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陶渊明的自我意识是非常明显的,即亲田园、远官场;固穷守节、不慕名利;淡看生死、委运任化。亲友意识则与陶渊明的自我意识相悖。在彻底归隐田园之前,陶渊明的思想深处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自我意识和亲友意识的交战。身处亲友之问时,思考问题往往会受到亲友的干扰,亲友意识容易在交战中占上风。陶渊明便一次次出仕;出外为官,远离亲友,在思考问题无人打扰的情况下,自我意识又容易占上风,陶渊明便从官场一次次回归田园。亲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互相纠缠斗争影响着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最终决定了陶渊明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笔下有大量有关飞鸟意象的作品。飞鸟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蕴含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及情感,是作者审美意识与客观物象渗透的结果。陶渊明笔下的飞鸟形象,是其自我精神的形象写照,负载着作者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真意的追求及回归田园的人生意趣,更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生命与精神的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南迁二友"中,苏轼从柳宗元处体验到了生活的悲剧性,在陶渊明处则得到了超越这种悲剧的方法。陶渊明对于贬谪中的诗人,成为一种必不可少并且无法替代的精神食粮。他积极的追随陶渊明,学习他的诗歌技巧,甚至遍和陶渊明的所有作品。苏轼之学陶和陶首先是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之变化,二是上述变化引起的对其艺术风格的欣赏之转化。苏轼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在表示一种对陶渊明精神自由真淳一面的推崇,一种美学风格和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苏轼和陶诗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自然诗人,中国的陶渊明与美国的弗罗斯特都对自然有一种独特的敏感性.自然,不仅是他们大多数诗歌的主体和内容,而且也是其诗歌的灵魂与生命.但是,自然在两个具有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的诗人笔下有着各自的表现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出仕、归隐是陶渊明追求理想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傲然称情"是陶渊明超然于隐仕外形的人格理想精髓;归隐田园,守节固穷,躬耕陇亩,构建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是陶渊明精神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芙蓉风>中结构安排的古典小说式回归、人物描写的现实主义回归,以及话语表现的本源回归三方面入手,总结出长篇小说创作的一种溯源现象:长篇小说的自我形象树立及其发展,可以从多种途径来实现.而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从古典文学中吸取有生命力的东西来表现现代历史意识,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极其看重人的品格锻炼和修养,高尚的人格力量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已经融入了民族精神,陶渊明就具备了传统文人的理想人格,本文就陶渊明特殊时代环境下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以揭示陶渊明理想人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为陶渊明是一个质朴、纯真的隐者,一个率性任意,为心而隐的高士.尽管他有那么愤激的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被中国历代清高的知识分子奉为经典,作为他们保持操守,不佳昏君的人生准则.似乎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观念,那就是:陶渊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斗士.于是就有象一副画的刻写的那样,陶渊明将一簇菊花横握胸前,踌躇满志地眺望那幽远的南山.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是对这位终生格守人格的长者的一种歪曲.如果我们能够一览无余地看透那簇菊花,看清那脉南山,那么我们的历史就会因为充斥了陶渊明,而深感人满为患了.毕竟菊花不是刀剑,南山很远很远,只有他自己看得见.隐而不退陶渊明,他的高洁,他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的隐是真心的隐,是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抉择之后义无反顾的隐.在那个倍受折磨的过程中,他以自己人格的力量,以一种全心全意探索的精神面对自己的人生苦难,最终切断了那条在封建时代被视为知识分子的血脉的仕途,走得一身清白.这不是退却,更不是退缩,而是坚定的不让分毫的人格的固  相似文献   

9.
由于诸多因素,造成陶渊明生平资料的严重缺乏,所以历代陶渊明研究者对陶渊明生年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汇总自陶渊明所处的南朝宋代颜延之至当代学人的大量相关论述并进行梳理,笔者把它们分成传统和创新两类,并对创新意见进行研读划分,希望能对人们进一步揭示陶渊明的生年之谜。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作为一个深受儒道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他在人生道路上积极承担着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并因此对历史和人生的悲剧性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本文以陶渊明的悲剧意识为切入点,围绕悲剧意识所包含的三个心理层面展开讨论,证明陶渊明是一位一生之中都在悲剧性人生中对抗悲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在其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鸟意象揭示丰富的思想内涵,鸟成为他一生心灵轨迹生动的反映和写照.研究陶渊明诗歌中鸟的意象,对于把握陶渊明诗歌创作轨迹的变化,进一步认陶渊明伟大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魏晋人文精神流变形态与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扬激进是建安时期人文精神的特点;降至正始及魏晋交替之际,人文精神又呈现出一种困惑裂变的形态;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陶渊明为代表,人文精神渐趋自我完善,并广及为一种覆盖全社会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老子及道家哲学与远古神话思维密切相关。《老子》中的核心命题“反”(返)或“归”直接脱胎于世界性的“永恒回归”神话。与此相应的“古始”、“混沌”、“朴”和“婴儿”等回归目标均为神话原型的抽象或置换。道家向往“归一”“玄同”境界,乃是旨在否定现存秩序、拯救人类道德堕落的“宇宙衰亡神话”主题的延续;儒家标榜“和而不同”则体现着“宇宙创生神话”由一到多的秩序展开和“生生”精神。这两种价值取向分别植根于史前女神宗教和父权文化的新兴意识形态,二者的共时性对峙中潜隐着“性别政治”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出现了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这不仅表现于人们对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予以反省和批判,而且,在新的理论建设、政府决策和实践的层面上,向生活回归也是一种重要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与其家族有着重要关联。家族的曾经与现实、曾祖与外祖的影响,对陶渊明共同产生作用,影响了陶渊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反复徘徊。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晋宋时代著名的诗人、辞赋散文家。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品,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他的诗,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焕发;而他的人格则蕴含在一首首感人的诗篇中。梁萧统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孰能为此乎?”(《陶渊明集序》)宋代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  相似文献   

18.
李瑞 《职大学报》2010,(2):13-14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真意"有两种涵义,一指自然规律,二指人生的真正意义。今天,这首诗启发我们,要顺应自然,合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己的心灵永远是一片净土。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虽身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其诗歌都充满着对生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都表现出死亡之痛,这是相似之处,但二者对待死亡的态度却不相同,陶渊明借助自然来跨越生死,具有庄学之意味,达到不以生喜,不以死悲的境界;华兹华斯则通过自然—上帝的方式来跨越生死的界限,其生死观具有浓郁的基督教色彩。可以说,前者纵浪大化,后者归依上帝,究其原因,源于二者所处的相异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羽蛇是内涵丰富的远古神话原型意象,在劳伦斯和徐小斌的文本演绎下,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指向。而将目光投注到两部作品的女性主体身上,又能看出男女作家在表现女性主体方面视角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