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与出版的关系密切,译者、出版、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翻译作品的社会存在状况。中国女性文学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翻译出版活动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其出版和译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依据“翻译出版”理论,简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对外出版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出版的角度来探讨女性文学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如何选择翻译素材,如何坚持以受众意识为主,如何坚持女性主义翻译立场,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让世界听到中国女性的声音,以契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的翻译美学观,特别是其"化境"思想深植于中国翻译美学实践之中,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的思想,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互译有着理论及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香港《译丛》这一份成功将中国文化翻译传播到西方的英文杂志进行个案研究。指出它41年的文化外传历程凸显了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式:兼收并蓄、适合国外读者需要的译介选材;具备多重文化身份的中外译者群体;受众意识关照下的文化翻译与诠释策略;国际视野下的独立运营与多渠道出版发行举措。《译丛》的成功案例对于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宏伟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康晓倩 《兰台世界》2012,(19):65-66
在20世纪之初,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女性翻译文学家。她们几乎都是受过西方新式教育或曾经留洋的进步女性,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同时也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她们的译文以较浅显的文言文为主,但也有不少质量上乘的白话文译著。这批女性翻译文学家的出现,对五四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女性在文学创作以及翻译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女性翻译文学家的出现由于历史和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中国女性即使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往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中国翻译界以男性为主。闽籍才女薛绍徽不仅精通传统诗词文学创作,还作为早期西方文学的女性代表,与夫陈寿彭共同完成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日环游记》的翻译,开创了女性翻译外国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印度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即传入于阗(在我国今新疆和田一带),自西汉开始,迄于唐宋,佛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翻译事业。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道、佛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翻译”之名,与佛教经典的传入有关。现代学者钱钟书考证:“释道安《摩河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按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高僧传》二集卷二《彦琮传》  相似文献   

7.
杨国斌,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和社会学系Grace Lee Boggs传播学和社会学讲座教授、数字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199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文学翻译)博士,2000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曾任教于夏威夷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  相似文献   

8.
薛绍徽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女性翻译家,她翻译的小说《八十日环游记》开创了中国科学小说翻译的先河。薛绍徽强调翻译应尊重原著精神,同时她坚持自己的信念,表达出自己对女学的理解,指出应利用传统来重构女性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翻译学界就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是当时日益走向衰落的、执著于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摆脱危机境地的一次转机(王宁,《再论翻译学的学科定位和文化特征》,《中国翻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新时期崛起并走向电影历史前台的第四代导演群体,将众多电影文本的叙事对象聚焦于中国女性及女性命运,女性的历史与现状成为这一代导演关注的中心命题。从社会文化和心理的视角进行透视,这种女性书写带有某种策略性,是这一代导演群体生活历史、艺术使命、文化心理等的综合性体现。  相似文献   

11.
试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能力培养问题,认为翻译是跨文化的活动,翻译能力的培养是跨语言文化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在功能主义翻译论的观点指导下,《闽文化(》英文版)翻译教学不但要执著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探讨《闽文化》的跨文化层面,而且要建立相应的跨文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宋莹珽 《大观周刊》2011,(22):54-54
公示语翻译是一个翻译研究的新兴领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迈进,越来越多的外围朋友来到中国。本文将从第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博览因成都因区收集到的实例出发,从功能雕的论的角度看公示语翻译;归纳翻译错误类型,并提出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横跨中西、纵贯千古,以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探讨了女性阅读需求与女性小说兴起的互动关系,阐述了女性小说首兴于英国的历程,分析了中国女性小说迟到的原因,是为女性文学专题文献回溯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5)
女性杂志作为女性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中介物,其广告女性模特形象既反映社会文化对女性身体模式的认识,又反过来通过塑造理想的女性身体图像作用于女性的身体模式塑造过程。本文通过对三种12期252个中国时尚女性杂志广告模特的身体图像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通过西方女性模特与东亚女性模特的身体姿态的对比统计,发现虽然二者在身体模式的具体形式不同,但是女性在总体上倾向于身体性展示,女性的形象仍然是一个潜在的性对象。白人女性在美丽类型上更容易被看作性感类型,身体的总体展示和性感部分展示也多于东亚女性,这些不同来自于二者所处的文化系统对身体的模式认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印度与中国同为古代文明古国,地域毗邻,在各自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也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方面谱写了动人心魄、历史悠久的关系史.我国对印度文学的翻译出版经历了三个高峰:开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之先河的“五四”时期;文化回暖的20世纪50至70年代;思想多元的20世纪80至90年代.印度文学翻译高潮与我国的现实语境和思想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我国在接受外来文学方面的现实需求和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别意识逐渐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在其影响下,北美、欧洲和英国的翻译学者相继展开了"挖掘失落的女性作者和女性译者"的研究活动,其成果大大丰富了西方翻译史的研究,并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翻译流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陆续介绍到中国,并引发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但值得注意的是,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本文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傅兰雅(1839-1928),英国传教士,著名翻译家.自19世纪60年代起,他在中国停留30多年,长期任职于清政府重要洋务机构江南制造局,并担任该局翻译馆的主管.在华期间,傅兰雅与中国同事一起翻译了大量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技术书籍、读本以及一些社会科学著作,是在华外国人当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1874年,他参与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科学学校——格致书院;1876年,他主编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份科学杂志——《格致汇编》;1885年,他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科技书店——格致书室.傅兰雅为科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借此实现了他自己曾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明确表述过的个人理想:"惟冀中国能广兴格致,至中西一辙尔.故平生专习此业而不他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准确性,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这关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主要落脚在字面意义上的准确和文化内涵上的准确.适当的翻译机制与策略对中国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和对外宣传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石颖 《兰台世界》2015,(4):150-151
随着西学东渐的日益强劲,晚清大量外国科学文化书籍被翻译引入中国。各类民间或官方的翻译机构纷纷涌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应各界的强烈呼吁,于1932年6月14日正式成立了国立编译馆。  相似文献   

20.
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均有悠久的历史,都对中国和西方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佛经翻译在唐朝达到巅峰,而西方圣经翻译则是在17世纪左右达到翻译高潮。两种翻译的繁荣与发展都与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权贵的支持密不可分,是他们权利操控下的产物。作为赞助者,他们可以操控译本的选取、翻译策略的主导以及译本的流通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