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这道题的答案你是如何得出来的?”老师问,“这道题我做过,我知道答案。”学生答。 “学校不让穿奇装异服,你为什么还穿?”老师问,“我看满大街的人都穿,我就穿。”学生答。  相似文献   

2.
香港青年状况之研究(续一)○郭海燕(五)、香港青年对香港社会的看法在“您对97年之后香港的前途有什么看法?”这一题的198位选答者中,“有信心”的39人,占197%;“难以预测”的96人,占485%;“信心不足”的46人,占232%;没信心的1...  相似文献   

3.
“你在干什么?”试试看,你会用什么口气说这句话?我曾经经常这样问我的学生,下意识中并不是要了解清楚他或她是在做什么,而是以此责备:“你不该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我经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我没有做什么。”所答明显非所问,然而,问题不在于作回答的学生,而是在于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4.
答案     
期中考,有一题目为:“什么是勇气?”一同学交了白卷,还写上:“这就是勇气!”期末考时,老师出题为:“这就是题目,请做答案。”这个同学在卷上写道:“这就是答案,请给分。”老师恼羞成怒:“你给我过来,我有两道题问你,你答出第一题就可不答第二题……”  相似文献   

5.
性别:女出生日期:1990年9月16日学校:牙克石图里河镇铁路小学四(1)班邮编:0221671.你想做什么样的人?教师。2.你最不满意自己什么地方?马虎、骂人、说脏话。3.你觉得学习累不累?不累。4.你心里有话最想对谁说?知心朋友。5.你经常为家长做哪性别:女出生日期:1988年7月学校:七台河市勃利县逸夫小学六(1)班邮编:1545001.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有学问的人。2.你最不满意自己什么地方?个子比别人矮。3.你觉得学习累不累?不累,而且有意思。4.你心里有话最想对谁说?对爸爸、黄迪、侯雪、赵楠说。5.你经常为家长做哪些事?扫…  相似文献   

6.
“你好,你对学校的总体印象如何?”“你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满意吗?”“你认为学校还存在哪些问题,最急需改进的是什么?”这是东安县教育行风评议员深入该县芦洪市镇一农户家向一名学生家长了解情况时的一个场面。  相似文献   

7.
1.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一名考古学家。2.你最不满意自己什么地方?做事马虎。3.你觉得学习累不累?不累。4.你心里有话最想对谁说?写在日记本上。5.你经常为家长做哪些事?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性别:男出生日期:1990年4月12日学校:双鸭山市集贤县第八小学四(2)邮编:155900性别:女出生日期:1988年9月29日学校:七台河市勃利县城西小学五(3)班邮编:1545001.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有知识、讲道德的人。2.你最不满意自己什么地方?马虎、做事情半途而废、没恒3.你觉得学习累不累?一点都不累。4.你心里有话最想对谁说?好朋友和日记。…  相似文献   

8.
看了上面4个图形,你能挑出哪一个是与众不同的吗?如果你选择图形A,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每一点都连续的图形。如果你选择图形B,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如果你选择图形C,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不对称的图形。如果你选择图形D,恭喜你答对了。因为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奇怪吗?不用奇怪,因为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以为解决一个问题只有一种途径,回答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完成一件事情只有一种方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并非都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9.
玩下面的游戏你得让脑筋转得快一点儿,再快一点儿,更快一点儿,不然你就当不了赢家。1.问:Whathasfourlegs,butonlyonefoot?答:Abed.有四条腿,只有一只脚,那是什么东东?哈哈,你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的“onefoot”意思是“一英尺高”,所以答案是一张床。2.问:Whatroomhasnowalls,nodoors,nofloors,andnowindows?答:Amushroom.什么room(房间)没墙、没门、没地板、没窗户?答说是mushroom,很俏皮。其实“mushroom”3.问:Howmanysidesdoesabarrelhave?答:Two.Insideandoutside.一个桶子有几个边(side)?…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几位家长问了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当他们问自己孩子问题时,总是问不出什么答案,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在幼儿园学会了什么。我通过观察了解,发现这几位家长大致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经常问孩子一些相同的问题。如:“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上课发言了没有?”“今天学了什么?”……经常是这样,孩子当然没有与你交谈的兴趣。这里提供几种有利于与孩子交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一是做谈话的发起者。要引导孩子们说话,成人得有想像力。比如问“告诉我,你今天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最不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位担任新闻工作多年的人士,想到新闻专业来从教。我问他:“您是做何种工作的?”答:“做新闻工作的:”“您做过新闻学吗?”我又问,却未立即回答。又曾遇到一位教师,他称自己可以指导教学论的研究生。我问:“你搞过教学论吗?”答:“我搞过20多年教学了。”答非所问。于是,我不再问了。从侧面讨论了几个很容易对答的问题:我们学校从事教育的人多少?数以千计吧?从事教育学的人多少?仅仅数以十计了吧?相信能指导研究生的人,会因这些问题而想到另一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有人曾对青少年学生做过问卷调查:“你最讨厌的家教方式是——”填写“唠叨”的占65%;“你最理想的父母形象是——”,62%的学生答的是“理解子女,不唠叨”。可见,唠叨确系现今家教中的多发病。家教中的唠叨,内容大多指向“不准”、“不许”、“不要”、“切莫”等禁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     
《学习之友》2014,(1):27-27
甲问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能为祖国做些什么?”乙回答:“移民,不给祖国添乱。”甲又问:“你认为爱国主义的表现是什么。”答:“移民,给资本主义添乱。”  相似文献   

14.
许红 《江西教育》2006,(12):31-32
《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今天,学校的师生关系怎么样?——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问答“你觉得自已有心里话时最想找谁说”时,答最想找班主任或最想找某个教师的仅占4.8%。在同答“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去找谁”时.答找班主任或找某个教师的仅12.3%。而对你是否愿“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时,61.3%的教师表示很愿意和所有学生交朋友,  相似文献   

15.
友与仇(上)──李永田答问(之五)问:你最珍视的人际关系是什么?答:同志关系。问:时下有些人不愿用“同志”这个称呼了。或称“先生”、“小姐”,或称“师傅”、“哥儿们”,这是不是一种“新潮”?答:我觉得没有哪一种称呼能够比“同志”更反映出我们社会人与人...  相似文献   

16.
一天深夜,物理学家卢瑟福走进实验室,看见一个研究生仍旧勤奋地在实验台前工作,就问:“这么晚了,你在做什么?”研究生答:“我在做实验。”又问:“那你白天做什么了?”研究生答:“白天也在做实验呀。”卢瑟福语重心长地说:“你很勤奋,整天都在工作,这自然是很难得的,可我不能不提醒你,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相似文献   

17.
考试妙答录     
考生实乃世界第一聪明搞笑专家。君若不信,请看:语文试题:“清水出芙蓉”,下半句是什么?答一:碧血洗银枪。(这位老兄应该是个古龙小说迷)答二:乱世出英雄。(有气魄!)语文试题:“奇文共欣赏”,后半句是什么?答:好酒同品尝。(要么本身就爱喝两口,要么是广告看多了。)语文试题:“天若有情天亦老”,下一句是什么?答:人不风流枉少年!(此乃“新鲜人类”的心里话。)语文试题:“不畏浮云遮望眼”,后一句是什么?答:飞来峰上有晴天。(若不知正确答案为“只缘身在最高层”,似乎此答案也还蛮像那么回事。有意思的是,经…  相似文献   

18.
葡萄     
“先生,我吃了一串葡萄。”“什么?你为什么要吃葡萄?为什么不吃别的什么呢?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吃?吃葡萄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吃那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完全不知道。”“愚人!你会为你的无知遭殃,而且还会连累别人。你仅仅知道吃,干吗不去思索一下你的行为呢?你知道事情的起因和后果吗?那会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你也不去想想吗?”“不,我不能照你所说的那样去做。我只能告诉你:葡萄是甜的,胜过蜜糖;是酸的,赛过柠檬;是紫色的,比皇帝的大袍还美丽!”“愚人,你知道的只有这些吗?”“是的,先生!为了这些东西,已…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一所学校需要什么?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人们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对一所学校来说.人、财、物、校舍、设备、图书、课程、文化、环境、特色、科研、政策、观念、机遇、创新……可以说一样不能少.样样都重要。但是,如果必须做减法.只留最重要的三样.这三样究竞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就是“钱”、“人”、“精神”。某种意义上,钱+人+精神=立校之本。  相似文献   

20.
在近日上海市健康基金会开设的“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培训课题”上,面对培训老师的提问:“如果你的孩子做三道数学题错了一道,你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结果.有80%以上的家长脱口而出:“你做错啦!”只有不到10%的家长回答:“答对了两题,你真捧!”该基金会儿童心理工作室主任吴亦君分析认为,这样的答案其实反映了平时家长评价和教育孩子的思维模式。大多数家长习惯于以负向思维模式评价孩子,这非常容易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气,甚至严重的可能诰成孩子的自卑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