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学校管理,要牢牢把握"以人的发展"这一根本,遵循教育规律,针对教育中的真实问题,在学校进行改革.学校管理要有思想、寻模式、显特征;教学要符合规律,使学校出现新气象;学校课程要统一、稳定,更要有拓展和特色;体育工作不松懈且应有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网球教学实践中,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为指针: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发展特色"为该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加强网球教学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时,注重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扩大课程覆盖范围,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的尝试了体育传播特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构筑了校园网球和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体育的了解,提高了体育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锻炼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同时也为培养社会急需的、身心健康的体育传播特色人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学并非无个性,教学作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教学个性展现丰富多彩,具体如下:体现学生、学科、学校个性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体现地区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走向课堂;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手段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4.
正卢家中心学校是九台市九年一贯制东区的一所普通学校。2004年以来,秉承"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体艺求美;师有特点、生有特长、校有特色"的育人理念,以乒乓球运动为载体,开展科学育人、和谐育人,努力打造"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陶冶情操的花园"为目标。校领导牢记"育人为本、敬业为乐、成才为志"的训导;教师追求"敬业爱生,厚德博学"的风尚;学生达成"自信乐学、善思创新"的态势。由此,使一所农村学校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它不仅与运动场地、活动器材密切相关,而且在教学组织上也有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受教学模式的困扰,在大班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提高.这种“大班额”的整体授课制严重制约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体育教学带来严重的弊端,使体...  相似文献   

6.
王月枫 《阅读》2014,(13):2-3
<正>无锡市东亭实验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在"特色、品牌、个性"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制定了"敏求"两字校训,不断求真、求实、求新、求活。每一位教师尽享幸福关怀,每一位学生尽享课程关怀。"阳光俱乐部"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敏求少年宫"社团特色活动丰富多彩;"读书节""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校园传统节日精彩纷呈;"微仪式""微队课"为孩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略了地方性和个性,这远远不能满足各地乃至各校的需要。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办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教改的新思想就是:重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对特色艺术、个性化的开发,中小学艺术教育不能承载太多太重专业化的知识。本文以两例独山花灯教案为例,就音乐基础教育中"校本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课程超市"是许多职业院校目前正在探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够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能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发课程,运用市场原理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社区资源开发需求主导型校本课程,关键在于依托社区资源,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主线进行课程的开发。即从学校所在社区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并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可学性和有效性。此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有助于其个性品质的完善,而且学校也能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逐渐发现办学的突破口,进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