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庭智慧化需求是物联网走进中国家庭的发动机。家庭业务需求、家庭设备需求与家庭网络需求是驱动物联网走进中国家庭的源动力。在家庭业务需求方面,广东省与四川省的需求总量最大,北京市的单位需求量最大;在家庭设备需求方面,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需求总量最大,山西省的单位需求量最大;在家庭网络需求方面,北京市的需求总量最大,吉林省的单位需求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4,(17):32-33
正中国1%家庭占有全国1/3财产近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中国家庭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1/3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中国家庭的财产不平等程度明显高于收入不平等。城乡差异和  相似文献   

3.
孙玮玮  周博  薛庆庆  张鹏 《大众科技》2013,(12):74-75,41
家庭洗涤用水量占据生活用水总量的大部分,如何处理洗涤废水以达到增加水的利用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滤料作为废水处理的关键部分对处理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文章主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滤料处理家庭洗涤废水性能并选择合适组配以增加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对现阶段内蒙古农牧户家庭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进行了分析,并采用OLS与PSM相结合的方法,从农牧户的消费需求角度,实证检验了电子商务对内蒙古农牧户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电子商务通过改变其消费方式,满足其消费需求,而显著促进其消费总量增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刺激农牧户家庭消费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及其结构历史资料的基础之上,推算了2013-202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支出。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支出将突破32000元。进一步在状态空间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专用的状态转移向量元素分解模型,并用其对支出总量进行分解,对我国城镇居民2013-2020年的消费支出结构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产业环境市场占比2019年预计智能电视的整体出货量约占中国电视机市场出货总量的90%,这表明智能电视已经成为中国家庭主流电视收视终端。  相似文献   

7.
刘悦 《西藏科技》2023,(4):30-34
采用抽样调查,对西藏牧区14个行政村的家庭能源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14个行政村的能源消费平均值为53880.90MJ,其中牛粪占92.36%,煤炭占6.24%,户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电力占1.0%,国家电网电力占0.41%.电力使用率达到100%,成为牧区农村家庭必要能源,其中户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占据主力,太阳能普及率较高,但仅占家庭能源总消费量的0.67%~1.54%.牧区农村家庭对传统生物质能依赖度极高,其次是煤炭,牧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仍处于粗放低效的利用模式,对室内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家庭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说明牧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尚未达到峰值。为掌握西藏牧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现状,为推动牧区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由高碳为主向低碳为主转变,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汽车已经走进了平常人的家庭。尤其在我国现在的汽车总量已经是全球领先,而在这种环境下,汽车的维修也成为了一个很大的行业,而在汽车维修中故障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汽车维修中常用故障诊断方法进行简要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将居民家庭的能源消费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通过生活方式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居民家庭的间接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排放量,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两部分能源消费的结构和变化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逐年增加而间接能耗下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一个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将会增加能源消费量1085.26千克标煤.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结构反映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从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人们的消费行为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为发展型消费.家庭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也在逐年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达到8535.04万吨和56678.76万吨,农村分别为6883.41万吨和8117.94万吨.在这种形式下,应当引导居民逐步向低碳的生活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艳梅  杨涛 《资源科学》2013,35(1):115-124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家庭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不断增长.本文以1991年-2010年为样本期,对城乡家庭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变化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二者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城镇和农村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以及总量变化,都呈现出以1998年为拐点的先下降后上升特征.原因在于1998年之前,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下降与家庭规模缩小的节能减排效应大于消费水平提高的增能增排效应,而1998年之后,后者超过了前者.城镇和农村家庭直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促使户均直接能源消费CO2排放增加,原因在于电力的CO2排放不断增加.城镇的户均直接能源消费和CO2排放一直高于农村,但差距正在缩小,原因在于城镇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直接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家庭规模缩小所产生的节能减排效应逐步增大,抵消了人均消费水平提高所产生的增能增排效应.  相似文献   

11.
居民交通出行及其碳排放研究对制定有针对性的城市低碳交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市居民交通出行开展微观调研,结合统计数据分析居民交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显示:2001-2011年,虽然公交车、出租车的碳排放在平稳增加,但由于小汽车的快速增长和频繁使用造成郑州城市居民交通碳排放量呈指数增长态势,并且居民交通碳排放结构从出租车占主导、公交车和小汽车为辅逐渐演变为小汽车占绝对优势、公交车和出租车处于从属的格局。少数家庭对小汽车的过度使用使得居民交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等级差异和家庭差异。不同等级碳排放的家庭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即碳排放总量和小汽车碳排放量高的家庭散落于中心城区和外围市区的东部边缘,在向心型城市化影响下公共交通碳排放则呈中间低、外围高分布。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对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负效应和正效应,表明居民家庭在收入较低时倾向于借助公共交通出行,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优先选择小汽车。  相似文献   

12.
王婷 《科教文汇》2020,(5):188-189
我国从2000年开始逐步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发展中,我国老年人口开始呈现高龄化、基数大、增长快等基本特征。在人口老龄化发展推动下,总量较大的老年人在基本生活、医疗健康等方面的养老需求也在逐步增多。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中家庭养老功能在逐步弱化,社区养老能力不足。当前为了对多项资源全面整合,节约更多发展成本,要给予老年人更多关怀、提高社区养老重视度,对今后发展社区养老的必要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1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用电总量不断增长。而无论是对电力部门而言,还是对用电单位和家庭而言,电能计量都是极为关键的工作。而由于受到技术和仪器设备等限制,当前电能计量装置往往会存在一定误差,影响到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装置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期望对改进电力部门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事业编制总量调控方法与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群钊  彭峰 《软科学》2009,23(10):55-58,82
为了对变革中的事业编制总量进行合理调控,基于偏好DEA与灰色Verhulst模型提出了总量测算与配置方法。从分析事业编制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运用偏好DEA模型确定近期各年中编制总量的有效范围,针对编制总量序列所呈现的"S"形波动特点,引入灰色Verhulst模型预测编制总量未来的可行范围,结合区域编制现状确定总量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借助投影分析建立了区域内各地的编制配置模型。对江西省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垃圾减量分类活动是人类社会对自身垃圾产生系统的一个干预性工程。主要内容是社会通过教育、督导、激励等措施(社会因素)影响个人及家庭的垃圾产生动因(个体因素),最终形成减少垃圾总量并分类回收良性结果的控制过程。因此,分别对教育、督导、激励等措施对垃圾减量分类的影响简化了函数模型,并以此构建了垃圾减量分类的量化模型。使得困扰人们已久的垃圾问题得以更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针对人力资源总量动态失衡现象,在对人力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因果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力资源总量动态平衡模型,该模型对我国人力资源总量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梦洁  陈慧中  赵紫玉  庄舜尧 《资源科学》2009,31(12):2137-2143
如何体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特点,提出因地制宜的耕地数量平衡标准,并且充分考虑耕地质量的变化,建立特定区域条件下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论文首先回顾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及其政策保障体系,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指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当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平衡,进而构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评价模型中,耕地数量动态平衡模型强调一段时期内人口和经济增长背景下耕地转化的不可逆趋势,耕地质量动态平衡模型则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变动趋势来判断耕地总体质量的变化,并以江苏省为例,应用评价模型对江苏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省际总量科技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筑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强  梁樑  孙成园 《预测》2005,24(6):14-17
对每个省份进行“总量科技能力”的对比和评价,涉及因素众多。本文在借鉴众多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包含四个层次、十二个指标的省际总量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选择中国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划的科技指标相关数据运用TOPSIS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各省总量科技能力、总量科技投入能力、总量科技产出能力的排名情况,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环境问题尤其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控制水体污染的诸多方法中,在污染物总量采取控制和限排的前提下,水体中污染物总量如何公平、合理分配对降低水污染至关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总量分配的方法日趋增多,本文综述并分析了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区省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子生 《资源科学》2001,23(5):33-40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近年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的核心。文章在对云南省现有耕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基础上,认为从土地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山区省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是指保持现有耕地总数中的净“宜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适宜耕作的现有陡坡耕地、轮歇地等不应列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范畴。本文还分析,制定了云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方案,包括耕地的数量、质量平衡和人均占有耕地总产品的平衡;并提出了山区省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