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1 毫秒
1.
【目的】 以高影响力期刊载文的引用具有较高的评价价值为出发点,提出一种区分引用来源的期刊评价的新途径。【方法】 选择高影响力的综合期刊,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载文数据进行期刊共被引分析。以Nature和Science的引用为依据,根据聚类节点期刊的学科类别和被引频次判定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要期刊。以某一学科内一组高影响力综合期刊的引用为依据,根据期刊的被引频次判定该学科的重要期刊。【结果】 基于高影响力综合期刊载文的引用评价期刊,在原理上有较强的说服力。【结论】 基于高影响力综合期刊载文引用的期刊评价,可以作为科研机构自主评价期刊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合江苏省科技期刊发文、引文、作者、基金项目等元数据,结合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文献半衰期与h指数等文献计量学指标,综合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方法】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2016年)为原始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比较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发文数量、篇均引文数量、篇均作者、作者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篇均基金项目、论文选出比例、引用期刊数量、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h指数。【结果】 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各个期刊在不同指标显示出自己的特点。【结论】 江苏省科技期刊表现出清晰的学术层级性,影响力不均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改进现有百分位数指标在揭示期刊载文量特征方面的不足,构建基于被引频次与载文量双重分布的期刊评价指标PRC。【方法】 以2016版《期刊引证报告》生物学学科的85种期刊为研究样本,通过二八定律筛选核心论文样本集,利用布拉德福区域分析法设计基于文献密度分布的载文量权重,利用百分位数建立基于被引频次分布的引文指标,构建期刊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PRC。比较PRC与其他文献计量指标的相关性,验证指标评价效果。【结果】 PRC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影响因子的内在缺陷,也能合理揭示期刊的出版规模效应,很好地均衡了相对值和绝对值两类指标,改进了百分位数指标的评价效果。【结论】 PRC指标兼顾被引频次和载文量双重分布,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衡量期刊影响力,可用于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病学核心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统计19种神经病学核心期刊2012年的零被引率,并与复合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直线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零被引率与引用半衰期呈正相关,与基金论文比、学科扩散指标呈负相关,而复合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复合5年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学科影响指标与零被引率无相关性。【结论】 零被引率与引用半衰期、基金论文比、学科扩散指标相关,可通过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论文的创新性及学术性来降低零被引论文数量。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比较并分析SCI收录的综合性化学通讯类期刊,为不断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做积极探索。【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查询5种化学综合性通讯类期刊的基本情况,分析2009-2013年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载文量、文献类型和稿源分布以及中国作者的论文对这5种科技期刊的贡献。【结果】 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载文量最高的是Chem Commun,其次是Org Lett, Chin Chem Lett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提升最大。Chem Commun和Org Lett稿源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而Chem Lett和Chin Chem Lett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引用角度看,中国作者的论文质量普遍高于期刊的平均质量。【结论】要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除发表研究论文外,还可以发表高质量的综述类文章和述评;不仅要追求稿源国际化,还要发表国内高质量的文章,建设国际有影响力的期刊出版集团,建立集群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2006~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收录的23种农业大学学报期刊为统计源,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2005~2010年农大学报核心期刊的载文、被引情况,研究了载文量、平均引文数、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等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6年间农大学报期刊的平均载文量变化较小,而平均引文数和被引频次则呈现出相似的显著递增的趋势,农大学报期刊的载文量与学术影响力之间无明显的关系,载文量大幅增加的第2年或第3年,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期刊的被引频次与前5年的平均载文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关键评价指标的相关关系,检验期刊零被引率作为期刊评价反向指标的科学性。【方法】以CSSCI为数据源,选择图书情报学科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时间窗口分别为2-5年的期刊零被引率、期刊关键评价指标,借助于SPSS分析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关键评价指标(2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和h指数)显著负相关,期刊自引对于期刊的引用突破并不构成重要影响。【结论】期刊零被引率可以作为一个反向指标,但需要考虑学科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P指数在中国SCI期刊评价中的适用性,从而促进中国SCI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方法】 以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SCI期刊在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P指数分别用于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中国SCI期刊评价的有效性,分析P指数与被JCR收录后的总被引次数(C)、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IF5)、被JCR收录后的总载文量(N)和平均被引率(C/N)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P指数和h指数对中国SCI期刊评价的适用性进行对比。【结果】 P指数与中国SCI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总载文量、平均被引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的规模和影响力。P指数对同一学科SCI期刊比不同学科SCI期刊的评价更具优势。【结论】 P指数延续了h指数的优点,并具有更强的区分度,对优秀学术期刊的识别能力比较突出,使期刊评价更加科学,具有更加广泛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外代表性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为国内海洋科学类SCI收录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根据国内海洋科学类SCI收录期刊的特点筛选出3种国外代表期刊,通过分析载文量、文章出版后2年内的被引频次、会议论文和专辑与影响因子间的关系,探究推动影响因子提升的关键因素。【结果】 期刊在发展早期采取“先质量、后数量”的发展策略,待影响因子有效提升后实现文章质量和数量同步增长。高质量会议论文和专辑可在短期内大幅提升期刊影响因子,而加强质量控制、减少零被引论文比例是稳定期刊水平的关键。【结论】 期刊发展策略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期刊特点及发展阶段。对我国海洋科学类SCI收录期刊而言,现阶段可适度控制载文量,增加高质量专辑的出版数量,快速提升期刊影响力,突破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期刊的文献引用行为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帮助编辑提高期刊影响力,帮助作者通过改进引用行为获得较高的被引潜力。【方法】 收集2014—2015年荒漠化与水土保持领域的8种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分析引文内容,包括期刊文献的平均参考文献数量、引文的情感倾向,以及不同引用功能的引用行为重要性加权差异情况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期刊文献的平均参考文献数量与影响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文献引文中的负向情感占比与影响因子无直接关系;基于不同引用功能的引用行为重要性加权与影响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 参考文献数量较多以及引用方法、相关研究、数据、结论、观点较多的文章被引潜力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因素。【方法】 通过对我国7类不同隶属关系的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和机构进行调研,获取128份有效调研表,每份调研表包含31种相关因素,对调研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期刊属性、重大科技成果首发、高被引论文、论文发表量和发表周期、拒稿率和拒稿量、期刊口碑和期刊发行量。其中期刊属性因素主要包括期刊数字出版技术能力,相似学科中期刊影响因子排名,期刊栏目多样性,单一期刊还是期刊群,期刊出版模式,重要内容、论文、新闻等推送力和国家覆盖度等。【结论】 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需重视并加强期刊数字化、集群化建设,提倡开放获取出版,发表重大科学发现论文,适当提高论文出版量,缩短评审和发表周期,提升期刊口碑,强化期刊内容宣传推广,提高纸刊发行量和地区与国家覆盖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宣喻  储小平 《科研管理》2005,26(2):147-151
中国高校体制改革和中国学术体制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学术期刊的改革和规范。就经济学科而言,现有的期刊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存在着某种缺陷,需要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一部分经济学期刊提升论文质量和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从而为整个经济学科的改革和发展做好配套工作。本文的工作就是尝试着初步建立这样一套经济学刊物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鉴于学术界对期刊影响因子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模糊认识,对影响因子发展历史进行详细考证,澄清影响因子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方法】 应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并分析大量影响因子研究相关文献,对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进行考证。【结果】 理清影响因子产生的背景,确认其概念提出、计算方法确定和应用于期刊评价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明确影响因子引证时间窗口和可被引文献的实质。【结论】 影响因子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评价的需要而不断完善,成为最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的期刊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对学术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关系进行研究,总结其中潜在规律,对期刊评价与期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期刊来源指标的角度系统分析其与期刊影响力关系的研究不多。本文利用散点图、回归分析和分组统计三种方法相结合,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医学类学术期刊为例,分析了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引用半衰期5个期刊来源指标与期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发现期刊来源指标较好并不代表期刊影响力就很大。各期刊来源指标与影响力之间存在着较低的相关关系,但是在不同数据段他们的相关程度又不一样。不同期刊来源指标与期刊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各有特点。建议在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中舍弃来源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CiteScore和《期刊引证报告》(JCR)期刊评价体系收录期刊的异同进行比较,并分析CiteScore对期刊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潜在影响。【方法】 对CiteScore 2016版及JCR 2015版收录的期刊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者在期刊收录范围、相互覆盖程度、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方法、影响力排名分区的差异,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在2个评价体系中的表现。【结果】 CiteScore和JCR所采用的评价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类似,对期刊影响力的评价结果总体存在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CiteScore和JCR将并存一段时间,并推动完善国际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6.
林晓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295-1300
[目的]细化期刊影响因子计算公式,研究了考虑引用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因子计算公式。[方法]在计算期刊影响因子时细化期刊质量权重的计算方式,采用以(当年)期刊影响因子占所有期刊影响因子的比重作为期刊质量权重的计算方法的修正。并在原有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统计模拟计算和数据分析。[结果]采用细化期刊质量权重的影响因子计算结果较为精确。[结论]细化期刊质量权重计算方式将得到了比以往更为合理的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为期刊评价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因子百分位(Journal Impact Factor Percentile,JIFP)在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中的局限性。【方法】 通过JCR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结合JIFP计算公式进行分析,揭示JIFP的局限性。【结果】 JIFP的数值过于依赖学科规模;JIFP过分强调影响因子排序而掩盖了影响因子数值的差异;同一期刊在不同学科的JIFP差异明显。【结论】 JIFP应用于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具有明显局限性,应慎重使用JIFP进行期刊跨学科评价。  相似文献   

18.
SCI期刊等级区别的划分及其中国论文的分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讨论了关于划分SCI期刊等级区域的基本思考及其意义,提出了划分SCI期刊等级区域的方法以及对不同等级区域赋以分值的设计,统计了中国科技论文在SCI期刊等级区域中的分布,以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案例进行了论文量排序和分值排序的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