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一个异读词,《辞源(第三版)》明确了唯一的读音“jiǎ”。探析“嘏”和“叚”的同源词身份,并进一步指出“嘏”是两个构字部件音义兼顾的双声符字。从“嘏”的语音发展过程,可以看出“jiǎ”是语音正常演变的结果,“嘏”ɡǔ读音当是语音讹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解”字自古至今就是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如“解释”、“解开”、“和解”等。“解”字在唐代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义项,即“举进士者由州县推荐发送入京”,并以此为构词语素产生了许多与科举相关的词汇。探究与科举相关的以“解”为构词语素的词,有助于认清“解”字作为构词语素在构成新词方面的重大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科举词汇。  相似文献   

3.
针对汉字构字特点及学生认知心理规律,达到大纲中对识字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自我学习能力,我采用了“找‘两性’,练‘两笔’,多方法”的课堂识字教学方式。一、找“两性”,即利用求同求异方法来找字的共性及个性。利用求同法来学字可以提高识字的速度和效果。如课堂中利用偏旁部首相同来识字,以达到对新的字形、字义了解和掌握的目的。如学生学了“打”、“拉”等字后,看到“”旁的字便知道,凡是与手的动作有关的字就有“”,利用求同法,再学“抱”、“摘”就省力多了。求同的实质是找出事物间的共性、联系,使学生在学和用时能进行简单的分  相似文献   

4.
对商周卜辞、周初金文之“公”字进行字形比勘和义素分析,尤其通过图像学比较后发现,商周金文“公”字形构多与阴茎轮廓相吻合,提出“男根说”,并从语源学之形义通道、音义通道,以及文献学、考古学和文化学诸方面进行了广泛的验证.  相似文献   

5.
日源外来词一直是汉语外来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以人民网和BCC语料库为研究工具,探讨日源外来词“御宅族”的本土化过程。该研究表明:日源外来词“御宅族”经历了“中国内陆-日本-中国港台-中国内陆”这一发展过程,是汉语文化的倒灌现象;“御宅族”使用频率下降,而由其演化出的“宅男”“宅女”“宅人”等双音构式被广泛使用,从认知角度来看,主要归结于汉语中双音构式具有绝对先用权;当代社会“宅文化”的流行是“宅”族词能成功融入汉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释"春"     
"春"一词的命名理据,实源于"屯"."屯"的本义为"草木之初生",而"春"一词实际上是"屯"的引申义."春"字的"从屯,从艸,从日"的甲骨文形体,是在所从分化的"屯"字的基础上加上部件"",以强化春天开始草木萌芽之义,又加上部件"日",以表现春天和太阳的运动有关.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春"的形体构造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7.
用在介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的“所”字,功能怎样?能否充当介词的宾语?由于历来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词性认识上有分歧,因而对此看法也很不一致。如果对这一问题能加以继续研究和探索,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对于减少古代汉语中的分歧、争论和提高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质量,是有一定帮助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语法现象谈点粗浅看法。 在古代汉语中,“所”字后的介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此外,“由”“从”“为”“与”等也经常位于“所”字之后,与动词(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  相似文献   

8.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关于“我”字、“吾”字通过一些了解、分析,现在对“我”、“吾”的分别作如下的阐述:(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二)“我”字的作用问题;(三)“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是不是规律?(四)“吾”、“我”怎样分别? (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就是要再切实了解一下“吾”字究竟能否作宾语? 甲骨刻辞没有“吾”字。《尚书》中,今文只有一个“吾”字,伪古文25篇中,也只有一个“吾”字。这些上文已经都说过了。《论语》中共计“吾”字108个:作主语的91个,作定语的14个,作宾语的只有3个。作宾语的列举如下: 1、《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古今字与通假字的问题。但无论是教科书的注释还是教参资料的说明,以及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地将古今字与通假字等同起来,不加分辨地均以“×”通“×”的形式诠释古今字与通假字,这是很不科学的。古今字与通假字,它们各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应该将它们认真地一  相似文献   

10.
校点本《隋书·琉球传》有一处标点有误:“多斗镂树,似桔而叶密,条纤如发,然下垂。”以“发”字断开,“然下垂”,与上句文意不连。“然”为转折连词。发之下垂,何用转折? 查《隋书》这段文字,移植于《北史》、《通典》、《寰宇记》等书,这句话都做了小小的改动。《北史》换“然”字为“之”字,校点本这句话中间不断开,成为“条纤如发之下垂”使文气贯通。而《通典》和《寰宇记》的处理办法,均是在“然”字前加一“纷”字,成为“条纤如发纷然下垂”,也使文字顺畅了。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中出现的文字形体分歧现象,通常指的是繁简字、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繁简字就是一个宇的繁体和简体.这一类字经过汉字简化,已经把通用字范围以内的繁体字简化得差不多了.如“纔”与“才”,文言文中通用,现在选用“才”,淘汰了“纔”;又如“榖”与“谷”,文言文中也通用,现在用“谷”不用“榖”.凡是这样简化了的字,中学语文课本已经用简体字排印,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理解课文,所以这里不谈.这里要说的是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因为课文中把这三类字,没有分类逐字注出,有时不容易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所以有讨论分辨的必要.下面就对课文中出现的这三类字作一些简要的分析,以备研究教材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稿约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是由烟台职业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着重发表与本院开设专业有关的文、理、工、经贸等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本刊主要设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技术与应用”、“实训研究与探索”、“半岛论坛”(主要研究烟台政治经济文化)等栏目,同时兼顾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赐稿请注意以下问题:1.观点明确,文稿以4000-7000字为宜,题名不宜超过20字。  相似文献   

13.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如”字平比句共有四种句法格式,即“X如Y”式、“XW如Y”式、“X如YW”式和“X如YZ”式。《杂剧》中的“如”字平比句经过新的规范和调整,呈现出较鲜明的过渡特点,既沿用了旧的句式,又有新的句式萌芽与发展。各个句式无论在结构形式还是在句法功能上都得到了扩展,从而形成新的“如”字平比句系统。  相似文献   

14.
稿约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是由烟台职业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着重发表与本院开设专业有关的文、理、工、经贸等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本刊主要设有“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技术与应用”、“实训研究与探索”、“半岛论坛”(主要研究烟台政治经济文化)等栏目,同时兼顾其他领域的研完成果。赐稿请注意以下问题:1.观点明确,文稿以4000-7000字为宜,题名不宜超过20字。  相似文献   

15.
Goldberg认为,构式是"形功配对体",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成语也不例外。Goldberg的一大研究成果在于全面挑战了"动词中心说",提出了"构式压制"和"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等观点,本文就在其构式语法一般研究程序的基础上研究含"救"四字成语,分析这类成语作为构式的存在理据,提炼其中心意义和用法,定位其句法框架和题元结构,并论述构式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年A”(年B年同)字的结构是从禾人,人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禾谷仁实,语源就是禾仁、谷仁之“人”(或“仁”,明代后一般写作“仁”)。“年B”“年”是“年A”字的变形异体字,从甲金文的用例看,也是“年A”的后起字,《玉篇》等字韵书分别“年A”与“年B”“年”的字条,是形变音异而后来以异体字分化义项的结果。本文还补充了《说文》对“年B”字的解释,追溯了“年”字字形演变及分化的踪迹,探讨了甲骨文及古籍中关于“年A”“年B”的一些惯用熟语的用法,词义问题及“年”字年岁义的由来。  相似文献   

17.
“说”属多音多意字。据考证,“说”字从古至今有四种读音,表示11个方面的不同意思。在现实教学和生活实践中,“说”字第一种读音运用较为广泛;第二种读音运用频率较低,且易与第一种读音相混淆;第三、四种读音基本消失,只能在古汉语中见到,现将“说”字的四种读音和11个方面的音解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扬州数百片清代年画古版片进行梳理与研究,发现以字为主体形象的“福”与“寿”年画尤具特色:在图像构成上突破传统构图藩蓠,字画结合,将传统经典故事嵌入双勾字中,具有道德、文化内涵和以图代字、以文化人的教化作用;在表现技法上与苏州桃花坞年画相比,略胜一筹,具有中国人物画的笔墨意趣;对其图像渊源进行考证,推断出作品时代和图像来源,彰显年画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多次使用“体”字进行论文。“体”字的含义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分成普通含义和文学批评术语两类。而作为文学批评的“体”字,在《文心雕龙》中主要有“体式”和“风格”两种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种含义的使用也体现了其论文、作文的思想:文章的体式决定文章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诗经》之赋、比、兴 ,历来解义分歧。宋人李仲蒙以“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说赋、比、兴。“情”、“物”二字统贯 ,通过“情”与“物”双方的不同结合关系构成艺术形象 ,抒发诗人情志 ,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揭示了《诗经》情物交感、托物言情的形象思维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