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改革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民间金融的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农村政策金融体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农业保险体系对农村经济的保障作用和规范保护民间金融等途径来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曹阳  胡新宇 《科技创业月刊》2015,28(4):29-31,34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农村金融又是金融业的重中之重,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又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核心,怎样建立一个高效健康有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农村金融未来更好地发展所首要解决的难题。文章从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探寻了构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实施步骤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设想。其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涉及到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生态建设、金融产品以及金融制度四个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措施主要围绕农村金融机构职能、农业保险机制、金融生态建设以及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碳金融本土化和农村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产业面临的两大难题,通过对当前碳金融和农村金融各自发展现状及特征的分析,得出碳金融与农村金融具有互动关系:碳金融创新农村金融,农村金融本土化碳金融.基于金融产业视角,两者的良性互动需要通过设计农业碳交易品、农业碳债券、农村碳衍生品和发展农村绿色信贷等实现.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服务对于海南这样的农业大省是个难题,以前的学者多仅从金融供给的角度解决农村短缺资金的问题。从金融需求的角度探讨了海南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者——农户,并分析了农户金融需求层次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金融的三个主要供给者:商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和非正规金融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6.
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日本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月良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为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日本成熟农村金融体系的特征和经验,得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农村金融结构优化,面临经营效率、市场功能、管理引导许多问题,需要客观面对和冷静分析,运用容纳民间金融体系的方法来解决许多瓶颈难题,以便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具体措施要针对具体问题,统览整个农村的金融形势和与城市金融状况进行比较,认识不得片面和狭隘,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占有率已超过正规金融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为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必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利弊,认为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不能采取抑制政策,而应该加以科学的引导和管理。同时对如何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华夏星火》2008,(12):56-57
2005年5月,上海金融学院与台湾金融研训院在上海浦东共同举办了"海峡两岸农村金融与改革"研讨会。来自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监局、上海农村信用联社、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农发行上海分行、上海金融学会、温州农村信用联社、上海金融学院、台湾金融研训院、台湾真理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两岸农村金融现状及困境"、"改革的方向性及面临的困难"、"如何架构满足农民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台湾农村金融改革对中国农村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将越来越明显。如果规制安排适当,农村金融应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反之,农村金融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增长。本文研究的金融约束效应是指农村金融制约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程度。在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进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运用实际数据,对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成长模式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约束效应。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要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做到:构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制度环境,解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约束,强化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功能。只有如此,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才能对农村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经过历次变迁并体现出阶段性特征,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而且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农村金融市场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已有的经济贡献和经济效率是通过量的扩张实现的,金融制度"质"的贡献是比较低的。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改革作为出发点,提高农村金融制度运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财政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和财政支农的"缺位"与"错位",引发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应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增加需方补贴,强化供方激励,完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释放金融供给潜力。  相似文献   

13.
农村财务管理模式探讨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级财务管理一直是广大农民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对村级财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现有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简单介绍,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当前财务管理模式的几种途径:利用代理记账公司进行记账,运用财务审计方式加强审计监督,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农村财务向市场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收集近10年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界定、盛行原因、非正规金融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以及进一步研究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旨在对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做一个系统的整理.为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学者提供文献帮助及启发。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详细论述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三农”方面的做法和成效。主要做法包括发挥传统优势,创新办学内涵;通过“科技下乡”、“科技合作”、“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为“三农”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民;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加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多种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地方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创新保障机制,发挥科技为农服务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金侠鸾  李慧兰 《科教文汇》2011,(10):182-182,186
公办高校是事业单位,很长时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进入新世纪以来,由扩招所引起的一系列高等教育体制、管理和理念的重大改革都给公办高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目前的财务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公办高校的发展。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制度建设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两方面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的建议,从而顺应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推动高校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对贵州省1986-2008年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段实证研究。得出1997年以后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农村信贷投资在支持农民增收中效率下降,存在金融抑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进而就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支持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贺 《未来与发展》2014,(4):76-80,75
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影子银行产生与发展的现实原因。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影子银行、正规金融机构、政府三个主体之间的博弈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影子银行与正规金融机构二者有限度的合作使影子银行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非国有经济的金融制度需求;正式金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非均衡状态.也是促进影子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在影子银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的策略行为决定了影子银行未来的发展规模、生存环境和演化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我国2009-2018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结合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在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结果 表明,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越大,农业经济增长越快;农业科技创新不仅直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而且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均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的大小分别为44.31%和32.46%.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促进效应不仅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需要协调农村金融与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