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孟子的“良心观”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所谓的“良心”实际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层面上的善性,是“性善论”的理论依据,是“天人合一”的联节点,具有根本性、先天性、可塑性、可变性、层次性等特征。研究孟子的“良心观”对我们目前反腐倡廉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墨学盛行,为了维护儒学的地位,孟子对墨学进行了批判和攻击。但是,在对墨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孟子对墨子思想有所继承和吸收。对比《孟子》和《墨子》,我们看到,《孟子》的“民贵君轻”、“罪战”、“舍生取义”、“众乐独乐”、“社会分工”等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墨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代儒者对孟子人性善的解释都是将其解释为预设的人性本体.从《孟子》文本出发,通过对孟子何谓大者、大者如何立、大体的存养、为不善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子所谈之性,既有欲望之天性又有本体之人性,“大体”“大者”即是本体之人性,其人性本体是通过“思”并将之“扩而充之”而得来的;通过“思”和“扩而充之”而得来的人性本体是需要通过“寡欲”和“集义”的途径而“存养”的;不能“存养”即是“不善”,因此,孟子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而上学者,而是儒学形而上学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4.
孟子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解读文本的方法和原则。“知人论世”主要是背景的解读,意在解读文本的作者背景和社会背景;“以意逆志”主要是内容的解读,意在解读文本作者的思想情志。同时孟子对这一理论有所实践,而且这一方法和原则关联着孟子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义利之辨”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从未丧失过其独特的吸引力,至今仍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命题。在诸多对“义利之辨”的讨论中孟子无疑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的义利思想不仅正式将“义利之辨”推上伦理思想史的舞台,更是对后世学者对义利关系的讨论有着重要影响。从讨论孟子“义”、“利”含义着手,通过对其义利观内容的解读和对义利观背后矛盾的考察,厘清孟子“义利之辨”的原本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6.
“两马”辨释《孟子·尽心下》第二十三章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本章中“两马”一词,汉赵岐注“‘国马足以行关,公马足以称赋’,是两马也。”现存《孟子》的各种旧注大都沿袭赵说。新近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有“两马”条,引《孟子·尽心下》为书证...  相似文献   

7.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第 8章《清代的学术和思想》说 :戴震“在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原善》与《孟子字义疏证》。《孟子字义疏证》一书 ,初名《绪言》 ,后改定为《孟子私淑录》 ,最后定为今本名。”张先生认为三书有先后的承继关系。但翻阅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80版《戴震集》 ,不仅收有《孟子字义疏证》 ,同时还收有《绪言》、《孟子私淑录》。那么 ,《孟子字义疏证》与《绪言》、《孟子私淑录》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按照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记载戴震之言说 :“仆生平著述 ,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 ,此正人心之要。”由于戴震…  相似文献   

8.
后人耻于言利的观念 ,往往追根到孟子 ,这是对孟子“利”的思想的误解。从《孟子》书中义与利的关系和孟子轻利的时代背景分析 ,孟子所轻之利是违义之利 ,是自私自利 ,且只针对当时的君主官吏纵私欲、坑百姓的行为而言 ;通过孟子的乐利主义和利民主义思想 ,可见孟子真的利观并非轻利 ,甚至相反  相似文献   

9.
0.本文拟就《孟子》中“此”、“是”的语法功能及指代的语义特点,作一初步探讨,提出一些认识。1.“此”“是”的异同1.1 作为指示代词、形容词和语素的“是”在《孟子》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它的分布情  相似文献   

10.
《论语》和《仪礼》等孟子以前的儒家文献都对基层治理有所关照,士君子是实现乡治的动力之源;而《孟子》中少量关于基层治理的讨论,都是从王国政治的角度展开的。孟子从“性善—仁政”的逻辑出发,将治道的主体赋予君主。面对战国中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他不惜对儒家政治学原旨做出改变。孟子忽视基层的治理,在战国儒门各家中比较少见,在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中也非主流。但孟子的“上行”政治路线,为儒学作用于国家政治打开了局面。  相似文献   

11.
赵岐《孟子章句》与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孟子》两种代表性注本 ,其中的句读多所一致 ,但仍存一些分歧 ,兹例举如下。《孟子·公孙丑下》第 7章 ,赵岐《孟子章句》句读为 :“孟子自齐葬于鲁 ,反于齐 ,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 ,事严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木若以美然。’”朱熹《孟子集注》句读与之不同 ,其为 :“孟子自齐葬于鲁 ,反于齐 ,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严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木若以美然。’”赵岐、朱熹句读上之差异 ,从各自的注文可清晰看出。赵岐注文曰 :“孟…  相似文献   

12.
理想人格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探讨的重要内容,孟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是就道德意义上而言,从人皆有善端的思想出发,论证了理想人格应该具有“仁、义、礼、智”,“信”、“善”、“美”;“浩然之气”等道德品格.并提出了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一系列方法.孟子的理想人格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孟子》中论述的“仁”、君臣之道及培养君子的人格精神的三个方面与《论语》进行比较,提出《孟子》有着比《论语》更进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陆九渊在充分吸收、借鉴孟子、二程以及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心学,其心学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孟子.“心”具有认知功能和伦理道德属性,且“心”被陆九渊创造性地提升为道德本体,实现了认知之心与道德本体之心的高度合一.陆九渊心学中“理”的内涵与朱熹理学中“理”的内涵基本一致但又存有差异,真正原因在于其宇宙观不同.“心即理”的提出具有超出这一命题本身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1988年据抗日战争前世界书局原版重印的《诸子集成》第1册以及中华书局1983年据原世界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梁惠王下》断句有:“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今按,上文“去”与下文应断开:“去”古今词义有别,上古汉语中“去”义是离开,离去;下  相似文献   

16.
孟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他在儒家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人们常常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称他们的学说为“孔孟之道”。孟子的际遇,往往以孔子的为转移。尊孔时,孟子被奉为亚圣;批孔时,特别在十年动乱时期,他也跟着成了复辟狂。究竟如何评价孟子,至今仍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历史地看,孟子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尽到了为新制度的诞生而呐喊的责任,是我国古代一位应予肯定的杰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辩识我国古代文论“气”之含义。综析了“阴阳二气”说、“养气”说之丰富内涵,“气”与“理”“才”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述了“气”与文章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乃至创作方法上的相联。对散见于古代文论中的“气”说缕条析理,组成一个独特的“气”之体系,作了较为明晰的辩识。  相似文献   

18.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学说 ,但只是儒家的一派。孟子和孔子在义利观、王霸论、和与寡、人性论、天命观等方面的主张有许多不同点 ,不能孔孟并称。唐宋之后把孟子作为儒家正统 ,是另有用心。“孔孟之道”的提法不准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体育美学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其主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儒家孔子“仁学”为基础的“游于艺”、孟子“养气”说和以道家庄子“自然”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儒道两家最后都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为体育美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孟学成就不仅局限于义理方面,其在考据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朱熹对《孟子》一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所考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文本、人物史事、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在长期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朱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考证方法,主要有择优选取法、义理训诂和诠释结合法、比较验证法、专题式的考证法、阙如法、参验互证法等。这些方法彰显出朱熹的《孟子》考据学具有“广征博引,集众家之长”和“经世致用,注重现实”的特色,对明清时期《孟子》考据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朱熹的“考《孟》之学”也存在重复考证、据己意断是非、考证不够全面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