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玮 《兰台世界》2013,(10):82-83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礼从一种宗教仪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核心规范,法则从刑发展而来.从“礼制”的形成,到“礼法治式”的确立,再到“一准乎礼”的《唐律疏议》将礼治思想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荀况提倡把礼法结合礼本刑用作为建设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和"治之经,礼与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慧珍 《兰台世界》2015,(4):143-144
从清末礼法之争到筹安会,杨度以其独特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强调应借助"礼法之争"这一平台向更多人宣扬这一救国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逸 《文化遗产》2016,(6):111-122
浦江郑氏家族于宋元之际开始以《家礼》为中心自觉建设自家礼法,经历了一个从"一遵朱子《家礼》"到损益《家礼》以"求可行于今"的转变。至明初,郑氏家族已有三世实践《家礼》的传统,塑造了"最有礼法"的家族形象,成为当时践行儒家伦理的乌托邦。祭田制度的兴衰导致了家族祭祀礼制的嬗变。依据《家礼》,郑氏家族建立了自家祭田并不断增扩。在明代中期的分居异财后,家族祭田不断流失。随着捐助祠产的增加,祭田的重要性不断下降,终于在道光四年废止。祭产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家族内部权力结构的嬗变,捐助者得以更多地干预家族祭祀活动。于是,祭祀种类不断增加,淫祀现象开始出现,祭祀逐渐失去"事亡如事存"的古礼内涵,蜕变为家族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5.
李文杰  付淑娥 《兰台世界》2013,(11):123-124
战国末期伟大的思想家荀况提倡把礼法结合礼本刑用作为建设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和“治之经,礼与刑”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于礼品的选择和送礼观念的转变,可以管窥整个转型社会中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每一步变化"礼"最早从宗教和祭祀而来,是人们对神灵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有仪式和物品两层含义。在古代,礼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的礼节仪式,也是人们行为的标准和要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的宗教和规范意义慢慢剥落,它的物质意义开始  相似文献   

8.
光绪帝即位产生的"子君父臣"现象,是清代政权统治中前所未有的特殊情形,更是光绪一朝时刻触动君臣神经的敏感话题。清廷在安置醇亲王奕譞的问题上,始终刻意回避本生父称谓,精心设计出以亲王世袭罔替、虚位优尊的一套礼制,暂时平定新帝即位引发的礼法冲突,却又不可避免地为日后议礼埋下隐患,后又借奕譞密陈的《豫杜妄论奏》巧妙化解吴大澂请上醇王尊号引发的礼法危机。奕譞作为整个议礼事件的核心人物,姿态备受时人注目,他不但严守亲藩体制、小心自处于帝后之间,固辞世袭罔替封号在前,积极配合慈禧化解礼法矛盾于后,极力排除尊崇本生的可能。生前未获本生父封号的他,身后却被慈禧以"皇帝本生考"名义治丧,其饰终典礼远超清代一般亲藩诸王。最终清代并未重蹈前明大礼仪政争的覆辙,不可不谓奕譞之功、清王朝之幸。  相似文献   

9.
在对夏代和殷代发展总结的基础上,周公提出了"德""、礼"思想主张,其思想提出之后,周朝的统治者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识到鬼神世界的神权政治难以维系和保佑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逐渐开始专注于现实社会和体察民情的德治和礼制。孔子在周公"德""、礼"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进一步提出了"仁学"思想,为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周公"德""、礼"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并探讨孔子对周公"德""、礼"思想的继承以及对"仁学"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费孝通看来,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的法律是有差序的法律,有区别的法律;乡土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种礼治秩序,通过传统的礼来教化民众与维持秩序,而中国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蜕变过程中,则存在严重的礼法冲突。  相似文献   

11.
"周公制礼"的实行为西周的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刑"的制定为周礼的约束力提供了足够的基础。本文对西周"礼"和"刑"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内在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规范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黄老思想是战国中后期"道术将为天下合"的典范。黄老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但为"法主礼辅",彰显了齐国文化重事功的精神。荀子受齐稷下学宫思想影响,也主张"隆礼重法",但其立场和根基是儒家,因此他属于"礼主法辅"。对两者的比较研究可明历史得失,从黄老"隆礼重法"思想中吸取法律现代化的本土资源,对当下"法治中国"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儒家之“礼”的演变过程中,有着从宗教心理层面到社会意识层面再到社会无意识层面的过渡。作为“社会无意识”的一部分,这种超越了最初宗教意义上对心理威慑力及后来社会法制意义上对人的肉体行为强制力的“礼”才是儒家之“礼”的最高级形态,真正做到了使人“徒善远罪而不自知”,发挥出“礼”对人心统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少兵 《历史档案》2003,(2):119-125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礼”、“法”兼治的国家 ,这两种社会规范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 ,有时是“外礼内法”,多数时候则是“礼在法中”或“法在礼中”,因之典籍中常有“礼法”之称谓。但在社会的中下层 ,“礼”的作用一直更突出更明显 ,这成为中国民间礼俗文化源远流长的主因。礼俗较之礼法 ,是一种不太正式的社会规范 ,并没有太长期的太强的约束力 ,随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变迁而改变是其一大特性 ,在某一历史时期在较大的范围内被突破也属司空见惯。 1 91 2 - 1 94 9年的民国时代 ,社会变迁的步伐较快 ,礼俗文化也就处在吐故纳新的阶段 ,新旧交…  相似文献   

15.
儒家中关于"礼"的思想和古时的"礼制"在制定身份法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法律礼法合一的重要时期,代表礼制的"八议"、"五服"等表现身份地位的制度也在这段时期相继入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祭祀对象、祭祀规模和祭祀形式等不同方面,并从礼和法两个角度对中国祭祀制度的规制进行了探究,同时以清代时期的礼法规制《大清通礼》和《大清律例》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祭祀制度中的礼和法进行了有力论证。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儒家"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价值观囊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廉等诸多德目。其中,从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来看,"义"的价值取向更为核心和主导,是儒家引领社会风尚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得以贯彻的祭祀礼仪系统,并通过儒家知识分子的媒介作用而传播到了民间。在河南省南部罗山县至今流传着一种由"礼生"主持丧礼祭祀的习俗,当地人称为"叫礼"或"堂祭"。利用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作为大传统的儒学与民间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关系。礼生"叫礼"一类的带有儒教色彩的民间仪式,一方面如一些学者所言,是"礼教下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包括礼生在内的民众对于大传统的自觉接受和继承。在儒家礼仪文化趋于式微的今天,"叫礼"或曰"堂祭"的这类民间习俗的存在尤显珍贵和重要。  相似文献   

19.
自18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德国在一个半世纪内遭受了数次社会政治巨变,与此相应地,其礼俗互动(观)也先后经历了"礼失求诸野""俗学于礼""俗生于礼"与"礼缺造诸野"四个主要发展阶段。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首先,礼俗互动(观)以及民俗学是有政治性面向的,与社会政治背景相适应。其次,重俗轻礼或者为社会政治秩序动荡之时,或者为极权统治之时,而重礼轻俗多为秩序相对稳定之时。再次,无论重俗还是重礼,都要为礼俗起源找到一个合理解释;重俗之时,一般将其归结为民族共性,而重礼之时,往往将其解释为上层精英的创造力。最后,礼俗互动观总是立足于实证主义,再加以理性思辨;但由于其政治性面向,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人为加工,乃至偏向于功能主义、甚或工具主义。  相似文献   

20.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古代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而从文献记载和武王崩逝、三监叛乱、伯禽就封、孔子崇周公等史实来看",三年之丧"当同样起源于"周公制礼",其能够制礼之根本则在于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全面具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