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在唐前山水诗的嬗变中,有一个较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理消情长,山水诗逐步摆脱玄理,进入到表现山水的美好清音和抒写主体性灵之中。东晋山水诗理语入景语,以理遣情。南朝宋山水诗玄理渐隐,性情日长。齐梁陈山水诗玄风已逝,融情于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山水诗的流变溯源及唐代山水诗繁荣的社会生活基础,重点剖析了唐代山水诗再现自然美、发掘生活美、赋予哲理美等典型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王士礻真山水诗的主体是根据其神韵说的审美要求而创作的神韵山水诗。它具有典雅修饰的语言,冲淡清远的风格,含蓄空灵的意境,已摆脱了政治功利性的束缚,注意表现山水自身的审美价值与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王士礻真对山水诗创作有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和谢朓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名家,二者对山水诗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相比较而言,二人在山水诗的创作上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谢朓在继承谢灵运山水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对其进行变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在摆脱玄言影响,注重抒写性情;做官与隐居,庙堂与山水相互结合;篇幅更为短小,题材更为丰富;对仗更为工整,音韵更为讲究等方面,为后人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对盛唐诗歌的勃兴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夏云 《职大学报》2007,(4):87-88
绘画美是王维山水诗的最高艺术成就。本文从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意境美四个方面探析了王维山水诗的绘画美是以怎样的绘画手法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与谢朓同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者,但其诗歌却各具特色。其原因与他们各自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大谢玩世不恭,小谢畏惧灾祸。但二者诗歌又都有隐逸的一面。本文试从此出发对二者山水诗艺术风格的异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远自《诗经》始,至东晋时期山水诗兴起之前,秋季景物就一直在文人笔下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早期诗歌中秋季景物描写的情感基调以悲秋为主,而美秋较少且晚出。悲秋为因秋兴愁,或因愁言秋。美秋乃是对于秋季景物的赏悦,美秋出,则山水诗之兴起已不远。早期诗歌的秋景描写为秋景意象群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些意象对于后来秋季山水诗的出现及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丘逢甲生逢清末乱世,遭遇台岛沦陷的渗祸,他的一生既有为保故土而悲壮抗敌的经历,亦有黯然内渡后矢志恢复的希冀,更有为新政、为革命奔走呼号的激昂慷慨.感愤时事,寄托心志,成为他创作山水诗时一以贯之的主题,粤东山水、罗浮胜景、南洋风物共同编织成他与众迥异的山水诗内涵.作为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山水诗始终激荡回旋着一股忠贞郁勃的浩然正气.  相似文献   

9.
山水诗,一个不应模糊的概念——浅说山水诗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里一个独具的流派,千百年来一直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感染和陶冶着人们的心志情怀,给世人无限美的享受,因之就其品质与意境而论,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然而,在中国传统的诗学范畴,特别是急功近利的审美判断中,山水诗的价值还未被充分认识,尤其对其概念的界定尚有待进一步商榷。 山水诗,作为一种特定题材的诗歌类型,它的概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辉煌成就与在新诗中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这有艺术自身的规律,也有时代、社会、文化的综合影响。文章从塑造论角度分析了古今人与自然关系变化:分离——复归——再背离,从而指出了古今山水诗流变的哲学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孔孚的山水诗既继承了中国山水诗传统的古典美,又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美,达到了情与景合、意与象通的艺术化境。其造境艺术的突出特点在纯净淡美,简远高逸,隐秘空灵,谐趣灵异,具有独到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2.
钱谦益因为领袖明末清初诗坛,所以备受世人关注,又因其背明降清做了人格亏缺的两截人,而饱受后人诟病。文章从钱谦益的生平、诗论和山水诗三方面对其做简要阐述,旨在通过人格分析、诗论解读,以及山水诗透视,来反观钱谦益一生人格的发展与蜕变,从而还原真我的钱谦益。  相似文献   

13.
张说是唐代文学由初唐转入盛唐过程中的一位关键性作家,他在开元初年遭贬时期所作的山水诗歌,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为山水诗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迈出了一大步。他在艺术上能够博采众长,从诗歌形式、诗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山水诗歌向盛唐风格迈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永明时期是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永明体的提出为诗歌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出不同于前代诗歌的新特点。谢朓、沈约秉承了前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艺术技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刻画景物工丽细致以及超越前代的新变等。他们的山水诗集中体现了永明体山水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6.
施闰章以气格清峻、韵味悠长的风格在清初诗坛独占风骚,他的诗歌成就与诗史地位被诸多论家所确认,王士祯认为"康熙已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者,陈文述等人则认为国朝诗人,施闰章堪为第一。施闰章的山水诗体制庞大,内涵丰富,平和冲澹、幽深绵远、形神兼备、韵味如丝、绵绵不绝。如果单以山水诗意境营造而论,即使力倡神韵的王士祯未必是施闰章的敌手。  相似文献   

17.
山水诗发展到唐代,掀起了一个高潮。以王、孟为首的诗坛大家,彼此呼应,群星闪耀,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山水田园诗派,与当时诗坛的边塞诗派形成鼎足之势,一时波澜壮阔,好不热闹。 继谢灵运之后,在唐代最杰出的山水诗人,当然首推盛唐时期被后人景仰的“诗佛”王维。他的山水诗,比之谢灵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谢灵运的笔下,还只是把山水当做一个倾诉对象,而王维则把山水当成知己,俨然将山水看做是相见恨晚的朋友。当然,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王维的山水诗,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高妙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山水卓绝的感觉有关。  相似文献   

18.
心意的飞越:谢朓诗的飞鸟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飞鸟意象从先秦以至齐梁呈现由起兴—比兴—写生的大略历程。谢朓写实性的飞鸟,其一用来体现生意盎然的春天,作为“春天的歌手”出现在山水诗中;其二以远去的飞鸟拓展辽阔渺远的艺术空间,表达思乡怀友的情绪。特别是后者具有鲜明的飞鸟情结和艺术个性,扩大了山水诗的“平远”结构的表现形式,对于后世具有范型作用。另外,还用传统的飞鸟比兴手法,表达自己不愿明言的政治处境和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山水诗与田园诗两分法及其至唐合流的说法使诗歌分类陷入困境,忽略了唐代造园产业兴盛的事实,遮蔽了以描写园林生活为内容的大量作品,因而有必要引入园林诗概念。园林诗作为一种独立于山水诗、田园诗又与其有交叉关系的诗歌类型,有着自己的特点。唐代园林诗不仅拓宽了诗歌的创作题材,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文人生活与心态、有助于认识唐代园林文化,并对后代园林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古代山水诗人在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和陶醉中,有感情愉悦进入哲理深思。他们的诗作表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及用永恒无限的大自然激励人生的进步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