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视。但是,“纲要”课程开设之后的教学现状却并未令人满意。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增强“纲要”课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行开放式教学,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挖掘历史资源,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的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教学对象、教材体系和教学向度上,均与一般的历史教育有所不同。而以知识、思想和信仰为教学基本向度的“纲要”课程,在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教学的基本议程设置尤为关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可以看出,“纲要”课教学的基本议程应坚持以教材体系为遵循,以教学向度为导向,把两个过程、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的历史叙述以及四大选择、三大巨变和四个飞跃的历史解释设置为基本议程。通过厘清“纲要”课教学的基本向度和基本议程,可以更好地构建“纲要”课的教学体系,提升“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政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保证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质量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关键。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地方历史底蕴的凝结,将其融入“纲要”教学中能使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现阶段我国高校“纲要”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融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改善这些问题是高校教师迫切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文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的依据与意义,分析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教学价值,着重研究“纲要”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意见,以期有利于推动二者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悄然出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善于乔装打扮,选材更加广泛,手法更加多样,策略更加迂回,以多重方式间接虚无抗日战争史,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造成了挑战。对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应在把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手法及危害、出场原因的基础上,“破”抗日战争史中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害,“立”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之形象。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抗日战争史学术研究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增强课程的学理性;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把握抗日战争的全局与主流;弘扬抗战精神,贯通抗日战争史的“历史、现实、未来”。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我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其有着历史课的特点和功能,但本质不仅是历史课,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先明确历史和思想政治的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纲要”课的本质。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在进一步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探讨历史规律,预见历史趋势,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和“三个为什么”,才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6.
因时而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党领导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现实要求。最新修订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教材突出加强了第十章“新时代”,更加强调该门课程因时而进的时代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应当通过突出课程时代感、突出问题意识、“减法”与“加法”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等方法和途径,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因时而进。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生活化教学改革,即从现实生活导入历史、在生活中学习历史、在校园生活中融入历史和在生活中寻找活的历史,这是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中学历史课程相比较来看,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对高校思政教师来说更富有挑战性。因此,如何按照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展个性化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是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研过程中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1]。  相似文献   

9.
红色家书是革命先辈留给后辈的珍贵财富,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珍贵的教学资源。其精神特质集中体现为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修身正己的严格要求、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和循循善诱的家风教育。将其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利于增强教学实效性,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从红色家书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新媒体平台三个方面践行红色家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承载着培育学生爱国主义信念,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方向的任务,只有明确课程定位,认准该课的政治理论塔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处理好“史”与“论”的关系、“史纲”课教学内容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关系等,才能充分发挥该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史、国情教育功能以及责任感使命感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05方案中新开设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实现这门课程的预期目标,必须充分认识纲要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处理好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大学历史专业课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校新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于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正确认识“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这一任务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是目前从事《纲要》课程教学工作的同志亟须思考的现实课题。本文拟从《纲要》课的课程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来谈几点教学的感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以情感传播为视野分析“纲要”课程教学,立足传播传递观和仪式观阐释情感传播赋能“纲要”课程的理论意涵,认为“纲要”教学本质上是知识、信仰、价值传递与仪式共存的情感传播,发现新时代“纲要”课情感传播面临情感表达呼应学生情感需求不足、情感符号唤醒情感不足、情感情境汇聚情感能量不足的问题。提出情感传播赋能“纲要”课,主要表现在情感元素增益、教师情感素养提升、呼应学生情感需求等方面;在情感呈现方式上,创新叙事,促进学生情感唤醒;在传播渠道上,以沉浸、即时、多元三要素贯穿互动场景,促进情感共鸣,强化情感实践,汇聚课程的情感能量,从而优化现有“纲要”课程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温度、效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精神,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展开,进一步帮助年轻教师更好地把握中央精神和教材的实质,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文章提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首先界定中国近现代史上限与下限和基本线索,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为了避免与中学课程重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强调其学术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还必须注意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的联系与区别,避免重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分制专项课是以课程理论为基础,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联系高校实际,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探讨。实践表明“学分制专项课”符合教育部的“三自主”的要求,即“学生可自主选择上课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同时也符合“让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四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增量,承担着帮助学生确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教育功能,承载着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的育人使命。高质量建设“四史”课程,需要在学理上阐释课程的基本定位、内容边界、建设理念三个基本问题。要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大逻辑中把握“四史”课程的整体定位,在课程内容的主题进阶中把握“四史”课程的个性化定位;要准确厘清“四史”课程同思政课必修课的内容边界、“四史”课程同传统史学类课程的内容边界、“四史”课程内部的内容边界;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的理念、系统协同的内涵式建设理念和“大思政课善用之”的开放性理念。  相似文献   

17.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于2013年对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纲要”课的研究性教学持赞赏态度,研究性教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针对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通过摸清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困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专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化对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引导,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力度等方式,以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质量,完善研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教材和有效载体。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高尚情操,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选择并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引入"纲要"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充分认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坚持吻合性原则,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课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开展历史教学应以厚植爱国主义为目标,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育理想信念,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当前环境下,高校历史教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主,内容范围狭窄、缺乏地方特色、课时安排紧张、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较为突出,无法为思政教育提供深度支撑。基于此,高校应通过开设“大学历史”公共课、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增加历史教学课时、创新历史教学手段等举措,拓展历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识与素养支撑。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高校本科“历史教学论”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少教师讲课时只侧重理论讲授。结果,或者由于枯燥,或者由于学生本身未体会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讲完课,学生很快忘了所学内容,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其实,“历史教学论”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在当今就业压力相当大、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师范生应聘时一般要过说课、试讲关,所以,掌握必要的教学艺术、进行说课和讲课训练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运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则是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快速了解中学历史教学、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