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在介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的“所”字,功能怎样?能否充当介词的宾语?由于历来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词性认识上有分歧,因而对此看法也很不一致。如果对这一问题能加以继续研究和探索,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对于减少古代汉语中的分歧、争论和提高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质量,是有一定帮助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语法现象谈点粗浅看法。 在古代汉语中,“所”字后的介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此外,“由”“从”“为”“与”等也经常位于“所”字之后,与动词(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  相似文献   

2.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红楼梦》首回中绝句所云,“作者痴”是小说开篇的自白。分析“满纸荒唐言”四句的诗语特点,结合小说写作中对人事的类分意识和哲理思考,从情感、道德、哲理三方面简要剖析这个具有深厚意蕴和探源空间的“痴”字,领悟“痴”所表征的作者精神和“红楼”思想,乃是哲学之“真”、道德之“善”和艺术之“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4.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5.
校点本《隋书·琉球传》有一处标点有误:“多斗镂树,似桔而叶密,条纤如发,然下垂。”以“发”字断开,“然下垂”,与上句文意不连。“然”为转折连词。发之下垂,何用转折? 查《隋书》这段文字,移植于《北史》、《通典》、《寰宇记》等书,这句话都做了小小的改动。《北史》换“然”字为“之”字,校点本这句话中间不断开,成为“条纤如发之下垂”使文气贯通。而《通典》和《寰宇记》的处理办法,均是在“然”字前加一“纷”字,成为“条纤如发纷然下垂”,也使文字顺畅了。  相似文献   

6.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数量多 ,内容宏富 ,有明确的出土记录 ,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花东子组”甲骨所提供的新资料很多 ,本文重点讨论 :第一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提供的若干新资料 ,内容涉及“时称”、“大岁”、“猎首”诸方面 ;第二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提供的一些新见字 ,例如“首”字、“金”字、“面”字  相似文献   

7.
邢研 《美育学刊》2024,(1):83-92
“游”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之。考其字形,在甲骨“■”(斿)字中,■乃作为或动或静的旌旗之状,而“■”(子)实际是特指当时的统治者或宗族的领导阶层。结合上古旗帜所具有的沟通神灵祖先的作用与巫术道具或祭祀礼器性质而言,“斿”的本意即是由“子执■而舞”或“子执■而行”之形所会意的人神“交通”活动。在其中包含有“出行”“无定”“过程”与“愉悦”四个字义特征,并由此形成了“游”之活动的特殊的时空结构维度与生成属性。也正是在这些特殊活动结构与活动模式中,“游”之活动的美学意蕴才得以显现,并奠定了其作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古文字形体考察,部件“日”主要来自汉字“日”,以及经隶变、俗写而与“日”混同的甘、日、口等字;它与其他部件有以形构字和以义构字两种组合方式,这些因素致使部件“日”及其所构字有了复杂丰富的形义来源。理清此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规范书写包含“日”部件的字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来”辨     
古汉语“来”字,谢质彬先生《释“来”》以为语气词.读而思之,似有可疑者,于读古书不可不察,因举数事,姑妄言之.其一,谢文谓“‘来’字作语气词用,古书中常见”,此说不实.“来”为实词常见,古今通例.或解作虚词,而谢文悉以“语气词”者,所举例证由来迭相沿引,仅见于《庄子》《孟子》二三书,仅上四五例.至谢文为之补证《国语》、《国策》、《庄子》各一例,亦不过七八例.然检索先秦古书,“来”宇用例甚丰,现就几种主要典籍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商周卜辞、周初金文之“公”字进行字形比勘和义素分析,尤其通过图像学比较后发现,商周金文“公”字形构多与阴茎轮廓相吻合,提出“男根说”,并从语源学之形义通道、音义通道,以及文献学、考古学和文化学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的验证.  相似文献   

11.
我从离骚、九歌和九章等屈原的作品搞出下列十多组诗句;每一组包括一句、两句到四句不等。对这些诗句的解释我阐述自己的看法,是由于我对别人对诗句中某些词的解释多少不能同意。 一、余既不难乎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王逸针对头句注:言我竭忠见过,非难与君离别也。以难字注难字,今人容易误会为难易之难。头句和《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的“难”字语法功能相同。因为都以动词为宾语,所以应读去声,词义同患,也可解作惮字;而王逸在“岂余身之惮殃兮”下,便是以难字注惮,和《释名》以惮释难形成转注。不怕离开朝廷,也就是不贪恋富贵爵禄,含义自然是深刻的。而难易的难常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如“行易知难”、“行路难”,与此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2.
后稷的降生与社的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后稷降生的传说可以看出对女性祖先的崇拜,这也就是“社”的崇拜。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庙、甲骨文“土”字以及《诗经》之“閟宫”、《史记》中的“畤”实质都是“社”,具有女性崇拜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第三章 台语Shan or Tai Language (130)(Ⅰ)台语的地理分布“掸”(131)族之所以自称者,曰“台”(132).此名应用极广,本族之各支皆用之.缅人“掸”字之译音为Shan字.此族各支之现代分布区域;戴维斯所谓云南境内各种语言之地理分布,最显著之事实,为藏缅语行于北方,掸语与猛吉蔑语行于南方;其南北两方之界线,为与北纬二十五度平行之地带.按此说实与谢肇浙在“黑水之外为(棘人),在黑水之内为(?)”之说,颅为近似.惟以予观之,此界线亦不能判若鸿沟.盖在此界线之北,有戴氏所认为属于猛吉蔑系之民家语;在此界线之南,亦自倮倮(133)、窝尼(134)、倮黑、(135)阿卡(136)各族与排族猛吉蔑族互相杂处.直至北纬二十度以南,藏缅语系之民族,始告绝迹.  相似文献   

14.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第1404页)这是《礼记·文王世子》开头一段中的一句话。对此句中的“在”字,历来解释不一。郑玄《礼记》注:“在,察也。”唐孔颖达、宋朱熹、元陈澔、清朱彬等人亦以諯滴恰H欢迓娇蛉衔恕霸凇辈荒苎滴安臁?当以“视寒暖之节”的“视”字训为“察”。他们的分歧在于断句上。郑玄等人是受了孔安国、王肃等注《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的影响。此“在”训为“察”。如以郑玄等人的说法,从文  相似文献   

15.
《六书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争议较大的著作,古今学人毁之者众,誉之者寡。如果真正冷静地分析、客观地评价,就会发现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字书。不论编排体例,还是对文字形、音、义的探讨,它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它打破了《说文解字》“据形系联”的文字编排体例。按照字的意义类别把所收的字分为九类;它较早地引用铜器铭文考证文字,较早地从理论上倡导“因声以求义”等。《六书故》以前的字书,对词义的研究约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分析文字形体入手,进而说明文字的本义,如《说文》;另一是仅仅罗列  相似文献   

16.
“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基于对此古语日渐深刻的认识,笔者愿不避外行与浅陋,试以借“渔”授人的方式,向青年学生挂一漏万地谈一点杨振宁先生的治学之道,以期有益于时下正在提倡的素质教育。 一、“硬着头皮去听”——拓宽知识视野 论及治学,“博学”二字一直为学人所推崇。桥梁学专家茅以升先生以《博闻、强  相似文献   

17.
对《说文》中"鹿"、"羊"、"穀"等字所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词义演变作了纵向考察,并对与之相关的字形分化作了动态分析。对"禄"字的说解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看法:认为"禄"字所从之"录"跟"鹿"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写编的《中国古代史》,把代田法讲一亩分成三甽的“甽”字,注音为“Zhèn震”是不对的。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多音多义字,读音有区別意义的作用。读错字音就会妨碍对意义的理解。“代田法”的甽,《汉书补注》引颜师古注曰:“甽,垄也。音工犬反。字或作畎。”其它有关词书。尽管读音有几种,写法也有不同,但在释“甽田”、“甽亩”时,都放在quan的读音之下,并且说明“甽”字是个会意、形声字。从田川,即田间之川也,且是人力做成,“以别于天成之<(甽)  相似文献   

19.
黄征、张涌泉两位先生之《敦煌变文校注》由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姜亮夫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誉其“胜义纷纶”、“为敦煌变文校理之集成之作”。后辈学而习之,发现其中一些校注,尚有研究之余地,故草成只言片语,作为补注,仅资谈助。其一,卷1《伍子胥变文》中之“欲似”。校注原文曰:“欲以(似):同义连文,‘欲’亦‘似’也。王钅英《诗词曲语辞例释》‘欲[三]’:“按《通释》‘欲似’条云:‘欲似’,就是似,‘欲’字没有意义。’其实,‘欲’、‘似’二字连用也是同义重言,‘欲’即是‘似’的意思。”本文按:“欲似”中“欲”字,加深了“似”的程…  相似文献   

20.
李晓愚 《阅读》2023,(90):48-51
<正>在四季划分出现之前,人们认为冬季是秋天的延长,不需要专门当作一个季节来对待。不过甲骨文里头倒是有“冬”字,那么它又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的“冬”字是个象形字,就像一根长长的绳索,两端各打了一个结,表示终结、终了之义。有的甲骨文“冬”字会把实心的绳结写成空心的小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