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职业竞技体育产权效率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产权经济学理论分析了职业竞技体育产权对职业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途径,并结合我国职业竞技体育产权的现状,提出了职业竞技体育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和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职业体育运动是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竞技体育职业化是指把竞技体育作为职业分工中的一种职业和竞技体育向专职转变的演进过程.本文分析了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概念、历程、特征、效应、制约因素及其对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影响,提出我国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中,项目协会的性质和管理形式应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水平、所担负任务、市场发展前景和职业化程度等不同情况来确定.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是体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含义、历程和在我国产生的原因、利弊及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用产权经济学理论分析了职业竞技体育产权的内容和基本特性,并指出:职业竞技体育产权就是人们关于职业竞技体育服务产品、知识产权、人力资本以及体育设施使用、转让、获取收益和保护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职业体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化为中国职业体育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提供了可能;全球化对中国职业体育产品市场、职业体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冲击;应对全球化挑战,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的重点是强化自身,在供给方面应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广泛地吸纳资金和积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文化,在需求方面要增进与观众的情感联系,激发观众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为厘清竞技体育内生动力的概念以及更好地审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动力属性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政府与社会、市场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动力特点。研究认为,竞技体育的原发性价值主体是人,人和人的需求是竞技体育发展需关照的核心价值主体与需求。社会和市场与竞技体育的内在价值主体和需求联系紧密,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是被现代社会发展所建构出来的一种功能,当竞技体育被等同为“为国争光”的体育,政府成为了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但竞技体育不应当被等同为“为国争光”或“争金夺银”的体育,因为那将会窄化甚至异化竞技体育的意涵。研究建议,在满足人的需求基础之上,将国家需求与之同构,有利于建构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链条,激发发展源动力,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相似文献   

7.
举国体制是集中国家有限资源,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一种良性的体育发展方式。但是,伴随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体育也同步转向"官本民辅"的多元的"过渡体制"。在此背景下,提出发展职业体育,为完善举国体制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职业体育是体育市场中的最重要、最活跃的元素是完整的举国体制的一部分,是对举国体制的补充和完善。发展职业体育,首先,要创立发展职业体育的新思想;第二,创造发展职业体育的人文环境;第三,要选择好发展职业体育的路径。建议:在国家竞技体育三元治理的初期,应以政府办专业队为主体,社会和市场办队为辅;中期,国家、社团、市场三者办队比例趋向均衡;后期,则以社会与市场办队为主,以政府办队为辅,最终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论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进行透视,进而着重分析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特征,指出我国的体育旅游市场按旅游动机可划分为休闲、健身、体育观战、刺激、竞技和其他等细分市场,并对这些细分市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完善和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社会历史哲学观点,对“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开发并有效的监控竞技体育市场;提高运动训练科技含量;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调整奥运项目布局等是完善和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等院校在江苏新世纪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苏省竞技体育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前号十分广泛,利用省内高等院校数量众多、专业人才密集、科研力量强和体育设施完善等优势,积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对提高江苏的竞技水平和体育科研水平,拓展竞技体育市场,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还是在体育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存在的方式也开始从单一的国家行政构架下的竞技体育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的职业体育,逐渐从强化政治功能走向强化经济与社会功能.我国竞技篮球的市场化也正是在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变迁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向市场领域发展.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国家、市场关系的变迁过程中,以竞技篮球市场化转变过程中所体现的一些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试图为本世纪我国篮球市场化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是体育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分析我国羽毛球职业化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创新、文化,赛事制度,后备队伍等方面对我国羽毛球职业化可持续发展条件进行了分类,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职业体育的国际化趋势、完善新举国体制等方面分析,认识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希望对我国羽毛球职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诚信缺失及重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市场经济赖以上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分析了诚信在推进我国竞技职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我国现阶段诚信严重缺失的社会根源;讨论我国竞技体育诚信建设的制度安排,提出了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过程中建设和提高诚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市场竞争状况、宏观经济状况、政治制度和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社会文化战略等方面探讨了影响职业体育俱乐部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因素,认为职业体育俱乐部面临的战略环境以及职业体育俱乐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职业体育俱乐部必须依据核心竞争力发展不同阶段战略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职业体育的国际化趋势、完善新举国体制等方面分析,认识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竞赛表演业的管理体制及经营方式的特点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调查访问,结合市场现状,分析中国竞赛表演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特点.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赛事经营的主体;协会的经营开发部是本项目市场的运作者;附属公司与协会形成互补经营;常规赛事招标承办,职业联赛市场运营;非职业联盟经营职业联赛;非企业法人性质的俱乐部加盟职业联赛;冠名经营是职业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渠道;中等寡占形市场结构下的定价策略.并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17.
职业体育俱乐部核心竞争力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俱乐部资源能力、战略能力、竞技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整体提升。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应当从移植、改进、创新和整合的整体视角审视其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的基本决策框架。  相似文献   

18.
论体育市场经济系统特征及其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体育市场经济系统是由完备的体育市场体系、良好体育市场秩序、有效的体育市场机制、完善的体育价格信号体系和体育市场交易规则等构成运行;特征:体育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外在竞争压力和不同范围体育资源配置;其趋势:建立和建全体育市场经济的法律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开放利用两个市场资源、加强我国体育企业改造以增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职业体育的专用性投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专用性投资是决定交易属性的关键因素,专用性投资实际上最终决定了契约的内容和形式。与一般产业不同,职业体育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专用性投资,契约的不完善促使这些市场交易主体必然寻求各种特殊的治理机制来保护其投资,否则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将不可避免,对专用性投资的保护正是解决职业体育市场各种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法、逻辑分析法对职业体育联赛的竞争机制和功效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职业体育应对联赛外部竞争者的机制有赛事经营权垄断机制和政府支持机制,应对联赛内部竞争者的机制有竞技实力制衡机制和经济实力制衡机制;就功效来看,职业体育联赛的竞争机制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应对联赛外部竞争者的机制无法消除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二是联盟的制衡机制无法改变强队雄霸数年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