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则意味着该国社会经济技术面貌大改观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大变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和国富民强,一直是毛泽东投身革命后的理想追求.本文主要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探讨毛泽东工业化要素战略思想,从中汲取应有的经验教训,以求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当代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期的邯郸,作为一个商贾云集的经济大都会,名扬于天下。而商业繁荣则有赖于重商政策的保证。实际上,是"地薄人众"的国情决定了赵国邯郸必须通过发展农业之外的工商业来缓解人口相对过剩的压力,这是其实行农商并重政策的内在原因。而时逢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发展、大变革,各种新生事物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则是其政策形成的外部环境。这是赵国邯郸农商并重政策出台并得以实施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郑子瑜先生关于中国革新的修辞学取法于日本,而日本则是取法于西洋的论述为现代修辞学的形成发展构拟了一个认知的互文空间。论文以词语革命语义历史嬗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空间纵向考察革命语义受单一社会变革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又互义的衍化过程;从中外异域空间横向考察革命语义受20世纪复合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变义的嬗变轨迹,描写其兼容的互文语义和在不同交际领域中的互文覆盖率,完成革命已成为20世纪社会政治关键词的考论,从一侧面印证郑子瑜先生关于中国革新的修辞学史的描写推理。  相似文献   

4.
汉代《盐铁论》集中了西汉晚期中央政府和民间两派对武帝时期商业统制等经济政策利弊的争论,这些争论充分反映了汉代中央和民间两派在农商本末、经济干预与放任等政策问题上的显著分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争论所表现的表面分歧之下,汉代中央政府和民间两派实质上却都秉持了农本的价值原则,《盐铁论》也集中反映了汉代社会丰富的农本思想、观念。汉代社会的农本原则为历代所延续,成为国家进行商业政策调整的基本尺度,从而维持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农商结合,商业为辅的基本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5.
勃兴于20世纪最后20年的温州旁村工业化运动在改变了温州经济状况的过程中,没能自然地完成社会文化转型。突出表现在现代商业文化发展的迟滞,朴素的瓯商文化在诸多方面缺乏一种强势商业文明所必需的气质,不足以为温州21世纪现代化进程提供必须的精神资源。建构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商业文化及其经济伦理必须立足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以开放的姿态来传承和创新本土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6.
'富民'、'农商'、赋役等牧民理政方式和南北整合,近年来相继成为多维度诠释中国古代史的切入点。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阐释:或依据富民阶层崛起且居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认为中唐以后是'富民社会';或主张宋以降狭义的江南属于典型的'农商社会',明清国家、社会、文化总体形态又可称'帝制农商社会';或从财经政策层面探讨宋、明政府...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发展历史是缓慢而漫长的。但是,自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在欧美国家发生产业革命和政治革命以来,欧美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全新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化很快完成。而且这种形势以磅礴的气势、迅猛的速度把原先散布在地球上的上百个国家、地区联成一体,共同卷入了一场世界性的工业化、现代化大潮,20世纪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了步伐。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阐述了教育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的辩证关系:1.在社会维上,教育空间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经“再空间化”而塑造,即教育空间的社会塑造;2.业经“再空间化”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空间核心要素之一的教育空间,对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即教育空间的社会空间生产。具有要素和地域层级关系的教育空间在实体层面上形成“教育综合体”,“教育综合体”与社会要素的关系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可以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无缝之网”关系,即聚焦于教育活动的“消除教育”与社会二元界限的“教育—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激烈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欲求认清中国社会性质,确定革命路线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在讨论中,马克思主义者从学理角度第一次比较充分地阐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科学概念,维护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通过论战,人们对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为后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当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发达国家均已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同样我国面临着既要完成传统的产业革命,又要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挑战。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发展表明社会经济形态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要求要有相应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双重跨越”也需要建设面向不同经济形态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1.
行政垄断不应由《反垄断法》调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行政垄断是以公权力方式阻碍市场竞争的国家行为,是我国目前一种特有的现象,并有着思想、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它与经济垄断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事实,导致的社会关系也非同一性质的法律调整对象,所以,传统的反垄断体制、方法和程序不可能消除行政垄断。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发轫于西方,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相结合,这是20世纪末中国的伟大创新.在此实践中,孕育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精神,它具有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16、17世纪的英国、荷兰由于发展出有效率的市场而超越了法国、西班牙,并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这中间,有效率的市场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在于: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分工和专业化、推动组织变革、诱发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市场行为的认识要摆脱单一的道德尺度,一方面,对市场行为的伦理评估要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法,合法的市场私利行为是正当的、自然的;另一方面,对市场行为的社会分析要超越唯道德或泛道德主义,市场文化有许多独立于伦理道德的人文价值。对于目前的道德腐败,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市场经济与个人利欲,而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影响社会道德状况的各种社会因素。改善社会道德状况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综合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5.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由理论、学术而国家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和范式化后,成为美英国际垄断资本推行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标志性事件的“华盛顿共识”与美欧市场经济地位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二者在产生时间、具体内容和根本目的上的吻合,使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具有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痕迹。而且,这也使得中国自加入WTO后,一直受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困扰。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最大障碍依然在于美国和欧盟。  相似文献   

16.
论述两岸共同市场提倡从商品、资本、人员、技术自由流动的角度去整合两岸经贸。对两岸共同市场的相关文献作了简要综述并就构建现状作简要分析,总结出两岸共同市场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开放度不对等,台湾当局以两岸经济规模不对称为借口,宣称对大陆开放台湾市场会给台湾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长期对大陆实施限制性的经贸政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台湾当局应该取消对来自大陆出口产品和陆资入台的限制,从共同市场角度去整合两岸经贸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篇文章首先考察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毕业生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从就业率、过度教育等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前后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走向;基于这一系列的现状与预测分析,本文最后预测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而对作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体制下,研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既是政府加强对旅游业宏观调控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在对两种经济体制下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功能转变规律进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略论铁路与民国时期河南省植棉业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平汉铁路、道清铁路和陇海铁路相继筑成,构成了近代河南交通网络的基本框架,把棉花产地、产地市场、中级市场与通商口岸、消费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把河南经济逐步纳入到沿海及国际的市场经济发展轨道,拓展了河南省的外部市场空间。铁路推动了河南棉花生产的区域化与专业化,引发了棉花种植结构由传统中棉向现代美棉的转变,促动了棉花生产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化转型,成为近代河南棉业发展的新的驱动力,初步实现了河南棉业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人才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为了用人制度改革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我国的人才市场也面临着市场秩序乱、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定位不清、市场主体单一、中介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加强规划管理、健全法规、推进人才主体到位、完善服务功能与质量、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等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