定.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主人公的人生境遇总是不遂人愿,其命运仿佛冥冥之中总被捉弄,个体存在的处境是荒诞的。究其作者的存在观,与二十世纪上半叶源于德国的存在主义思想是相通的,张爱玲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从现在的研究资料来看,她并未涉及过存在主义,但在其小说创作中是不自觉地体现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的,本文意在通过张爱玲的小说来探究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来剖析张爱玲的存在观。  相似文献   

17.
在《土生子》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别格的生存环境、凶杀行为以及其心理特征向读者展示了一位黑人青年如何在社会狭小的生存空间中通过近乎变态的行动展示自由并且最终承担责任的悲剧故事.别格的人生经历很好地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要义: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因而作者塑造了一位萨特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自由意识在必然性中的进步这一命题概括了黑格尔对历史本质的全部理解。黑格尔在对客观精神的分析讨论中,展现了自己对历史本质的理解。从人的自由的实现程度和人对自身自由本性理解的演进这样的角度理解历史的本性,是黑格尔留给当代的重要思想遗产。现当代哲学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评意在反对独断论思维方式,但其批评的片面性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人性问题上,经验论和理性论分别从自己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感性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两条人性理路,但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在人性理路上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只是他们人学理论倾向上显示出的一些特点,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的阐释,都有着理性的特征,理性人性论是西方近代人学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历史唯物观的角度阐述人学和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当代的启示.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构原则及马克思主义人学三大课题:人对自然的生态意识、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新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