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水浒传》中拟亲属称谓文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亲属称谓是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具有人称指示功能,还能鲜明地体现出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特征和人的精神风貌。《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其中最典型的拟亲属称谓就是“哥哥”一词,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我国宗法社会的特征和北宋特定历史时期的市民俗文化风貌,同时也生动地表现了《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相似文献   

2.
编、编辑、编撰、编纂是编辑学的基本概念。从产生的渊源及演变过程考证,“编”字起源于殷商时代,“编辑”一词产生于隋唐时期;“编辑”与“编纂”虽可互训,但“编纂”的含义更具体。“编辑”一词在古代和现代意义上虽一脉相承,但仍有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一个指称意义相同的词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形象、生动的联想(ассоциация),这就是词汇的文化伴随意义。鉴此,拟对俄汉两种语言中共有事物、不同事物、特有事物的文化伴随意义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政区的演变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中国政区划分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过程。行政区划分也经历了郡县时代、道路时代、行省时代三个阶段,且政区划分呈现"由高降低"和"由虚入实"的规律。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它的各种演变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古代中央政权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它随着社会的产而产生,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演变涉及语音、语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其中以语汇的演变最为活跃,因为语汇反映了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生活的认识.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很有趣的,不要说古人说的话有一些我们已经很难弄懂,假使十几年前听见有人说:“干部下海了.”谁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细 细推想下去,几十年以后,人们是否还能懂得“下海”的意思,也大可怀疑.因纽特人(即爱斯基摩人)有20 多个词汇称呼雪,而表示一日3餐却只有1个词:菲律宾有一个不久前发现的原始部落,他们的语言中没有关于战争、仇恨和武器方面的任何词汇,因为他们世世代代和睦相处,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同样古代的语言学家也不会弄懂“卡拉OK”这个词的含义.这些都证明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消亡,都会引起语言的变化.特别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时候,语言的变化更会明显.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的深刻变化,表现在语言上,这就是出现了许多的时髦词语.这些时髦词语具有不同的感性色彩.反映了我们这个急骤变化的社会;了解这些时髦词语,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这些时髦词语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文字作为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具有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字是人类祖先智慧的结晶。本文从古代文字产生的历史考证、古代文字产生的途径、古代文字产生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简单梳理,试图追溯久远的中国古代文字产生时期面临的相关问题,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同时也希望能对丰富古代文字的相应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 国古代社会在长期的发展中 ,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而且也积累了无比丰富的美学思想 ,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里面 ,包含着丰富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念。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 ,随着文化、学术的空前发展。古代的教育体系也逐渐形成。周公旦“制礼作乐” ,礼乐密不可分 ,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 ,又是提高社会统治阶层文化修养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中就包含着审美的教育内容。孔子作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六艺”教授弟子 ,这“六艺”实际就是古代的一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阵地是稷下学宫,它标志着我国的古代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它之所以持续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稷下先生”的尊重,使其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文化待遇。这一理论和实践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的科教兴国、繁荣学术仍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以诗讽谕怨刺的传统,这一传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形成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反映着古人的文学观念。《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政治怨刺诗是这一传统最早期的作品,《诗经》政治怨刺诗是《诗经》中最具有批判性的作品。它不仅数量上在《诗经》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开创了我国怨刺讽谕的诗歌传统,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最能反映政治怨刺诗特色的呼告抒情、借古讽今、敷陈直叙三种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的词,哀感顽艳,风格凄婉.人们对于它的成因,做了多方面的分析.一种是悼亡论,认为纳兰对爱妻卢氏早逝万分悲痛,左右了他的心绪,因此词中充满了哀怨.一种是家境论,认为其父作为明珠朋党的首领,权倾朝野,肆无忌惮,而纳兰知古鉴今,预感到前途不妙,所以,心境凄凉.一种是创作论,此论从创作心理、创作动力与创作方法角度分析哀感顽艳的成因,这种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我以为,,作为时代的词人,他的词风应有更深刻的时代原因.时代的冲突是形成词风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时代造就了纳兰的悲剧品格,悲剧品格决定了他凄婉的词风.  相似文献   

11.
对通假字在汉字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历来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认识,这就是:通假字破坏了古代书面语言的纯洁性,不是语言文字的正轨。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上《“通假”质疑》一文的结尾,作者断然写道: “面对通假这一语言历史事实,我们了解通假及其涉及的有关现象,自然有助于阅读古代作品,而就通假本身而言,它决非古代书面语言中的积极因素。它的产生和存在,破坏了古代书面语言的纯洁性,先秦两汉以后的文章,模仿先秦两汉文章的通假用法,实质上是古  相似文献   

12.
梁平年画是梁平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是梁平文化的宝贵财富。当前怎样拯救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建设现代化的新梁平中,梁平年画应该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说在现代的社会中,梁平年画既然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生存文化生态,那么我们现在在重新研究它还有什么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其实更准确地说,不是梁平年画失去了它原有的身村的文化生态,而是在社会的变革中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了。我们今天之所以有重新重视被时代抛弃的梁平年画,就是要研究这其中的原因和年画与梁平地区历史文化精神和风土人情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并且符合本土人情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时代,人类的一切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都离不开精心而富于创意的设计。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汉画像石这一文化遗存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为促使中国现代标志设计更具有独特的民族性,谈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4.
商代是中国文明的主要发源时期,中国文明的绝大多数雏形是在商代奠定的。商代对以后中国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的雏形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因此,不了解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况,便很难了解中国古代体育的基础。周代是将商代取而代之的新朝代,在文化上极大地继承了商的内容,在军事上也一样极大地发展了武备。但是,周代也不完全与商代相同。其中,文化上的“德”就是一个超越于商代“夭”的新概念。它对后世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春秋战国和两汉以来的文化直接受到了这一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体育当然受到了这两个朝代的文化的直接制约,它的发展步履明显刻有当时的各种痕迹。  相似文献   

15.
“小说”一词随着中国古代典籍至少在平安时代就传入日本,但在日本被用作近代小说(novel)的代名词,却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这时候正好是近代小说形式在日本确立的时期。本文试图明确“小说”一词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儒是封建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现在,我们来讨论儒家之儒的产生和儒家学派的形成。中国古代的儒,就是以文化科学教育为专门职业的知汉分子,儒家就是那些有共同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教育与学术团体。儒是由职业而得名,儒家是学派的称谓。从儒这一职业的产生,到儒家这一学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变革过程。至今,其中的细节,虽说还难以真正弄清,但是研究这一过程,对于我们探索中国古代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疑是有益  相似文献   

17.
音乐不仅有古老的发展历史,代表着不同时代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它也是劳动人民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古代劳动人们祭祀、娱乐活动,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它在劳动当中产生,也在劳动当中发展,因此,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不仅古代人离不开音乐,现代人更把它视为宝贝,它不仅能有效提升人的生活价值,改善人的心理环境,促使人心理健康和谐。因此,本文就音乐的生活价值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霍去病墓石雕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它的产生与汉王朝鼎盛时的历史背景及时代要求息息相关。本文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和特定时代所呈现的民族心理特征切入,重点分析了汉文化审美体系形成的历史渊源,并依此来分析和探讨茂陵霍去病墓石刻的审美特点,以及对美术创新具有的启发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的以东西文化冲撞为背景"土洋体育之争",对中国武术产生很大影响。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内容瑰丽的武术,在体育化改造过程中既有借助现代体育的科学性、规范化,便于普及、推广的一面,同时它在价值观念的对立冲撞中,走上一条充满艰辛且坎坷之路。在体育化过程中,以拳种门派为传承形式的武术被肢解成若干体育项目,在技术上,难以完全符合现代体育的要求;在文化上,又失去了传统武术所体现的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通过反思近代武术发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对武术的影响,对于指导未来武术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术语出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斯。他认为古代世界的文明国家都是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到公元前2世纪进入了他所谓的轴心时代。这意味着各个文明在这期间都以“突破”其原始文明为前提,并且开启了各文明后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因此,这个时代是人类文化的转折期,是各个文化的轴心或枢纽。例如在这时期,出现了世界文化史上不朽的巨人或经典著作。在中国有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数论哲学以及释迦牟尼。在希腊出现了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三大悲剧诗人。在波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在犹大有以赛亚,等等。雅斯贝斯认为在埃及和米索不达米亚虽然也有灿烂古代文化,但无本民族的后继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