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津 《中国广播》2007,(3):68-69
“草根电台”,这是北京城市管理广播凸现为市民服务宗旨的一个通俗的说法。然而,“草”如何才能扎下“根”去?这既是城市管理广播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他们已经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纳税主体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安家立业。要不是为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在乎北京户口。但是,总有一些声音在提醒他们:你是一个外地人  相似文献   

3.
"不可理喻"的意思是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客人愚昧、固执或蛮不讲理.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有某甲与之(指阿庆)忤,庆纠其党,欲殴之.甲惧,奔告于庆妻之父.其妻父曰:'是不可理喻,汝谨避之而已."巴金<家>八:"卖票的人告诉他们,这和普通戏院不同,不买票就不能看戏.  相似文献   

4.
城乡两栖人: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群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许多农民背起行囊,带着几多憧憬,几多希冀,离开贫穷而又令人眷恋的故乡,走向城市,开始务工、经商的征程。这些人,通常被称为“农民工”,简称“民工”。也有人按照他们的去向和工作性质,称之为“进城务工人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徐迅 《新闻三昧》2003,(12):46-47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将采访报道的触角伸向法庭。我曾经在首都搞过一个问卷调查,法官、律师、记者各一百人,问他们“媒介关心法庭新闻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在知情、监督、普法及故事这四个选项中,有53%的答问者认为,媒介所以关注法庭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主流媒体的城市电台,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为农民有效地服务,如何承担起重大的历史责任,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答案应该是:作为城市电台,应该办好对农节目,为农民提供更多、更高有效地服务。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从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人,他们融入和适应城市生活的道路是曲折和艰难的,在城市里生活,没有改变自己的“贫”和“弱”社会状况,农民工是不被现行制度认可的、“亦工亦农”的、边缘弱势的群体,是城市的“边缘人”。而同时,不可否认他们的边缘性又直接导致了其就业、工资、福利等权益被严重侵害的局面,同时也被强势的传媒排斥和疏离。所以,农民工也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往往被排斥在传媒信息的内容之外。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也是这样,应以人为主体,为前提、为动力、为目的。但是,以批评为主要武器的舆论监督,是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  相似文献   

9.
“爱”是教育青年的感情基础。毛泽东主席说过:“官兵关系搞不好,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态度问题。”我认为,这个根本态度中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感情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爱、爱心、爱护是教育青年职工的感情基础。一个人从小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孩子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因此,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当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各级领导尤其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就成为他们的重要影响。这时的青年职工虽然已开始进入成年,走上社会,但他们毕竟还年轻、幼稚,所以他们不能不想到“靠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光明 《新闻三昧》2005,(3):34-34
2004年11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54版《青色的骏马》一中,说秦朝为了修建秦始皇陵,“历时58年,动用刑徒、徭役72万多人……”  相似文献   

11.
雨夜遭劫,已是两年前的事了。也许是当时的冷静和悯怜,未按常规处理行凶人,这一善举打动了不少人。两年多来,先后有几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一些素昧平生的人也通过函电表达他们的敬佩之情。我,俨然成了“名人”、“英雄”。内心是那样惶恐,曾对自己说再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或约稿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情的色彩愈加鲜明,今天我只能做个絮叨的人,再次将这段已逝的往事提起。汇报一下报社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情况,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萧风 《新闻天地》2005,(6):50-50
“萧”是一种植物,引申为萧索的意义,第二个内涵是“姓”。作为姓,从公元前682年宋国的乐叔大心在“萧”国受姓至现在,已经有2680多年了。历史上萧姓的帝王将相不少,文学、艺术、医学方面的名人较多。在南北朝时期,和王、谢、袁三姓,合称四大望族。根据国家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萧姓人口约708万,是全国100大姓之一,排列第30位。从我国最早的第一本姓氏专著《世本》到当代的所有姓氏著作,  相似文献   

13.
丹麦瑞典的“完美假球”结束后,我的同事巧舌如簧,说什么“他们不是在打假球,而是在合理地利用游戏规则”,我说“他们的确没有违反游戏规则,但仅从道德乃至体育精神的层面来看,即便是‘疑似假球’,也足以让人作呕”。  相似文献   

14.
半路老外     
2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老外”这个称呼时,指的是那些出没在中国大地上的洋人。近些年来,人们发现,自己身边这样的一些“老外”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有国外身份,包括绿卡和国籍,但却生活工作在中国;他们不像早年的“海归”一样满嘴蹦洋文,外貌和行为举止看起来与普通中国人无异,如果不说,谁也看不出来他与某个遥远国度的联系。作为“老外”里的新品种,他们原先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现在的身份是:半路老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王雷 《新闻世界》2004,(7):19-20
2000年7月的那个夏天,电影《无间道》还没有上演,但在山西吕梁偏僻的中阳县城,15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已开始提前演绎现实版的《无间道》。在“帮主”的授意和鼓励下,他们先后考取警校,惟一的目标是:做“内鬼”。与电影不同的是。3年后。在他们即将成为正式警察之前,由于“大佬”出事,他们的角色演绎也戛然而止,15人以涉嫌犯包庇、冒充警察招摇撞骗等罪名被捕。“燕子帮”的意外覆灭。源于一宗命案的告破。命案的背后,牵出了当地的公安局局长和公安局纪检委书记,他们和“燕子帮”息息相关。这是吕梁破获的第一个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  相似文献   

16.
二00五年一月五日下午三时许,天津市藓县上仓镇有农民看到五群大雁从南向北飞去。《今晚报》一月十日第十一版在报道这一奇事时,用的标题是《数九隆冬大雁北飞,怪》。笔者认为这“隆冬”用得不妥。  相似文献   

17.
战军 《记者摇篮》2006,(9):58-58
主持人的“人缘”也就是其“亲和力”,很多著名主持人,尽管他们的节目不同,风格迥异,有的幽默.有的犀利.有的诙谐,有的智慧.但都让受众打心眼儿里喜欢。因为在他们身上,有一样共有的东西深深吸引着大家.那就是亲和力.它是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然亲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来”和“去”是我们写稿时常用的两个字,但从学员的来稿看,许多同志将这两个字用错了。当然,有些人是由于粗枝大叶造成,也有些人属于不懂得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这里,先举几个来稿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19.
谭锐 《记者摇篮》2005,(6):39-39,41
近年来。电视节目主持人成为整个社会最风光的职业之一。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明星,除了影星、歌星和球星外.又增加了一星——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随着电视强势传播地位的确立和拓展,这些明星主持人也越来越耀眼。人们喜爱这些明星主持人.当然更关注他们所主持的节目。然而,这些明星主持人大多出自中央电视台或省级电视台的.而城市电视台却难觅踪影。那么,城市电视台如何打造明星主持人.这是一个迫切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媒体竞争催生“新闻报料人”近年来,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和媒体息息相关的特殊人群——“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活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他们有的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专职新闻报料人,也有的是兴趣所及,渴望表达意愿的兼职新闻报料人。对新闻报料人的争夺,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