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根据Rasmussen提出的基于知识、规则与技能的三种认知行为模式,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人因失误自我纠正策略,包括失误见识策略、计划行为策略、信息系统反馈策略、自我反馈策略及外部交流策略,构建一套完整人因失误纠正培训体系,由任务与知识培训、模拟培训、应急计划培训和失误培训4个模块组成。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制度,主要包括: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自我培训、见习制度、读书会等部分。职前培训主要是依据台湾《志愿服务法》要求的基础训练,在职培训意在提升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品质和专业知识,自我培训和见习制度则强调经由志愿者自发性的学习来完成培训。读书会则极具互动效果。  相似文献   

3.
馆员培训是提升馆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馆员业务技能的自我评价、参与培训动机、次数、效果等方面对当前图书馆员参与馆内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馆员培训的需求特点和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激发馆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馆员培训实效.  相似文献   

4.
从组织与管理、馆员培训与馆员发展等角度介绍了普林斯顿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康奈尔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培训与发展实践。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与发展的特点:明确图书馆的角色、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进阶式馆员培训与发展体系、开展自我导向性学习方法指导。并提出对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工作的建议:配备人力资源专员或者成立馆员培训小组;重视建立高绩效的组织文化;建立聚合各类培训资源的馆员网页;引入职业生涯管理。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创新自我效能感理论引入嵌入式馆员的服务创新研究中,探析创新自我效能感对馆员融入教学过程、嵌入科研用户和学习共享空间等工作绩效的影响和发挥,提出优化服务创新环境、鼓励馆员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利用绩效评估机制激励馆员服务创新是图书馆提高嵌入式馆员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束缚本市区县档案培训创新发展的教学瓶颈问题1、档案培训教育缺少创新的理念本市区县的培训教育要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目标只有一个,即尽最大可能把每一个学员培养成具有"个性"的复合型档案工作者。为此,必须改革考试的方法。比如:可以将培训考试改为开卷考试,或书写读书报告,注重学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担任培训教育的老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审  相似文献   

7.
高校图书馆馆员心理冲突的表现主要有:理想角色与自我实际角色的冲突,角色定位与承受能力的矛盾,创造愿望与常规工作的冲突,工作负荷与自身价值的冲突。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图书馆定位的错位,责任、权利与利益的不对称,心理健康培训不力。因此,学校要摆正图书馆的地位,提高馆员待遇;举加心理健康培训讲座,疏解心理症结;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克服平均主义;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适时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基于用户答题平台的培训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基于管理系统的培训实践。讨论该系统在宣传、组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方面发挥的作用。在使用统计分析基础上,从促进资源利用、激发对培训主题的需求和提高用户参与程度三个方面探讨了管理系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丝琴 《视听》2023,(12):105-108
本文以深度访谈法,采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研究MBTI趣缘群体自我认同的建构机制以及这种基于自我认同建构起来的群体认同特征。研究发现,MBTI趣缘群体存在甚至长期存在自我怀疑的心理机制,这驱使着他们探求自我认知,获得更加清晰的个人画像,因而在测试上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与狂热性,热衷于做各种测试,但他们对于测试结果又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与理性,而非一味接受测试结果。经过多次测试,他们获得了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缓和了主体焦虑,同时强化了自我认同或自我否定。这种基于自我认知建构起来的群体采取标签式的交往模式,但形成的虚拟共同体是脆弱的、难以维系的。这类纯粹基于兴趣建构起来的群体更多需要互动仪式和社会资本的建构来维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天然使命。文章简述了实践性教学的概念及相关研究现状,以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开展的基于实践性教学的传统文化类培训为例,分析了其传统文化类培训的特点,思考和展望了基于实践性教学的传统文化类培训事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全面介绍一个集文献信息计算机管理课件演示系统、文献信息计算机管理训练系统和题库试卷系统为一体的综合计算机教学科研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图书馆采购、编目、流通和检索的计算机管理,在指导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题库试卷管理系统实现了从题库建立到输出试卷的整体服务,为考核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直播培训是一种便捷的知识传播方式,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传播手段,也已经成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的重要途径。分析信息素养教育直播培训中学员专注度影响因素,对改进直播培训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方法/过程]基于“中科院科研信息素养讲堂”开展的171场直播培训数据,从培训活动组织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时间、收看设备等直播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多个核心要素对学员专注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各因素对移动端和非移动端学员专注度的影响。[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收看设备、是否课程、是否报名显著影响学员专注度,主题类型、学科属性、是否收费、时间安排等对移动端学员专注度影响显著。建议优化培训内容体系、规范培训组织管理、加强移动服务研究、采用激励措施及加强实操培训和互动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直播培训是一种便捷的知识传播方式,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知识传播手段,也已经成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的重要途径。分析信息素养教育直播培训中学员专注度影响因素,对改进直播培训工作具有借鉴意义。[方法/过程]基于“中科院科研信息素养讲堂”开展的171场直播培训数据,从培训活动组织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时间、收看设备等直播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多个核心要素对学员专注度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各因素对移动端和非移动端学员专注度的影响。[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收看设备、是否课程、是否报名显著影响学员专注度,主题类型、学科属性、是否收费、时间安排等对移动端学员专注度影响显著。建议优化培训内容体系、规范培训组织管理、加强移动服务研究、采用激励措施及加强实操培训和互动环节。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外主要围绕博士后招生数量、培养质量、博士后就业等问题进行了 大量的宏观考察;国内则从博士后职业发展、博士后学术贡献、博士后制度的作用、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针对国内博士后评价存在的博士后后续发展质量评价研究薄弱、相关测度理论和方法欠缺、难 以系统、持续地测度博士后培养质量、博士后数据建档制度不完善以及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 建立博士后培养质量基础数据库、构建完善的博士后培养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确定科学的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和 手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启动,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关注。笔者近年来多次参加古籍保护培训班的学习,结合培训实践并做了相关文献调查,总结出古籍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及古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今后古籍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历经六年多的建设,已初步建立起分层培训体系,但与基层工作人员的实际培训需求以及共享工程的具体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在线培训模式可以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能够在节约总成本的同时提高人均培训率,有助于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对共享工程在线培训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指出了我国现阶段进行全员化档案在职教育培训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全面分析了我国档案在职教育培训徘徊不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重点阐释了在我国构建合理的全员化档案在职教育培训机制与体制的基本框架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夏爽 《编辑学报》2018,30(1):83-85
青年编辑入职培训有其特殊性,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完成,兼顾实用性与理论性,常用的编辑培养方法无法满足入职培训的需求.应该明确入职培训在组织、文化、制度层面的目标,增加对于入职培训的时间、人员、智力的投入,完善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方式,并且建立完备的评估和反馈制度,利用集团化优势进行集约化培训,这将为科技期刊的长远发展及文化形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信息管理类人才供需困境分析入手,阐述了该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构建出了行业特色视阈下的信息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并给出一些行业化的培养对策,以为该类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办学思路。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hows how the Galter Health Sciences Library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a program to assess reference staff competencies for assisting users in the electronic environment after completing a new training program. The first phase was a year-long assessment of reference questions to identify the types of questions received at the desk. Next, a training program for reference was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with an emphasis on answering the most common questions identified such as remote access, access privileges, holdings information, and database searching. The program included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on library policies, electronic resources, access restrictions, and troubleshooting. The next phase was to create instruments to test staff competencies in answering questions after training. Based on the scores, additional training was individualized and provided to the appropriate staff member to enhance their skills where needed. The training system that was developed ha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as most staff scored better than 92% on initial testing. As a result, library management can be certain that users' questions are being answered correctly and that the staff has the skills required to work in an electronic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