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了拙文《关于物质定义之我见》。我自知两年前的那篇文章是不很成熟的,但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哲学界的关注和讨论还是令人高兴的。本文试图以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基本思想为依据,揭示物质概念的内在规定,对于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希望能够有所帮助。(一)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探索在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科学概念之前,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和早期的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涉猎,从而为我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追源溯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著,是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指导文献。它为文化工作者与文艺爱好者所认真学习,在文科课堂与教材中也极受重视和被深加研究。其基本精神已有许多阐释,但文中关于背景、句意及所论事实的疑难,不少尚有待深入探讨。本篇就有关专业工作者提出的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浅见,和同志们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斯大林在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成果基础上,把唯物辩证法概括为"四个基本特征",这一概括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一次较完整的表述。由于受时代和他本人的局限,斯大林的辩证法四个特征还存在着问题与不足。在评价斯大林的辩证法四个特征时要用科学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约拿情结"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逃避的心理结症,表现为难以克服的自我设限、拒绝成长、不愿承担自身应有的职责,逃避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最佳机会.这种使个体趋于"普通人"的情结被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达出来,与读者产生视野融合,生发出无尽的艺术审美魅力,读者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体会到灵魂的"充实相",这也正是生命的重量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世界物质统一论,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举足轻重。尤其是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提出,更是事关唯物论的存亡。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在此重点阐述了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贡献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诞生,赵树理因在许多方面和<讲话>的要求相一致而"成名".经历了<讲话>发表之初的兴奋和激动,<讲话>发表10周年之际,他与之对照,作了真诚的自我检讨;<讲话>发表20时,他谦虚而虔诚地奉献"试笔"之作.<讲话>已经成了赵树理心头的一种"情结",但这种"情结"也在无形中禁锢了作者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抓不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剖析"调查研究"这一实践方法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并且分析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必要性以及履行这一原则的难点和方法,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存在原则性差异,并由此推论出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则退回到直观的旧唯物主义立场上去了,这样的"差异论"缺少文本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共同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他们的哲学不是新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差异,而是基本哲学立场、观点、方法一致基础上的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内部的分工、视野和关注点的差异和互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哲学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就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如何表述,它的周期性以及这个规律的普遍性如何论证,进行了一些探讨。目前国内哲学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有三种表述方式。本文认为,把曲拆性等同于重复性,既不符合恩格斯、列宁的论述,也不符合毛泽东同志的原意。把波浪式与螺旋式看成同一意义,也只从形式上看,而忽略了各自内容上的不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应是上升性(或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其形象比喻是螺旋形上升运动。要论证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一个普遍规律,应该遵循列宁指出的原则,不能以实例的总和为准,、而应由科学的发展来证明。恩格斯用大量的例子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无非是为了通俗化。恩格斯之后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而且将提供更多的科学材料,证明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然而这个证明过程永远没有完结。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思想。毛泽东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策略,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等方面,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完整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第一人,但是不可否认,这一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并对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空想性并吸收其有益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社会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和谐社会既不是一种既定的社会状态,也不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诉求,而是一种辩证的自然历史进程;只有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体智之间和谐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形成。今天我们研读这部著作,从这部著作写作的历史背景出发,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感受其深邃思想,辨析其理论界限,无疑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以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列宁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逐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灌输思想,其科学性可概括为:灌输目的的人民性、灌输内容的先进性、灌输客体的全面性、灌输方法的实践性。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也应坚持科学灌输原则,这既是由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这一客观经济基础决定的,也是反思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灌输实践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从系统整体来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更加重视和强调发展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改革动力论;面对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江泽民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论,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艾和谐社会是具有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和主张,论述了和谐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价值追求等,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探索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和谐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7.
社会形态或历史分期研究曾经是20世纪绝大部分时间中国理论历史学的主要论题,事实一再证明这是一个在理论上破绽百出而在实践上益少害多的研究方法.但是在长久形成的思想意识推动下,还有不少史学工作者试图通过修补使这个方略重新获得解释力.历史分期是19世纪西方进化论人类学影响中国史学的直接后果,以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人类学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遭到全面的批判被相率放弃,他的做法却在中国史学上延续至今,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仍旧在重蹈摩尔根的覆辙.21世纪的史学工作者应该战胜自己头脑中的固执和偏见,积极探索新的道路,中国史学才能焕发自己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观 ,既来自一般历史规律的科学推论 ,又来自资本生产方式演进规律的科学逻辑推论 ,也来自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一个以全球为惟一经济主体结构的统一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9.
家庭体育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休闲逐渐成为家庭健康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内容,体育作为家庭成员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以它能够使人们获得许多独特的体验与需要而备受关注。因此,对家庭体育模式构成要素、环境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对提高政府部门体育政策的宏观决策水平,加快家庭体育模式形成,引导城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养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家庭体育研究现状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被社会学家称作社会的细胞。家庭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一直为社会学家所青睐,使得家庭的研究不断深入。由于家庭的一些功能乃至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都与体育紧密相关,使得家庭体育成为体育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文献法,通过对我国家庭体育研究的历史追溯,以研究的内容分布概观了其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家庭体育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推进我国家庭体育研究的6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