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运动表象也称动作表象,它是综合的表象,包括视觉表象(如动作的形态、过程)、动觉表象(如内部用力感觉、节奏)。在训练中运用运动表象能有效地掌握动作技术,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在人的头脑中产生一种动作表象时,总是伴随着实现这种动作的神经冲动,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就会产生兴奋,原有的暂时联系会恢复起来。这种兴奋会传至相应的肌肉引起难以觉察的动作。实验证明:运动员想象赛跑时的紧张动作,以  相似文献   

2.
【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觉、运动知觉的基础上,于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动作形象。它反映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如对身体的位置,动作的力量、幅度和方向速度等的表象。可分为视觉表象、动觉表象及动觉与视觉的综合表象三种,并在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中有不同的作用。【视觉表象】指过去看到过的动作在大脑中的再现。如一个人拿一只小球系上一根线,闭上眼睛,当一手牵线把球提起来,想象小球沿着一个圆周滚动时,即很快发现球果然沿着一定圆周滚动。这是由于产生小球滚动的表象时,手臂微弱的运动而引起视觉表象在掌握知  相似文献   

3.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是以运动表象和动作概念来实现的。下面我们就对学生掌握运动知识的心理过程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运动表象形成的心理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头脑中运动表象的形成过程,是始于他们的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的综合所形成的。例如学生在学习动作时,总是先以视觉表象领会教师或他人的动作,然后再  相似文献   

4.
所谓表象,就是人们曾经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当它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它的形象。运动记忆表象是运动记忆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表象是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各种知觉在形成运动表象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一般的运动表象可分为听觉表象、视觉表象、动觉表象及视觉与动觉的综合表象。运动表象在运动记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过去学过的动作,在回忆时多数是以运动表现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人只能反映当前存在的事物,也就是说只有感知形式的反映,而不能保持对过去感知过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两种不同认知方式特征的动作图形再认辨别力、学习和掌握体操技术动作与技术动作学习成绩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基本认为:场独立性特征被试的动作图形再认辨别力、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优于场依存性被试。并建议把认知方式特征作为体操技术教学分组的心理依据之一;在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以视觉表象的操作速度和准确性为反应变量,对210名不同运动技能学习水平者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运动学习者的技能水平对其视觉表象操作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前者高后者也高,反之亦然;(2)运动学习者的视觉表象操作能力与所从事的运动专项有关,田径、球类、游泳、武术和体操在大类项目的学习者,以体操运动员的表象操作速度和武术运动员的操作准确性发展水平较高,而其他运动员之间未表现出有关的显著性差别;(3)运动技能的学习者在视觉表象的操作速度和准确性方面优于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者;(4)视觉表象操作能力的发展水平与人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知识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表象训练的理论探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其效果得到逐步确认,表象训练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训练手段已成为体育实践中较为广泛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头脑中所 呈现出来的事物形象。运动表象是指在运动感觉、运动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它反映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如对身体的位置、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的表象。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视觉表象起主要作用,而后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相结合,逐步形成运动表象。在运动训练中一般都采用示范后的模拟练习,只有教练的示范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准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才有可能准确地掌握动作技能。在这里我们将运动表象这一理论运用于走步式跳远教学当中去,探讨表象训练法对走步式跳远教学效果的影响如何。  相似文献   

8.
如何形成“动觉表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觉表象”是指在从事运动活动时肌肉、肌腱、关节表面等的活动情况传入大脑而形成的过去感、知觉形象的重视。“动觉表象”是学生或运动员掌握动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依靠动觉表象,我们就能知道四肢等的不同位置以及客体的阻力和重力,从而实现对自身的动作的调节和控制。为了帮助学习者形成“动觉表现”,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一、缓慢地做动作在学习一套动作的开始时,应当把这些动作做得慢些,应让学习者有充分的时间去知觉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程度,使他们的注意力能集中在完成动作的自身感受上。这样,对形成清晰的“动觉表象”是有帮助的。二、…  相似文献   

9.
通过4种学习方式对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影响研究,分别考察了它们在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及对简单动作技能和复杂动作技能学习效果的形成有何影响,其结果表明,动作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在言语和视觉表象的学习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与动作结构特点有关。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学习动作技能形成的效果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1.表象训练的解意表象训练也称为念动训练或回忆训练。是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包括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飞碟双向射击是射手对来自两个不同方向交叉飞行的碟靶进行单个和同时射击。双靶的连贯动作一般在1.2-1.5秒内完成。在这么快的时间里射击单双靶,需要运动员的反映对空间感、时间  相似文献   

11.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体操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结构。对我国体育院系体操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我国体育院系体操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的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以期为我国体育院系的体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上海市中学二期课改体操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学生、教师以及日常体操课堂教学开展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了解体操教学的开展状况。建议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加强学校体育专项督导;体育教师男女比例的配备要恰当;中学阶段分班教学;各学段体操教材的系统性要适合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师的良好形象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学生情绪息息相关。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怎样树立良好体育教师形象,树立什么样的体育教师良好形象,以及对学生情绪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着手进行论述,凸现体育教师形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艺术体操专修学生表现力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艺术体操是以美为核心,以节奏、韵律为生命的竞技性运动项目.我院艺术体操专修学生在专修艺术体操课之前大多数学生未从事过艺术体操专业的学习。因此,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技术的同时,改进、提高艺术体操专修学生身体动作的优美性、动作的表现力亦同时重要.本文通过对学生加强身体基本动作训练、心理训练、音乐与动作配合的训练等方法的研究,探讨了如何提高专修学生动作表现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伤害学生的现象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依然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法律诉讼也常常见诸媒体。体育教师语言暴力滋生蔓延且成为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突出问题。在借鉴前人及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内涵、类型、特征、产生的根源等方面作初步的探究,旨在帮助体育教师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更好地服务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结果表明:①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实质是体育教师将病理性语言作用于精神和心理并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的一种隐暴力。②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经常遭遇的体育教师语言暴力大致可分为侮辱讽刺型、贬低压抑型、威胁恐吓型和抱怨哀求型。③体育教师语言暴力具有有意性、伤害性、迟延性、隐蔽性、扩散性和自我性等特征。④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既有传统"师严道尊"观念的影响与体育教师心理本能方面问题,也有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话语权失控、自身口语素养欠缺和课堂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体操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操教学中,学生所处条件以及对所处条件态度不同,学生会随时产生心理矛盾,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体操项目的单杠、双杠、跳马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这种现象尤其明显。应对措施有加强诱导学习、重视保护与帮助、增加游戏性的分解动作练习、运用心理训练法、利用情感转移法、运用逼的方法、提高示范的正确性和观赏性、加强能力培养法。  相似文献   

17.
以开放体操技术考试内容的思路,对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术考试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初步改革研究,分析了学生自主编制成套动作的数量、难度和考试结果的成绩分布情况。认为开放体操技术考试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反映学生体操素质与能力水平,符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要求。但从考试结果的分析发现,存在着考试动作的赋值偏高、完成情况的扣分标准偏低、各项目得分不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河南师范大学体育系体操专选班21名男生进行了人格测验与分析。结果显示:在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和自律性等因素有较高取值,性格趋于外向,并稍有焦虑。综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能力较强,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可望在专业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gendered student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PE) viewed as a situated emerging process involving a triad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student(s) and forms of knowledge that are socioculturally bounded. It concerns gymnast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unisia. It was conduct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Joint Action Studies in Didactics (JASD). Three Tunisian PE teachers having different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and 12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with contrasted skill levels were observed within a gymnastics unit. Based on the video record of the lessons and on teachers'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stress the personal,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that shape the observed PE practic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gendered content taught and learned. The use of the JASD framework highlights the intertwined processes du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s that influence the co-construction of gendered learning. It makes visible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teacher's practical epistemology and the students' gender positioning and its consequence on inequalities in terms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the maintenance of gender order in the gym.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urse of learning a specified arm movement pattern under conditions that varied as to the type and frequency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After several days of practice, subjects performed a criterion test which was the same as the learning movement pattern, but explicit visual feedback was withdrawn.

Forty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Each group was randomly assigned a method of learning the task. The methods of receiving information about performance were as follows: (a) concurrent visual feedback, (b) concurrent proprioceptive feedback and terminal knowledge of graphs, (c) a combination of (a) and (b), (d) concurrent visual feedback interspersed with passive watching, and (e) concurrent visual feedback at two different spee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 (a) the most effective variable for learning the pattern was concurrent visual feedback, (b) performing the movement at a slower than normal rate was detrimental to performance on the criterion test, (c) sitting and watching was as effective a learning method as performing at two speeds, and (d) subjects in the slow-standard spee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poorer than subjects in other groups during performance of the criterion test. The other method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