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制台见洋人》节选自晚清李宝嘉(字伯元)著名的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这部长篇小说,是作者因憎恶“仕途之鬼蜮百出”而作(吴趼人《李伯元传》)。作品的主要内容,在暴露清朝政府和封建官场的种种弊恶与丑态。《制台见洋人》一节,通过两江总督文明见洋人的描写,生动地刻划了一个对下属骄横跋扈,对人民极端仇视,对侵华帝国主义分子却卑躬屈节的上层官僚代表人物文制台的丑恶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整个晚清封建官场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屈膝投降的卖国行径。这回书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除作者深恶痛绝晚清封建官场的腐败之外,艺术上多方面运用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制台见洋人》一文,节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原题为《洋务能员但求形式,外交老手別具肺肠》。这篇课文,以辛辣的讽刺,生动的描绘,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两江总督文制台对属下凶神恶煞,作威作福,对洋人奴颜婢膝,卑躬趋奉的丑态,深刻地揭露了满清王朝崩溃前夕,官僚统治阶级崇洋恐洋,媚外辱国的丑恶行径。这篇课文官场术语虽较多,方言成分也较重,但从整篇文章的描述来看,语言浅易,注  相似文献   

3.
我国涉及官场的小说作品由来已久,晚清的谴责小说更是将官场作为了写作对象。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许多细致、全面描写官场生活,深刻反映官场人物的当代官场小说。本文从叙事背景三级化、正面人物形象脸谱化、反面人物变质过程统一化、女性人物形象呆板化和结尾固定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官场小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文学热潮,那就是"官场小说"的繁荣。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官场小说"当属晚清"谴责小说"。新时期,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官场腐败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官场小说"再次"浮出水面",并以"蔚为壮观"的创作景观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从各个场景描述了晚清的腐败黑暗,这段时间也正好是清末新政改革的第一阶段。本文将1 901-1 905年光绪朝的部分上谕与《官场现形记》小说情节进行对比,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来解读这篇首部批判现实的近代小说。  相似文献   

6.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以锐利的笔锋对准晚清官场和整个封建统治集团,描绘出一幅在我国文学史上不曾有过的官场群丑图,成为“谴责小说”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官场现形记》是我国晚清问世的一部著名谴责小说。对于这部小说思想倾向的评价,研究者中分歧较大。五十年代,多数同志对这部小说持肯定态度。六十年代中期.一些同志对作品提出了新观点,他们把《官场现形记》列为“日趋反动的改良主义思想指导下”①问世的作品,认为是“邪恶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8.
陈军 《现代语文》2009,(10):7-8
本文举例阐述了中国古代史传文学中记载的官员相互倾轧的种种类型,勾勒出在官场这一特殊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官员们尔虞我诈的丑态,折射出充斥着阴谋、算计、争斗的官场生存状态和官员们扭曲、虚伪、丑陋的人格,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个解读史传文学人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举例阐述了中国古代史传文学中记载的官员相互倾轧的种种类型,勾勒出在官场这一特殊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官员们尔虞我诈的丑态,折射出充斥着阴谋、算计、争斗的官场生存状态和官员们扭曲、虚伪、丑陋的人格,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个解读史传文学人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常利用人名的谐音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命运。晚清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更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了极致。这部小说中谐音的人名有(人名后面括号内的数字指小说的回目):  相似文献   

11.
晚清谴责小说在发挥文学的批判功能时,采取了不同于精英立场的世俗化叙事.其叙事空间主要集中于家庭,从普通家庭生活情境中透视官场;批判的价值标准归结为生活中的人格品行,从最基本的做人层面剖析官员的人性心理;批判叙事效果追求趣味性,显示一种"笑"的艺术精神,表达出普通民众俯视官场丑恶而获得的心理愉悦感和批判主体情感宣泄后的理性缺失.  相似文献   

12.
晚清财政窘迫,文官俸禄遭到大幅削减,俸制体系名存实亡,以致陋规盛行,严重腐蚀清统治基础。清末"新政",对文官俸制进行改革,但囿于财政困难,官僚集团内部政令不一,俸制改革走向失败。但是俸制改革中体现的高薪养廉、晋级加俸、实行激励机制等原则和措施,体现出清末俸制体系向近代俸制的初步转型。  相似文献   

13.
晚清出使大臣刘瑞芬因军功入仕,多次担任地方要员,在管理地方政务、参与洋务方面,政绩突出。在任职的各个阶段,刘瑞芬都能审时度势,实干兴邦,忠于职守,勤勉有加,成功地给自己担当的角色添上浓墨重彩的妙笔。作为地方官员,他在筹饷征税、清理词讼、整治吏治、厘正民风、关心百姓疾苦、崇文兴教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政绩。在晚清风云际会之际,刘瑞芬尽瘁国事,是近代史上一位值得关注的官员。  相似文献   

14.
晚清教案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士林阶层对基督教的误读甚至诽谤有关。通过对引发教案的一篇士林文章《辟邪纪实》的研究,解读其中对基督教的诋毁言论,并分析当时基督教在民众中的形象,希冀对当时盲目反帝和反教的认识情况稍加纠偏。  相似文献   

15.
明代广宁中左屯卫儒学、清代锦州府学是锦州地区重要的教学机构,为锦州地区培养了众多人才。文章考证了学校的地址、修建时间、建筑样式、修缮情况、教授及教务管理人员、人才培养、生员参加科举考试与从仕、清代举行释奠礼的情况等。文章对研究辽锦地区区域教育史等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说在古代被视为“小道”,其文坛边缘地位决定了它的世俗化色彩。明末清初,大批文人介入通俗小说的创作领域,以他们的文心、文笔对小说这一通俗文类进行了艺术打造,使其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均有了“雅化”的趋向,并具有了独特的文人品性。这一变化,强化了通俗小说创作中的现实感和个性色彩,并对清代文人小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晚清诗界革命深受日本启蒙诗歌影响:一是走日本启蒙诗歌学习西方诗歌的道路,由是晚清诗歌创作获取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视野;然而,诗人接受域外学资源时特殊的民族化心理,使晚清“欧洲意境”诗歌与日本启蒙诗歌相比,质地迥异。二是以日本启蒙诗歌通俗化特征为取向,日本启蒙诗歌有助于晚清诗界开启大众化序幕以获取大众化启蒙形式。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品评《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金马玉堂的悲剧世界,然在多层朦胧的悲凉之雾下,《红楼梦》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在小说创作时期清代的诸多世情文化,尤其以暗含深刻的贾家这个官僚本位的家庭为背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代表,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清代官场文化图。清代的官场文化与宝黛钗爱情悲剧相互映射,形成了一组奇妙的映照。  相似文献   

19.
保举制是清代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清王朝的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晚清时保举制盛行,汉族地主势力以此为契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打破了满清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本文拟从成同时的保举制入手,谈谈它对当时官吏成分的转变也就是汉族地主势力的兴起所起的历史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代的学术门户之见日益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学术自身发展而导致的,又加之内忧外患,统治者在学术上不得不主张"经世致用",这使得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不得不服从政治的需要而转向调和。作为封疆大吏的张之洞,在对清季教育改革的第一个时期就提出了"通经致用",为达此目的,他主张调和汉学与宋学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