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童话在中国的百年译介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开创期、五四时期的热潮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低谷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曲折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期.西方童话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百年来的西方童话翻译与传播历程,可以总结中国童话翻译的得与失,深化我们对童话尤其是中国童话内在特征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童话文学与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拉美文学对我国文学艺术有着深远影响,先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大起大落后,80年代初又以《百年孤独》为标志,再次掀起拉美文学翻译出版及传播热潮.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及文化地位变迁,拉美文学逐渐淡出中国文坛.随着深受拉美文学及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一代作家获得中国文坛话语权,特别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拉美文学重回中国读者视线.  相似文献   

3.
<正>吕叔湘先生既是中国名声赫赫的语言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吕叔湘通过许多的译介活动,为国人展现西方的异域风情与文化。吕叔湘的翻译成就突出,不但在翻译理论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翻译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茅盾说过":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茅盾和王蒙在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评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的文学实践活动以及他们学者、社会活动家、文化官员的多重身份,都与20世纪中国独特的政治文化语境密切相关,从而使它们具有了较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公文 《编辑之友》2011,(4):30-32
一翻译出版业的窘境与网络翻译的兴起1.翻译出版业的窘境2010年10月,鲁迅文学奖上文学翻译类作品首次出现空缺折射出中国翻译出版行业的窘境。其实,这种窘境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显现,当时就有学者撰文直指翻译出版业粗制滥造、重译误译等问题。具体来看,当代中国翻译出版业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受众萎缩。随着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与快餐化,加上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购买价格较高的翻译作品的受众越来越少。第二个是翻译出版准入门槛较低,缺乏  相似文献   

6.
吴宓精通中西文化,其翻译思想及实践更是以中西文化沟通为基础,不遗余力地翻译及介绍西方文化,同时进行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是20世纪前半叶对西方文学最集中、最专业的介绍,对中国现代翻译事业兴起及发展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我国对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作品的译介和研究,自20年代泰戈尔访问我国至今,已经取得比较可观的成绩。就作品翻译而言,50年代的《泰戈尔作品集》出版,是至今为止对泰戈尔作品的最大译事;湖南人民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对其诗歌的翻译也蔚为大观。就对其作品研究而言,所有的东方文学史(或亚非文学史)都辟了专章对他的生平、思想、作品给予全面的分析评价;单篇的研究论文更是不计其数。单是国外(尤其是印度)泰戈尔生平和思想研究专著的翻译就有近十种;据笔者管见,计有:季羡林先生译的《家庭中的泰戈尔》(漓江出版社,1985年),黛维夫人以轻盈的文笔回忆了生活中的泰戈尔。倪培耕先生翻译的《泰戈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部也是最详尽的泰戈尔生平交接创作介绍。倪培耕先生编译的《泰戈尔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比较充分地收集了泰戈尔的文学论文,反映了他的文学思想。再就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泰戈尔》和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泰戈尔评传》,对其作品和思想进  相似文献   

8.
杨文忠 《传媒》2016,(8):50-51
在中国文学期刊的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可以称为“黄金时期”,几乎每个省都出版了自己的文学刊物,并逐渐形成了阵容颇为强大的文学大军,吸引众多读者,《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行量都曾超过百万.获得如此佳绩,媒体的作用绝不可忽视.彼时,传播方式以纸媒为主,这就使知识分子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同时也使文学期刊成为文学、文化、思想的导引者,甚至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是一种“期刊化”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文学的本质是否具有“现代  相似文献   

11.
吴小英 《东南传播》2012,(9):145-147
文化与翻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翻译研究的文化取向也必然凸显翻译活动中译者的文化选择性。林语堂在汉译英素材方面首先倾向于选择能代表中国文化正统的经史子集等儒道思想;然后主要选取与自己志趣相投的闲适文化、性灵文学;最后还侧重于择取讴歌女性和弘扬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文本。  相似文献   

12.
王红丽 《出版发行研究》2017,(10):109-111,90
以美国文学为主的北美文学在20世纪已经具有了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北美文学成为1980年以来我国译介和出版的重点.本文回顾了1980年以来我国北美文学翻译和出版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及其特征,为读者和研究界提供了一个北美文学在中国的出版传播脉络.  相似文献   

13.
<正>杨宪益(1915—2009)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文化史学者。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歌剧,杨宪益百余部、一千多万字的译作涉猎之广、数量之大让人叹为观止。在中国众多的翻译家中,杨宪益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向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及。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所开创并实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群众性藏书活动日趋活跃,呈现出历劫重生,以至方兴未艾之势,从而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当代藏书史续写了新的篇章。当代藏书家们的藏书实践,为中国藏书史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现实参照,同时也深刻表明中国的藏书文化早已深入民心,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傅雷早年留学欧洲,归国后因激愤于社会黑暗而闭门译书,并以翻译作为其几乎一生的职业。傅雷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初,翻译对象主要是以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大师的著作。  相似文献   

16.
刘晓晖 《编辑之友》2015,(10):99-103
20世纪汉语文学典籍英译的发展日益成熟,海外出版出现了5个鲜明的发展阶段:1910-1919年酝酿期、1920-1929年小高潮期、1930-1959年平稳发展期、1960-1979年高潮期和1980-1999年回归平稳发展期,且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演变特征.进入21世纪,海外英语世界的文学典籍翻译出版状况虽至今未现高潮或迭嬗,但前景可观.研究20世纪以来的汉语文学典籍海外英译出版动态,对于了解汉语文学典籍的翻译走向,掌握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具体状况以及找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可行性战略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非洲文学的翻译和引入近百年之久,并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之后出现过翻译出版小高峰,但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翻译出版的持续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等都呈现总体较为零散、单一和薄弱的特点.非洲文学中国化的现状既是由非洲文学本身的语言多元和文学现状所决定,也受到中国文学翻译界对其观念偏颇所局限.非洲文学在造成中国文化语境中对世界文学版图重要单元认知遮蔽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与"第三世界"文学的翻译出版交流提供了一个未来可深入开垦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8.
黄梨 《出版广角》2016,(2):44-46
翻译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则是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有效地将中国文学译介至国外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学作品甄选、译者素养、翻译策略选择和翻译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析了当前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诞生于晚清,繁盛于“五四”时期,历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政治转向,改革开放以后迎来高潮.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练,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完成了从成人主体观到儿童主体观的转变,也为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史也是我国文学翻译的缩影,对百年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纵观历史,了解我国文学翻译的得失,并为当代我国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谢庆立 《青年记者》2008,(15):94-95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由基本定型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报业的竞争、市民文化的需求,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特定时代文化启蒙的需要,促使编辑主体不断探索编辑规范,初步形成了早期报纸副刊①的编辑思想.按这一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脉络,本文把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此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