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收集法和综合分析法等,全面、系统研究辽宁省大众体育的相关问题,以了解辽宁省大众体育现状为基础,以研究发展趋势为目的,从其现状和发展趋势2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辽宁省各级政府重视大众体育活动,辽宁省人们的大众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不断提高了;体育人口及体育消费水平不断上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不平衡,参与的体育项目有北方地域特点;体育设施尚满足不了健身的需要,活动场所仍需要增加;社区体育正在兴起,并逐渐达到规模化.建议涉及到宣传、资金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CGSS2005、CGSS2015两期截面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最近十年来,中国居民体育参与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10年间居民体育参与率显著提高,同时,体育参与的群体异质性和阶层分化现象也日益凸显;(2)传统影响社会分层的变量(教育、职业和收入等)对体育参与的影响呈现多样化特征:随着时间推移,个人受教育程度对体育参与的促进作用递增,职业分层的影响依旧显著,而收入对体育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减弱;(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力在不断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教育资本对体育参与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因此,要关注体育参与群体异质性扩大化倾向。建议通过优化政策,降低结构性因素导致的体育参与不均衡问题,提高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率。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收集法和综合分析法等,全面、系统研究辽宁省大众体育的相关问题,以了解辽宁省大众体育现状为基础,以研究发展趋势为目的,从其现状和发展趋势2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辽宁省各级政府重视大众体育活动,辽宁省人们的大众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不断提高了;体育人口及体育消费水平不断上升;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不平衡,参与的体育项目有北方地域特点;体育设施尚满足不了健身的需要,活动场所仍需要增加;社区体育正在兴起,并逐渐达到规模化.建议涉及到宣传、资金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16岁以上城市居民进行了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理分析。调查表明近年来大型体育活动的不断开展,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城市居民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为:1、体育意识方面:大型体育活动对居民的生活影响表现为,居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多,关心中国体育发展的增多。说明在北京奥运会和职业联赛开展之后我省城市居民体育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大型体育活动对居民体育态度及体育价值观念的影响表现为,选择喜欢体育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体育价值观念更加科学。2、体育行为方面:近年来大型体育活动的不断开展,男女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水平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体育项目的参与程度均高于奥运会之前,项目选择上,倾向选择有氧、强度小、简便、较少与人直接对抗的项目(如慢跑)。  相似文献   

5.
隐性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发隐性体育课程,营造校园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优良的体育传统,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显性体育课程以外的教育经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对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本文以育人为根本 ,以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 ,阐述了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有悠久的历史,是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体系的。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不同时期、不同体育教育的内客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为全面了解我国体育教育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传统的特别是已不适应学生的体能、知识、技术等体育教学模式不断得到革新,新的模式不断产生,并呈多样化趋势.其中“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能够较好地完成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任务,越来越受到体育教学工作者的青昧。  相似文献   

9.
析校园体育文化对终身体育形成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创新 ,将持续促进学校体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 ;选择“文化”的概念 ,探究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价值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有潜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的体育教学如今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传统的体育教学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高校的体育教学如果仅仅是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难免具有一定的束缚性。随着当今教育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不断发展,体育教学也应该迎合趋势,顺势而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恰当的体育游戏,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热爱。本文将通过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和运用,来分析运用体育游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体育赞助的制约因素与营销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我国体育赞助市场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创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体育赞助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高校体育活动经费短缺问题的一个手段和途径.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赞助市场还很不完善,高校体育赞助运做很不规范,针对高校体育赞助理论的专题研究较欠缺:通过对制约我国高校体育赞助事业发展的因素的分析,力图提出一些推进我国高校体育赞助工作的营销策略,供高校在开展体育赞助活动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起着关键作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特点,中职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结合体育教学的一般性要求和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特点,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针对性,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终身体育素养。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以推陈出新的自然规律向前发展的。大众体育也是遵守这一自然规律而向前发展的。随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的繁荣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更新改变,大众体育将走向大众竞技体育。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消费学、体育生活方式等理论的研究,明确了解体育消费行为和体育生活方式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出良好的体育消费行为习惯是体育生活方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提出二者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共同实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之间存在各自的特点,有效地研究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结合点,从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竞争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建立新型的体育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长三角地区石锁比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进行研究。石锁运动已经成为长三角社区体育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间石锁习练者通过自我的不断实践与努力,已经把这一项目开展得红红火火,在我国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些民间体育实践者朴素地诠释着自己喜爱的运动,创造和丰富民族体育文化。我国众多的民俗民间体育更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融入社区文化生活,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生活,融入社区文化生活的民族民俗体育更体现出文明与和谐本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泉州市和莆田市农民工体育权益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农民工参与体育的程度在不断加强,但仍然处于初级和简单的阶段;农民工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但体育权益意识不强;维护农民工体育权益的主要障碍是时间资源和组织资源的缺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民工体育权益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之间的某些联系,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外社会体育管理体制研究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社会体育不断发展的必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简要梳理了日本社会体育的发展概况,归纳了日本社会体育发展的核心特征.当前日本社会体育领域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体育政策上的缺陷、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上的不足、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上的问题,以及社会体育民间组织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应从构建终生社会体育体系、加大社会体育政策支持力度、健全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来完善我国的社会体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的观念也不断的更新和转变,而由于"青年代"与"成年代"代际之间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在体育领域内就随之出现了体育代际冲突的现象。围绕体育代际冲突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其特征、表现和产生原因,提出体育代际冲突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的对比,探求养生体育的发展走向。由于中、西体育养生思想的差异,养生手段和方式各不相同,随着世界化的交流与融合的不断深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体育养生将大放异彩,养生体育将以中国养生体育为主,兼容西方养生体育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