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适度引导创新要素及核心知识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间的良性循环,有效刻画联盟企业间竞争策略与合作策略同时存在的复杂动态关系,以联盟企业不对称学习能力作为切入点,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竞合策略选择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演化稳定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参数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相对探索比例的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越高;知识产权系数、协同收益系数以及联盟企业模仿成本的增加,均可以有效抑制联盟企业间竞争的产生,其中协同收益系数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联盟企业在探索性合作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在交易性合作中所占比例的降低以及自身所持有技术专有程度的提高,均增加企业自身发起竞争的概率、减少合作伙伴发起竞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研究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面对进口国设置的技术壁垒,在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博弈中,博弈双方技术创新收益和技术创新成本的主要参数的变化将导致演化博弈策略最终收敛于不同的稳定均衡点,进而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选择。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进口国对于高技术产品设置的技术壁垒会刺激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且企业出口市场规模越大,技术壁垒下的这种技术创新效果越明显;贸易伙伴国的技术控制和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市场规模控制会显著抑制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人力和技术创新物力的增加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而技术创新财力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滞后效应,其促进作用在滞后7期出现,且企业人力和物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大于财力资源的投入。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角度构建了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联盟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对企业策略选择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接着运用Matlab软件仿真分析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不同参数对企业协同创新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市场机制下只有当企业协同创新收益高于“搭便车”收益和投入之和时,联盟才能达到协同创新的稳定状态,政府实施惩罚和补贴政策会促进协同创新联盟的形成;利益分配比例、投入成本系数、知识转移效率均对企业策略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单个企业在与技术联盟进行技术创新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从技术能力和善意两个维度分析了企业如何获取联盟的信任,从而加入技术联盟分享其创新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需要向联盟投入一定的资源表达诚意,建立善意信任;而过多资源投入可能影响企业本身技术创新能力成长,降低联盟对其能力的信任。在避免大量资源投入的情况下,适当延长投入时间,既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长,又能获得联盟对其信任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企业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矛盾的根本所在,成为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政府环境规制、企业技术创新和公众环境参与是相互影响及制约的利益关系,因此,探究三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运用动态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三方博弈模型,根据演化的仿生学研究,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求稳态均衡解,探究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规制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演化影响,并利用Matlab通过数值模拟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是一场混合战略均衡的博弈过程,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行为决策受其收益和成本的大小影响,利益相关方的环保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技术创新。因此,应恰当选择政府环境规制手段和强度水平,合理规划规制成本,不断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强化环境监管,促使企业以环保为己任,实施技术创新策略,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事关我国前沿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针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具有成本高、风险高、环境正外部性等基本特征,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有限理性及其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的异质性,使得双方在创新合作过程中均存在博弈行为。本研究引入政府补贴、资源拥有量、碳价和资源交互系数等关键参数,构建了企业资源禀赋异质下的产业共性技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并采用演化相位图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各参数对于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得到了产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演化博弈系统的演化特征及变化规律,提出了促进资源禀赋异质企业协同创新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知识投入是影响企业合作创新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为此,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基于动态演化博弈理论思想构建企业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知识投入因素对企业合作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以及策略选择的演化路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策略选择演化轨迹,最终稳定于合作策略和不合作策略两种均衡状态;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选择合作策略受知识收益系数、合作成本系数以及知识投入风险系数等初始参数设置的影响,并且与模型构建的支付矩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演化博弈分析框架下,重点讨论知识特性因素、知识基础因素、盟员互动因素等要素以及知识共享成本与异源知识协同价值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进而确定联盟成员策略演化路径与演化稳定策略。研究表明:知识可理解性越高,企业知识存储越充分、成员间关系越紧密,知识共享成本越低、协同价值越高,则盟员合作意愿越强,个体知识吸收与联盟知识积累效率越高。盟主企业在联盟形成初期应进行适当干预与引导,同时加强对联盟知识转移成本、成员关系的管理,从而保证联盟成员沿合作路径最终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9.
企业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矛盾的根本所在,成为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政府环境规制、企业技术创新和公众环境参与是相互影响及制约的利益关系,因此,探究三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运用动态演化博弈理论,构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三方博弈模型,根据演化的仿生学研究,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求稳态均衡解,探究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规制行为对企业技术创新策略的演化影响,并利用Matlab通过数值模拟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是一场混合战略均衡的博弈过程,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行为决策受其收益和成本的大小影响,利益相关方的环保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技术创新.因此,应恰当选择政府环境规制手段和强度水平,合理规划规制成本,不断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强化环境监管,促使企业以环保为己任,实施技术创新策略,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知识转移框架很难解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很难发生且联盟极易破裂的问题,基于产业路径视角下的四种联盟组织模式划分也较为理想化。通过在共性技术视角下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点,本文得出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创新组织模式更加符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介入联盟的必要性,并根据政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联盟成员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了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政府在联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面分析企业专利数据的基础上,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技术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层面构建了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专利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推理方法建立了面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利水平测度算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非研发创新内涵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等行业里有一定代表性的上海企业的非研发创新活动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当下其他著名互联网企业的实践,归纳出企业非研发创新活动的4个主要特点,提出科技管理部门支持企业非研发创新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华东地区100多家高科技企业的研究结果发现,弹性工作时间对高科技企业管理和研发类员工的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有着显著促进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只有通过自我效能感才能得到发挥,且原有的工作自主性越低,作用的力度越大。研究结论解释现有文献在弹性工作时间对绩效研究上的矛盾根源,对企业实施弹性工作时间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管理》2015,(4):41-45
现实情况分析,产权模糊制约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在"谁投资谁所有、谁积累谁所有"原则的指导下,科学准确界定集体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类产权,探索企业不同运行状态和模式下的产权处置方式,同时在对"虚化"和"实化"职工个人产权两种方法予以比较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量化职工个人劳动积累形成产权的创新性建议,旨在解决集体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谓的产权陷阱,进一步界定和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谋求集体企业长远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收益激励和风险保障的视角,构建了企业创新转型的政策激发模型,并运用我国1990~2013年间的经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系统动力学的模拟。研究表明,综合运用收益激励和风险保障政策,可以有效地激发企业的研发动力;经过多阶段的政策激发,企业会逐渐由低创新状态向高创新状态演进。  相似文献   

17.
张栋凯  齐佳音 《情报杂志》2015,(3):132-137,149
以味千(中国)"骨汤门"事件为例,采用向量自回归(VAR)、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将微博平台上企业突发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力分为意见领袖舆情影响力、媒体用户舆情影响力、普通用户舆情影响力,实证分析了群体舆情影响力对企业股价的冲击幅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突发危机事件期间,群体舆情影响力对企业股价造成了负向冲击;群体舆情影响力越大,对企业股价造成的冲击越大;在舆情发展初期,群体舆情影响力对股价的冲击幅度最大,随着舆情热度减弱,冲击幅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