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的郭沫若历史剧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西安举行。出席讨论会的有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代表,共三十余人。会上,除讨论史剧和史实、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等一般理论问题外,着重探讨了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理论和创作的基本特点、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评价、郭沫若历史剧  相似文献   

2.
近来年,在郭沫若研究领域里先后有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出现,但关于他史剧理论的研究,除有一些论文发表外,尚未有一部专著问世。我校中文系傅正乾副教授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一书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是我国研究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专著。该著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全面系统性上。众所周知,郭沫若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剧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丰富的史剧理论家。他史剧创作上的贡献在现代无人匹比,但在史剧理论方面却没有一部系统的专著。研究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必须从大量散见的文章、讲演、书信等并结合刨作实践去发见和总结。该书著者经过多年的细心研读,在掌握尽量齐全的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了郭沫若史剧理论的十多个重要问题,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这些问题包括历史剧的基本性质、处理历史题材的基本原则、史剧创作方法、历史悲剧观、史剧民族化、史剧语言、艺术构思与创作心理的关系、戏剧艺术手法等,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郭沫若史剧理论思想的丰富内涵。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找到了郭沫若“史剧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是丰富而博杂的。他的文学创作除了诗歌和历史剧,还有大量的散文创作。以往人们对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诗歌和以倔原》为代表的历史剧的评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郭沫若散文的研究却一直局限于单篇赏析、部分作品赏析或对整体创作的综述,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处于反帝反封建的关键时刻,重建民族精神刻不容缓。强烈的民族情绪促使作家们对民族历史传统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力图从文学艺术上去理解和反映民族历史的命运。历史剧因时而空前盛行,文坛上涌现出了大批史剧家,郭沫若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郭沫若以历史剧来表现急剧变化着的时代,通过极力宣扬古代人民的优秀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祈望在抗战中重建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关于历史剧的创作方法问题——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史剧理论家,郭沫若既然把历史剧分为“准确的历史剧”和“非准确的历史剧”两种类型,那他必然要论述到创作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历史剧所采用的不同的创作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现代学术史上.郭沫若是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学者之一.他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的《青铜时代》、《奴隶时代》、《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等专著,均堪称为中国古代社会、古代历史、古代哲学思想研究的划时代著作、因为,这几部巨著的出现,一方面开拓出一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的新路,一方面郭老的渊博知识、洋覆改证以及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方法都为后学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7.
一郭沫若是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他创作的历史剧,绝大多数是历史悲剧。他在历史悲剧的创作方面不只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这些见解还比较系统,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历史悲剧观。郭沫若的悲剧理论是他的史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外悲剧理论家前辈们比较起来,郭沫若的悲剧观具有鲜明的突出的特点。概乎言之,一是它的革命性,二是它的实践性,三是它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我校中文系联合召开的郭沫若历史剧讨论会四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在西安举行。这次会议是文学工作者与史学工作者结合一起共同探讨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与历史剧理论的一次尝试。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对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在对他的某些具体作品和历史剧创作理论的看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在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当代文学已经近百年。通过分析文学史著作,研究文学史书写和文学史观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史书写中的历史分期、作家作品选择、文学史的全面性和语文性等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西方文化互相撞击影响的产物,它记载着我们民族大觉醒、社会大变动的足迹,对中国文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学史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这段辉煌历程的研究,也始终伴随着文学史的发展而发展.迄今专家的著述已浩如烟海,不少人已臻自家之言.我们这里仅就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并具特色的七部文学史作一粗线条比较,以期对初涉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同志有所裨益.我们选出王瑶先生的《新文学史稿》、刘绶松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唐弢、严家炎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林志浩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四位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编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简略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无名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位传奇性作家,是"潜在写作"的最为典型的代表。无名氏研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是从零开始,随着对无名氏研究的不断推进,无名氏及其作品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无名氏也徐徐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无名氏研究包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和九十年代的研究及二十一世纪的无名氏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六○年郭沫若同志创作历史话剧《武则天》,一九六二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把《我怎样写武则天》、《重要资料十四则》、《诗五首》、《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作为附录。这些附录是对历史上的武则天作研究的。历史剧应如何写我是外行,当时只觉得《武则天》这个剧本在艺术上是高水平之作。至于对历史上的武则天,郭沫若同志所作的研究似难令人满意。当时由于其他原因不曾撰文和郭沫若同志商榷。现在,武则天的评价问题在史学界重新引起争论,《武则天》剧本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因此我也想把自己的看法如实写出来,供研究历史的同志以及对评价武则天有兴趣的同志考虑。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渊博的学者,在历史学、考古和甲骨文研究方面自成一派。就文学领域而言,凡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传记以及理论批评,郭沫若都元所不能,其中尤以诗歌和历史剧创作的影响最为巨大,尤其是其代表作《女神》享誉中外文坛。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称于世的郭沫若曾给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化财富。尤其他早年留学日本时期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和他后来抗战暴发后所写的六大史剧以及浩瀚的文学著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学新方向的建构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之一,它是伴随着1950年代文学中心的转移而不断深化并形成了区别于现代文学之性质的当代文学新的范型,又在日后的历史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构成了至今一直为人们反复辩难却又无法隐去的当代文学传统。考察以解放区文学为源头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对之传统进行近距离的观照,把目光投向文学中心转移后作家主体的创作心态以及新的文学形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方式、价值取向等带来的全新的冲击,可揭示出文学思潮的内在转化以及文学史的深层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学在教学内容上相对比较稳定,传统上各大院校一般都以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作为配套的通用教材(以下简称游本《文学史》和朱本《作品选》)。这是解放后编写的几种较流行的颇具权威性的古代文学教材之一。有人认为,游本《文学史》是自林传甲于清末宣统二年(1910)出版的为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本《中国文学史》,也就是我国第一部自编的文学史之后,迄今为止第三代文学史的代表作之一。其特点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纲领,是“思想理论型的”、意识形态化了的文学史 。尽管有…  相似文献   

18.
彝族作家李乔,以其长篇三部曲《欢笑的金沙江》奠定了他在彝族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他的小说以二十世纪云南历史的发展为创作背景,展现了都市与现代、边地与民族的独特风貌,塑造了众多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人物群象,形象地展示了一幅二十世纪云南历史的巨幅画卷。本文试对他的小说进行宏观的分析,揭示出其对文坛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9.
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大的、不可忽视和回避的文学现象似已毋庸置疑,但对它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却才刚刚开始。任东华先生历时六年对此课题作了深入而严谨的学术探讨,完成了《茅盾文学奖研究》这部专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是郭沫若全部创作的最高昂的主旋律。五四时代,他就把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和怀念,进发为诗人灵感的火花,以《女神》唱出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深情的歌;四十年代,他又以历史剧,表现了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解放后,他又赞美祖国的新貌,赞美祖国的新人新事,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领袖。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思想,也是郭沫若传记文学的主线。郭沫若通过对自己生活思想经历的叙述描写,写出了他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战斗历程,写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