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其体育体制为社会主导型,以"俱乐部体制"为基础,体育管理的任务主要由各类社会体育组织来实现,使体育事业得到均衡发展。通过对德国体育体制及其成功经验的研究和总结,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提出两个方面的建议:对于竞技体育要完善"举国体制"、优化发展模式;对于群众体育要推进制度改革、发展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拐角理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为研究对象,发现影响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发展和制约因素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竞技体育自身发展态势需要高水平体育队伍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世界竞技体育的发展潮流,运行数十年竞技体育体制的强大惯性,现行竞技体育体制既得利益集团转变观念的难度,以及社会力量尚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等。通过对这些因素分析,提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拐点理论,试图为这种渐进式改革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以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将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置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从竞技体育的管理与运行模式、竞技体育观念、竞技体育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创新问题做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举国体制"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体制,但由于该体制诞生于我国社会转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日渐显露,在我国体育事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应对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运用访谈法、调查法、文献法,分析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的文化约束条件,提出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和而不同”的发展思路.研究认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诞生、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大一统的国家信念、大一统的社会心理、个体现与集体现、人治与法治都将对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预测研究法、统计法等方法,建立竞技体育发展预期的指标体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结果表明:未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将更加完善;以奥运战略为核心的国家竞技体育竞争力更强;市场为导向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逐步确立;竞技体育的基础条件更加先进,科技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项目发展的区域化优势更加明显;人力资源数量、结构、能级水平明显提高;并将确立科学的竞技体育效益观.  相似文献   

6.
举国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竞技体育的根本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具有宏观性和统领性,是一个带有框架性质的总体设计,它同其包含的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一起,构成了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制度体系;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居于高层次制度的地位,是一个高层次、框架性的根本制度;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根本制度,完善这一根本制度中所涉及的具体制度,是理论认识的方法和实践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解读"举国体制"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将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从纵向上大致区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79年计划模式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创建成型期";1979年至2008年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市场成分逐步增加的"转轨前期";2008年以后的"转轨后期"。本着这样的划分,从:"举国体制"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解读(性质、特点、形成过程和功绩);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转轨前期遭遇的挑战和对策;转轨后期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举措等三个方面阐述"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这一命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大背景下论述了转轨后期模式转换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并列举了七大系统的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就是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它使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创新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②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创新管理模式的转变。这种制度变迁创新的动力源。其主体是:“利益集团”和“政府”。  相似文献   

9.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是党和政府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蓝图绘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推进这一进程的有力方略。体育强国建设的多维赶超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保障,任务复合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主体协同,功能多元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演进。新型举国体制在领导核心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并日益体现出“元主体”的治理特征,在价值取向上由为国争光的体育转向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在资源配置上由人、财、物等硬资源的计划配置向人、财、物、文化、精神等软、硬资源市场化主导配置转变;在参与力量上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元力量协同增效转变;在发展环境上由原有的融入全球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格局构建;在作用领域上由重点服务竞技体育到更加关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型举国体制拥有适用于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社会动员”模式,适用于竞技体育关键环节的“政产学研会”深度融合模式,适用于产业链升级和职业体育的“龙头企业”整合带动发展模式。提出了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路径:包括发挥元主体价值,选定战略力量,设定重要项目,完善评估激励等。  相似文献   

10.
论举国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对举国体制的本质认识中归纳出其主要特点,着重论述了举国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必然与改革方向.由于举国体制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以及参与体育的主体多元化,使得举国体制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举国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改革,走体育社会化、产业化道路.由于举国体制的适用范围在现阶段只存在于竞技体育中的公共部分,因此决定政府管理只能在此领域尽到责任.而管理体制改革在承袭举国体制优势的同时,应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财政与市场双向驱动,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投资体育的新局面,这也正是体制变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训练体制是采取举国体制,它在迅速发展我国竞技体育和提高运动成绩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举国体制显示出许多弊端,因此作者根据国家体育改革的方针,提出逐步向全民体制过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举国体制下发展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举国体制和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最下的产物。竞技体育的职业化要在极具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下生存和发展,二者难免会发生冲突。对运动员培养模式、体育价值取向和投资回报等问题进行思考,能为举国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完善和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社会历史哲学观点,对“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开发并有效的监控竞技体育市场;提高运动训练科技含量;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调整奥运项目布局等是完善和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复合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以陕西省为例分析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非DEA有效地区的形成原因,动态评价2012—2018年间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演变趋势。结果显示,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从投入效益角度看,影响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专业运动员总数及项目数、年末体育场馆总面积和竞技体育主体经费支出额,专业运动员总数及项目数、后备人才数及体育场馆利用率是制约竞技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瓶颈。从产出效益角度来看,影响竞技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各级各类比赛奖牌数、高级教练员和新增项目及向上级输送的优秀运动员数。2012— 2018年间全要素生产率逐渐形成了持续提升的发展态势,效率提升源于竞技体育系统外部和系统内部共同提高的结果,但上升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波动和区域不均衡的特点。竞技体育系统外部“举国体制为主,市场经济体制为辅”的体制效应得到实证,系统内部在减少部门和区域间资源错配及降低资源浪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拓宽竞技资源要素水平方面的工作尚有待加强。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体制创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自主运行的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方式;以机制与制度创新,深化体教融合,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提升教练员执教能力;以共建、共管与共享原则推进竞技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整体效率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5.
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制度的集体利益和利益分配、社会效率、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度的策略性选择、制度改革的不确定与成本、国家行为人的价值取向、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社会成本,以及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路径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进行制度经济学理论上的剖析,期望能为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制度的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组织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支撑和基础,更是举国体制的核心。以浙江省“社会力量办体育” 中竞技体育改革为案例,研究发现:第一,国家—地方关系下的各级体育行政机关及所隶属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校等事业单位分别作为竞技体育治理主导和主体,构成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基本治理框架。基于此,归纳了竞技体育线性化单向治理、部门化内部治理及行政化孤岛治理的壁垒,并认为纵横交错的多元化组织以多种机制并存的方式,成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组织状态。第二,各级体育及相关行政机关、国家及省级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及专业队、市级和区县体校、普通学校及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形成了相互作用、彼此支撑的多元主体传导式服务、协同治理网络式服务、资源共享耦合式服务组织关系;并以制度保障、组织支撑和柔性治理等治理逻辑,以及竞技体育全域化政策体系、网状化组织体系和协同性组织环境作为组织关系的生成机制,为实现国家主导整合各方资源共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运用双框架模型对中美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认为:①从显现性框架分析,美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一直稳定处于高位,而中国则呈现以2008年为峰顶的倒“U”型发展特征,且与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②从解释性框架分析,美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已趋于顶峰,而中国稳步提升;③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潜力巨大,但短时间内难以赶超美国;④“举国体制”有利于中国竞技体育显现性竞争力的提升,但与美国社会办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相比,市场、社会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不足,不利于高经济性项目、高欣赏性项目的发展;⑤坚持“举国体制”、承办2022年冬奥会有利于中国竞技体育显现性竞争力的提升和冬季项目的发展,但同样存在竞技体育项目布局转型的困难和群众体育基础薄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赶超式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在特殊时期的历史选择,一直服务于国家形象的塑造、政治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赶超式发展依靠举国体制保障,运用三级训练模式,实践着奥运争光计划,为我国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在社会转型的新阶段,赶超式发展与社会发展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相适应:与市场经济体制脱节、政治色彩浓重、金牌主义至上等特点,增加了国家的负担。在建设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竞技体育的赶超式发展也要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做出新调整。  相似文献   

19.
以文献资料和系统分析为基本方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举国体制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创新模式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举国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在政府主导下,调整发展竞技体育的政策思路,逐步完成国家体育事业的整体转型。以投资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创新是我国竞技体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面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社会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体育强国及全球化、产业化、政府干预强化等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实施《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在战略目标上应从单纯追求"奥运争光"转向"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竞技体育由"赶超"发展转向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完善举国体制,调整项目布局,推动项目均衡协调发展,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调整利益关系、创设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的发展格局;运动员培养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拓宽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转变竞赛组织模式,充分发挥竞赛多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