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学科范式的确立与完善是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前提。中国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面向新文科格局、对标世界一流、凸显中国特色的长期性发展过程。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缺少体现一流学科特质性概念、学理性框架、科学性范式的困境。因此,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应然层面,基于新文科建设“大、新、用、跨”的新理念,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充分彰显“大学科”思想,促进学科建设开放创新、发挥学科扎根教育实践的实用动能、推动学科界域横跨的共生发展与知识融合,积极建构学科概念与学科体系的理论逻辑。由此助推学科范式的逻辑生成,确立教育学科独立且独特的身份地位。未来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在学科交叉与分化、守正与创新、技术与人文、本土与国际的不断融合中,通过求同存异的必然努力,充分彰显教育学自身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重要学科价值与独特学科身份。努力构筑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扎根逻辑,确立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跨界理念,强化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文价值,形成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系统结构,以创生新文科时代中国教育学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推进其世界一流学科的有效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文科”建设是一场新时代我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运动,涉及人文教育、文科教育以及相关学科教育改革。人文具有精神和学科两方面的含义,人文教育与文科教育既相关联又相区别,“新文科”建设不是要否定传统文科,而是要明确文科教育的人本理念,注重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以高新科技丰富文科学术范式,并将全球变革和人类命运纳入文科及其教育教学之中,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新文科与传统文科不同,其在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环境下,打破思维方式,坚持继承和创新、协同与共享,推进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实现了对传统文科的优化升级。从传统文科到新文科的转变,也是从学科导向到需求导向、由专业分割到交叉融合、由适应服务到支撑引领的转变。随着新文科教育理念的兴起,培养卓越的教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我国广告行业以及广告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广告专业教育亟待升级。当前广告教育面临人才“断层”与“术”“道”分离的双重困境,基于“新文科”的时代内涵,我国广告人才的培养应当从数字技术、学科建设、创意实战、价值导向四个维度进行建设实践,坚持“术道均沾”,合理利用技术而不囿于技术;坚持新文科语境下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坚持“超学科”理念与“共同体”思维的融通;坚持作为学科与作为产业的广告同频共振;坚持中国广告价值观,立足本土化广告实践,守正创新,从而完成对传统广告教育的解构与升级,以适应数字营销时代的新广告人才和泛数字化专业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5.
由于相关学科的渗透和交叉学科的兴起,引发了传统教育学“大厦”的震荡和晕眩,使人不得不反思教育学。当前,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宽泛,研究方向的迷失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需要给它正确“把脉”找准继续运行方向,实现学科理论的合理价值。通过教育学的整合性研究,建立一门有别于传统教育学的教育发展学,不失为新常态教育学研究的可行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并依据教育学科呈现出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和六个阶段。对于百年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研究,除了沿着原有的研究思路在资料的开发和阶段的梳理方面作更为详尽的研究和作“补缺”式的研究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研究取向,即把研究角度放在教育学百年发展历程中存在于每个阶段、以不同方式出现的共同问题上,这类问题可以称之为“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包括政治、意识形态与学科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中外”关系问题、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影响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集中在对教育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其深层表现是教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问题。反思和探讨这些问题,是为了新世纪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原创性发展,为了教育学独特的学术品质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教育学,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需要。中国教育学的三大支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和国教育实践和数字技术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教育学文化品格以中国魂;共和国教育实践特别是新时代的教育实践赋予中国教育学知识生产以实践脉;数字技术发展赋能中国教育学同步发展以动力源。构建中国教育学,亟须明确其总体定位、核心概念、重大命题和基本范畴,重点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微观逻辑主线,以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为宏观逻辑主线,形成微观教育学和宏观教育学的基本雏形。在方法论上,需要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思想继承与理论创新、本土化与国际化、学科立场与跨学科借鉴等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教育学研究发展与创新的文化基础。只有回归现代学术传统,秉承学问与人生相结合、关怀历史与现实、恪守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精神,重视现代学术传统的实践价值,才能摆脱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迷惘和学派理念的空洞,才能形成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新生。为此,需要教育学研究追寻现代学术传统的精神,沿着现代学术扎根实践的实践之路,蕴育出中国教育学术的文化生态,形成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品格、实践情怀;需要从现代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扎根现代学术传统这片沃土,在现代学术传统基础上形成教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术理念;需要培育教育学研究的创造力倾向,使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形成稳定的学科身份和地位;需要遵循历史的逻辑,站在教育学术史的高度,审慎地选择教育学学术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9.
50年代以来,世界性科学技术革命对学科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科教育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学科教育本身要不断发展,更新,适应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教育理论、新成果又为学科教育学提供了正确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现代学科教育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本文将研讨学科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发展等有关问题。 一、学科教育的主要价值 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而科学和人才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给学生以系统的知识,这是学科教育由来已久的价值取向。波兰教育学家W·奥根认为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教育学研究已经出现了诸如问题取向、实践取向和人文取向等新取向,这是教育学新的发展契机,对高等教育研究也有着同样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批判与反思:实践哲学视野中的中国教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学在诞生之初就与实践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后的教育学因遗忘了实践哲学而走入了迷惘之境,同时也因实践哲学的复兴而走向新生。面对西方实践哲学的复兴,当下的我们该如何让教育学说中国话?为此,本文在阐述中国哲学和“教育学”的实践特质的基础上,从实践哲学的视角对中国的教育学进行了批判反思,以为中国教育学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及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教育学只是普通教育学的简称,在这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完全是并列的关系。要想摆脱这种逻辑上的困境,使得“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成为客观的事实,重建完备的教育学是必需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一开始就是“进口”而来的,人们形象地称它是“舶来品”。教育学的引进与教育学的中国化几乎是相伴而生的,教育学中国化经历了六个阶段。解决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应注意中国的教育实际,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倡教育学原创性研究,正确处理传承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教学论,其学理性和深刻性应基于形而上之"思"。以"存在"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形式这一哲学命题为基点,以缘何追问教学之"存在",教学是怎样的"存在",如何认识教学之"存在",怎样建构新形势下的教学论为线索,对当前教学论研究面临的问题、困难和发展方向作了较肤浅的论述,以为教学论者之理性思考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用”为目的、向西方倾斜而自我否定的学术心态、公式化的创作方式和形式化地追逐西方学术新潮以便迅速在中国加以运用等的结合,是中国现代教育学的重要传统,它导致了中国教育学在文化上的双重隔绝:既隔绝于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也隔绝于西方文化历史传统。要改变这一状态并使教育学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理应把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从教育学史拓展到教育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秉德先生在教育学的很多领域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思想。他创立了教学的"七要素说",建构了完整的教学论学科体系。他认为教学论的研究要特别重视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语文教学思想中,他提出了构建语文教育学的构想。他认为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问题必须区分不同情况。李先生对教育无限热爱的情怀,对学习永不懈怠的追求,对学术深入研究的执着,对学生严慈相济的关爱,对人生老实做为的信念都给我们以深长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论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方法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统觉”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运用。他试图在“目的——过程——方法”这一思维模式下构建起具有三维结构性质的教育学理论;他的教育学是一种以“目的”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和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为教育学找到了科学基础,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在方法论意义上,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中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研究教育必须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其个人在教育研究这条道路上走多远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关注教育学的发展是教育学工作者的普遍心向。考察近年来我国教育学发展的情况,对教育学学科地位的质疑、实然与应然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化、基本理论薄弱、工具理性化、自身建设的不完善介入于我国教育学发展之中,并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问题。认真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是当下促进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学校大辩论"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表以来,由美国的一些"教育政治家"以著书立说的形式展开的一场关于公共教育改革的论战。对"学校大辩论"的研究几乎是和"学校大辩论"同时展开的,囊括了史学保守派、史学激进派、重建主义教育学派和批判教育学派四大流派,形成了阐释性与批判性两条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研究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目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尚缺乏大教育学的建构视野。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学人,应进行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使教育学既成为面向所有教育领域的教育学,又成为能涵盖各教育领域的大教育学,在每个教育领域,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学中国话语。目前,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进行大教育学建构亟待突破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突破学校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突破教育学学科界限;突破西方话语;突破抽象形式。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大教育学建构应当通过四方面路径:聚焦终身教育体系;立足大教育学学科视野;回归中国文化传统;扎根中国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