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屈原与李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做出了不同的人生抉择,有着不同的命运,却有着相似的主体意识。本文比较分析了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他们都很自信和自负;他们确定人生目标的动机不同,主体意识侧重点不同,他们潜藏的内在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2.
元代人命运是元杂剧所集中反映的一个题材领域,而关汉卿杂剧中所描写的诸多人形象,可谓开其先。关汉卿的杂剧,描写了元人人在现实与理想之矛盾中痛苦坎坷的人生,又出于对元代人凉现实补偿心理,为他们安排了理想的结局。关汉卿笔下的人身上,既有沉抑下僚而生出的极度怨愤与痛苦,又有志不获展而发出的美好梦幻与追求,由此构成了元代人普遍的化心态,展示的是元代人多命蹇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说、人生历程说--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认为,心理发展受着由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五个子系统所组成的该环境所影响;埃尔德的人生历程说认为,心理发展受着该历程中的历史时空、生活安排、人生关联及人力和社会约束四大要素所制约。这是两种较新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在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后,结合其它童心理发展理论对他们作了简要的点评。  相似文献   

4.
在对平常人生的体验和探究与对当代化的反思和解构中寻求精神上的超越构成了王安忆创作的核心。如果说关注市民理想,执着于对平常人生的体验和探索构成了王安忆创作的此岸;怀抱人理想,坚持向精神空间突进,反思和解剖当代化则构成了她创作的彼岸。此岸与彼岸遥相呼应,有时相互重叠,有时相互独立,构成了非常特别的创作景观。  相似文献   

5.
《离婚》通过知识分子老李在小市民生活中人生理想的逐渐破灭,展现小市民生活对人的灵魂的侵蚀。作品中展示的悲哀,是庸俗社会学胜利的悲哀;而在老李身上所体现出的矛盾,正是老舍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所面对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爱是伴随人生的一种必要的生存状态,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女性追寻理想爱情的艰难历程,他们从情爱欲望的觉醒告白到性爱标准的理性思考,从女性生存困境的拷问到女性本体深层意识的探寻,虽然他们的探索与至今与理想目标有距离,但是他们毕竟是在一步步地逼近幸福的彼岸-平等,和谐、民主的两性之爱。  相似文献   

7.
柳永向来被看作是风流放荡的浪子,但浪子身份所包涵的人生意蕴实际上是丰富而复杂的。浪子无根,思乡怀人之作在柳词中虽不为人注意,却蕴涵着深厚的人生悲哀。浪子又富有才情,当求取功名不得时便发为牢骚,逃于歌酒,而其对时代、人生的忠实歌唱其实更具生命姿采。浪子天生疏狂多情,在与歌妓们的泛爱之外,他对真情的执着追忆与咏叹,更是人生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8.
斯·茨威格与弗洛伊德-兼论弗洛伊德及其学说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茨威格和弗洛伊德同属犹太血统,前者魂断巴西,后者客死伦敦,他们俩是好朋友,对 社会、人生、文学艺术等许多相似的看法。茨威格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在其著作中对弗洛伊德一生的人品、学说及影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探究了学作品中蕴含着的知识美,认为好的学作品都溶注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的强烈审美体验,这些审美体验都必然地转化为知识美,存在于学作品之中,决定着学作品的价值与品位。  相似文献   

10.
张忠 《保定师专学报》2001,14(1):103-105
李商隐的忧郁即其被抛在才志高超而肉身却委于现实泥淖的人生晕訾眩。由生态的姜苦到诗意的心灵孤寂,进而至深、至真、至切地体悟了宇宙人生的悲剧内蕴是李商隐忧郁的内在逻辑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李商隐的忧郁弱化、淡化着诗人的理想与激情,因而具有一种精神落荒的特征。这种特征涵养着李商隐诗作的真味。  相似文献   

11.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延平 《教育研究》2006,27(3):35-38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2.
高校生命教育实践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大学生轻生事件偶有发生,这与高校生命教育缺失密切相关。生命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全文从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行为等向度分析了国内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生命意识的文化底蕴与生命教育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意识是对生命体的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以及具有的生命情感与意志,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人类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各种思想中汲取生命文化的精华,构建个体的生命意识;通过生命文化建设、生命价值伦理观的培育、生命情感与意志教育,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4.
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关注人的生命和物(动植物)的生命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需。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且理应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辩证关系来确立完整的生命观。只有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共同构成的生命系统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教育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促进人生命的生成与发展,以及人类的发展进步。因此,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是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所在,是教育理应为之的。在坚持完整的生命观的基础上,教育应重点关注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古代西方哲学家提出了三大生活范式:“游戏的生活”关注人的情感,是一种美学生活,热爱美;“理性的生活”重视人的认识,是一种逻辑学生活,追求真;“自然的生活”则强调人的意志,是一种伦理学生活,向往善。  相似文献   

16.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误区及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验的日常生活和抽象的理想生活是一般哲学意义上“生活世界”的两种取向,由此带来了教学在回归生活世界中的两个误区。要走出误区,就必须在把握马克思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重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就是要通过对日常思维的批判,确立一些终极的生活原则,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即超然物外,不为名、利、权所动,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哲学态度的生活就是以出世的态度入世。出世的生活正如入世的生活,两者都了无趣味。纯粹出世的生活心如槁木,缺少生机;而纯粹入世的生活则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一己所得,形同猪狗。只有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生活才具有张力和生机。以哲学的态度生活,即以理性的态度生活,而非以宗教的态度生活,也非以科学的态度生活,非以艺术的态度生活。因为唯有哲学具有自我否定能力,从而能够趋向于无限之野。哲学立足于人,而非神,但又保持着对于神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19.
现代生活是以速度为先,还是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生活品位的提升,这是关于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慢城主义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审视生活,启示我们要全面看生活,调节生活节奏,享受生活品位。在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规划设计中,笔者对现代生活方式进行反思,提出将慢生活概念引入规划设计中,力图把园区设计成为可游、可看、宜居的慢生活环境,使游客在宜人的环境中,放慢旅游节奏,感受民族文化风采,体会回归自然的心境,进而达到享受生活,品味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