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品格.如果我们希望儿童养成诸如正义、宽容、尊重、关爱、参与、协商这样一些公共德性,就应当营造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广泛参与的联合生活,是理性协商的民主生活,是培养学生公共价值观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2.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为每一个儿童聪慧而美好的人生奠基"办学使命和"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的理念,学校从儿童出发,建构让更多学生向往、让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发展的童真课程,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美好生长。  相似文献   

3.
“公共生活”是体现公共精神与公共性的学校生活。不同生活维度为学生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可以说,私人生活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伦理基础;集体生活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锤炼土壤;“共同生活”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信念保障。学校的公共生活不能脱离学校和学生的个体生活,必须使学生从参与班级生活做起,改变学校管理理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实效和热情。  相似文献   

4.
公共生活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对公民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学校生活是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对小公民成长也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我们既要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也要考虑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重塑学校生活.如重新设计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制度,让学生的课堂生活渗透公民素养培养内容,让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等等.  相似文献   

5.
社团生活是儿童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不仅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而且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缤纷多彩。作为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起点,社团生活与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各有侧重,社团活动的主题丰富多样,体现儿童最为关心的内容,有充当时代先锋的,也有亘古流传不变的,社团活动的形式是自由的,儿童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在这一方小空间里,儿童自由、自主、自愿地参与其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激发潜能,了解自我与社会,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参与  相似文献   

6.
公共生活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和公共伦理的基础,使得学校公民教育能够在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实践和伦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以公共生活为根基,学校公民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民德性品质、公民民主品质、公民理性品质和公民行动品质。学校公民教育有必要建构一种以公共生活为核心的学校生活实践体系,包括协商对话、社团自治以...  相似文献   

7.
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培养公民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以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公共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生活。公共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建构。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以公约为规范,以公共话语为手段,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相似文献   

8.
公民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正是个体与共同体、个体与他人的相互性关系形塑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公民教育是在生活中"做公民"的教育,学校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的"苗床"。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对现实的学校生活进行改造,通过班级交往生活的建立、协商对话的形成、学校管理方式的改变以及体现公共性制度的建立等来建构一种健全形态的学校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21,(5):13-20
消极参与是当前学校公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存在论视域中,其实质是外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双重脱嵌"使得儿童面临存在状态的稳定性与确定性风险,这种风险催生了儿童的存在性不安以及随之而来的多重消极情绪体验,激发了其寻求安全、退避参与的本能。教育者要对儿童的消极参与行为保有现象学敏感,积极构建参与能力与责任意识获得之间的意义中介。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致力于帮助儿童自主建构"选择性嵌入"的能力与勇气,既要及时、有效地识别儿童的异质性,尽可能以合理的公共参与活动安排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有序彰显自己的异质性价值;又要适当提供与个体能力、价值期望不相符的参与机会,帮助儿童在群己之间非对称的功能组合中寻找角色定位、重塑身份认同,进而获得存在性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个体成人不仅系于知识的生长与思想的萌发,更离不开个体切实的行动。学校公共生活建构,需要切实地引导个体参与实际的公共生活。通过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公共参与,激活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锻炼公共实践能力,唤起他们对公共事物的关照,促进他们对公共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生命境界,乃是开启学校公共生活、展开学校公民教育的根本着眼点之所在。学校生动开展的各种活动,可谓学校公共生活建构的基本形式。学校公共活动既是实践学校公共生活理想的场域,同时也为学校公共生活价值的创生与扩展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师生交往关系的公共性建构意指将公共价值原则贯穿于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生活当中,从而保障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的民主性与平等性。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民主、平等、协商、理性等公共价值原则并没有主导学校空间中的师生交往生活,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空间中所享有的公民身份、课程权力以及话语权利依然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心灵阻隔,导致师生交往愈来愈成为扭曲的交往。扭曲的师生交往会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重建师生交往的公共价值取向,必须以协商性、民主性、批判性和无强制性等公共理性原则为基础,保障师生的平等权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最终推动师生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智力障碍儿童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才能在拓宽生活领域、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这是当前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所关心的最大问题,也是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本身成为一个核心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4.
协商民主是一种由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目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已经进入了协商民主的主流话语阶段。相较于竞争性的选举民主,中国的执政者在价值偏好上更容易接受非竞争性的协商民主。当前中国的公共协商模式主要是公共权威主导的动员协商,虽然它契合了协商民主的精神和价值,但是离规范化的的协商民主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中国公共协商的前景就是要从公共权威主导的动员式协商走向公民主导的对话式协商。  相似文献   

15.
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雄  朱正标 《中国德育》2007,2(8):33-39,64
学校公共生活的缺失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公共生活教育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基础。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道德根基要从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其核心是重建学校公共生活,前提是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主要途径是学校公共生活正常化和学科课程教学,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尊重差异,突出实践方法的指导,培育公共生活的道德、技能与智慧。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学校师生共同学习的公共场所,课堂生活自然也是学校公共生活。课堂生活的品质对学生参与未来公共生活的影响重大。换一句话说,教师如果能让课堂体现平等、尊重、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等新课程理念,这个课堂就是民主课堂,也就是公民课堂。对此,李镇西与张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赫尔巴特在社会现实和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之间建构的德育理念与措施,向我们清晰展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学校的德育过程如何与青少年儿童的家庭生活以及与公共生活或公共活动建立关联,从而既拓展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经验,也拓展他们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经验和行动能力。这个过程在赫尔巴特的语境中也即训育。训育的真正任务是要在教育的整个进程中观察和纠正这样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是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品格的训练过程,一是儿童最初的道德观念的训练过程。赫尔巴特的德育理念向我们表明,德育任务的推进与落实并不是学校一己之责,它需要家庭生活、学校交往共同体和社会公众三方的相互协作。同时由于形成道德品格的关键始终是在行动与交往,因而三方德育责任的交汇点是要共同为青少年儿童创设道德行动的空间与契机。  相似文献   

18.
论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问题 ,实际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视角 :一个是着眼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对学校教育自身的改进和提高 ;另一个是着眼于发挥学校教育的辐射作用 ,面向家长服务 ,吸纳家长作为教育对象。限于篇幅 ,本文的立意在于前者。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权利的重要意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 ,具有促进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双重属性。一方面 ,学生家长是公立学校教育纳税人之一 ;作为公共产品 ,学校教育是集体的财富 ,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活动 ,为全民所有。全民教育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不仅学校教师 ,而且社区、家长等对儿童和…  相似文献   

19.
基于学生的社会公共人身份和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学生必须更多地参与到各种公共事务中;同时,公共参与有助于学生个人的身份认同并形成归属感,从而促进其公共理性和德性的发展.公共参与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现代性的重要实践.当前,由于受个人主义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缺乏公共参与精神,或消极参与,或功利参与.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建构学校公共生活环境,促成学生公共参与启蒙;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公共责任感;教给学生公共知识和技能,奠定其公共参与信心;深化学生公共参与体验,升华其公共参与认知.  相似文献   

20.
父亲参与是指父亲积极参加到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之中,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参与,还有情感和心理上的参与。父亲参与儿童早期的生活、游戏和活动,参与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对儿童早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