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数字服务化成为制造企业服务化和数字化转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数字服务化是解释数字化与服务化双重变革的重要概念,而数字技术如何在其中赋能价值创造存在理论缺口和实践必要性。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了数字服务化的数字赋能价值创造内在机理,结果发现:第一,数字服务化的数字赋能价值创造遵循“生产要素数字化—数字服务能力形成—数字服务价值创造”的三阶段路径。数字服务价值创造所依赖的3种数字服务能力由赋能机制驱动形成。第二,在基于平台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平台后端、中部和前端的数字赋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包括生产要素数字化的相互依赖及数字服务能力的相互依赖。第三,产品—服务—软件系统在数字化与服务化之间发挥桥接功能,促进数字化与服务化的价值创造协同。  相似文献   

2.
城市大脑已经成为各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其在架构、功能和应用场景上的演进不断驱动着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但当前城市大脑仍处于功能与结构协同演化的阶段,有效实现数字赋能必须依靠城市大脑和功能小脑的协同合作.以温州瓯江口"城市大脑+产业智脑"为例提出城市大脑赋能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以双脑并行实现系统化数字聚能;以双舱联动对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数字赋能;以数据整合共享推动业务功能的协同,以多维度的职能协同推动应用场景的创新,促进产城融合.这一机制激发了城市创新发展活力,对当前各地城市加快数字化发展,探索数字赋能路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数字平台提供的“即插即用”基础设施,打破了许多新创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障碍,催生了大量成立不久后便迅速开展国际活动的国际新创企业,提高了国际新创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合法性,促进了国际新创企业在线快速扩张。基于数字平台的国际新创企业飞速发展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然而,鲜有文献对基于数字平台的国际新创企业成长轨迹展开深入诠释,更缺乏数字平台如何吸纳国际新创企业,并与之共创、互生以营造良好平台生态的研究成果。聚焦国际创业情境,以九家数字平台中的九家国际新创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遵循资源协同联动的理论逻辑,基于数字平台赋能视角分析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动态轨迹,研究结果发现:(1)基于数字平台的国际新创企业成长轨迹呈现出“寄生—共生—互生—再生”演化过程,只有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国际新创企业才能较快地发现、捕获、利用国际机会;(2)数字平台赋能过程是吸纳异质性参与者的过程,也是平台生态塑造的过程,更是价值创造与捕获不断平衡的过程;(3)数字平台赋能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而且强化了在平台生态系统中相对于参与者的优势,致使国际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平台运营商锁定或入侵行为;(4)数字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字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本研究结合案例研究和定性比较分析探究两者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机制,并追踪其转型过程的进化路径。研究发现:(1)数字赋能转型机制可分为管控赋能、价值赋能和级联赋能;(2)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创收型和编排型商业模式,且对数字化转型具有倒推作用;(3)协同驱动路径有集群创导驱动、价值创新驱动、资源连接驱动和精益管控驱动路径;(4)在协同推动转型过程中,价值赋能、级联赋能、创收型商业模式和编排型商业模式均是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条件,管控赋能是边缘条件。本研究拓展揭示了数字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对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的轨迹,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跨境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跨境数字平台凭借着先进的信息数字技术和强大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生态中的枢纽,因此,平台赋能中小企业出海成为学界关注的新热点。文章从赋能理论和增值能力理论整合的视角,研究跨境数字平台赋能对于中小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国际化增值能力的中介作用。基于中小企业的跨境电商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跨境数字平台赋能可以显著地提高中小企业出口的绩效,调整国际化增值能力包含的新产品能力开发、品牌运营能力、站内外营销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4个维度,在跨境数字平台赋能对中小企业出口绩效的正向影响的基础上,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构建了跨境数字平台赋能对中小企业出口业绩提升的影响机制,为中小企业通过跨境数字平台提升国际化增值能力,为企业出口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转型是纾解农村金融困境、推动农信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农信系统依托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通过梳理数字化赋能农信系统发展的机制路径,剖析农信系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从统筹共享数字资源、差异化定位转型战略、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数字技术高效赋能农信系统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平台在应对突变情境时,可展现出资源集聚、效率提升、联结多元等独特优势,探究互联网平台如何利用平台优势达成应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效果,是值得业界和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选取微医平台(WeDoctor)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平台在对突变情境进行快速响应时赋能的实现过程,探寻突变情境下互联网平台的赋能机制。研究发现:平台对突变情境的响应呈现出由应急响应到预案响应的阶段性演变,赋能过程是平台快速响应突变情境的关键;赋能过程为平台及相关参与者构建了价值共创的互动情境,平台的赋能水平在与被赋能者的互动中实现跃迁;平台快速响应突变情境的赋能机制表现为由赋能间的交互实现的平台价值提升。本文将传统对于赋能理论的研究情境拓展到应急决策领域的探讨,拓宽了赋能理论对于平台快速响应行为的解释边界,贡献于对赋能过程内在逻辑的解构和深化。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聚焦于互补者所具备的不同互补性关系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机制,基于赋能理论视角,选取以JD集团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及互补者K1和K2作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探索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与互补者之间的互动演化以及赋能过程,并通过互补者类型区分揭示赋能过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核心企业的生态价值主张伴随数字平台的升级迭代不断清晰化和明确化,其动态演化性影响互补者数字创新结果;基于数字创新基础差异性的迁移型和原生型两类互补者表现出不同的互补关系演进路径,前者拥有一定的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从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步演变为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而后者与核心企业则是从单边依赖的单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渐演化成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再到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互补性关系具有动态演进性和差异性,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赋能过程,逐渐从核心企业单边输出式赋能转向生态多边共创式赋能。因此,核心企业基于数字平台搭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要重视不同演进阶段赋能机制的特点以有效激发互补者创新,各类企业要拥抱数字创新以获...  相似文献   

9.
在平台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互联网平台凭借所处生态系统中的枢纽地位、独特的信息数字技术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向平台上经营的企业进行“赋能”,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从赋能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整合的视角出发,研究了平台赋能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探究了价值共创所发挥的中介效应。基于对690份出口跨境电商开展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平台赋能显著提高了出口跨境电商的绩效,价值共创的三个子维度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解决问题和灵活做出调整,在平台赋能对出口跨境电商绩效的正向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平台赋能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为企业通过有效与平台开展价值共创,充分利用平台赋能作为创新发展的驱动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服务型企业处于快速变革的外部环境中,在不断迭代的突破性技术赋能驱动下,构筑服务生态系统的新型组织模式,以在系统动态演化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以拾互动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为典型案例,剖析迭代技术赋能于企业服务生态系统,驱动具有多层面结构的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结果发现,第一,不断迭代的技术是企业实施创新战略的关键推动因素,赋能驱动企业服务生态系统能力提升。第二,企业服务生态系统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内发生层内互动及跨层交互,形成行动者及资源等创新系统组件有机耦合的服务生态系统互动结构,这种多层面结构是行动者进行资源整合及服务交换的基础。第三,服务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在技术赋能机制、系统学习机制及系统嵌入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当下阶段突破性技术的赋能及前一阶段系统涌现的价值共创行为,驱动服务生态系统向下一阶段动态迭代并持续演化,实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协同共生。  相似文献   

11.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众多组织障碍,本文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视作数字主导的逻辑被引入组织,与原先的制造主导逻辑实现更替,从而在组织和场域层面逐渐获取“数字化”合法性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正泰的纵向案例研究,构建了制度视角下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在数字化转型合法性构建与扩散的过程中,试点试验、集体试验、催化这3类机制扮演了重要作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伴随了组织层面和场域层面的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共时变迁”的双向互动。研究结论既对制度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对技术和能力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具有开放性、可供性等特征的数字技术使得传统企业形成了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的新组织型态。然而,当前对其研究还处于概念探讨和特征归纳的初级阶段,急需对其构建研究形成系统性理论框架。因此,首先基于相关概念的梳理,尝试明晰“何为”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即其内涵界定;其次,结合当前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企业两大研究基础,厘清“为何”急需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最后,初步提出包括“型态识别→构建动因→构建逻辑→构建过程”的研究框架,指出未来“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研究,以期为数字化转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成长速度正在赶超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关于数字技术重塑物理世界所引发的人与技术关系异化问题,已然成为当代技术管理研究的首要“攻坚战役”。在这场逆向塑造过程中,数字技术凭借开放性、可供性与自生长性共同作用的重构能力,逐渐获得脱离于社会经济系统而独立构建的力量。具体表现为数字化技术形态由“小圈子”“大生态”向“智能社会”演进,数字化技术靶向由“粗放”“精准”向“重构”转变。进一步地,通过数字技术逆向塑造现实世界,构建了“人与技术关系倒置”的解释框架,以及阐述了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数字脚本-数字模块-数字生态-数字世界”的重塑路径,为深入了解数字技术逆向塑造物理世界的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提供了新见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连续数字化转型成为一种重要现象。数字化能力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成为企业撬动转型发展的支点,但文献对数字化能力的前因及动态性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针对飞贷2010-2019年的连续数字化转型实践,基于资源编排视角探索连续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能力的形成前因、效应机制和进阶路径。研究发现:(1)连续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能力呈现数智技术能力到技术复用能力的转变;(2)资源编排呈现集成式资源构建与自洽式资源协调到解耦式资源构建与外植式资源协调的转变;(3)集成式资源构建与自洽式资源协调分别发挥资源短时重构效应和创新迭代效应形成数智技术能力,解耦式资源构建与外植式资源协调分别发挥模块耦合效应和迁移外生效应形成技术复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Information systems (IS) service organizations are increasingly more concerned with their ability to co-create digital services with customers in service ecosystems.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however, lack understanding of which organization mechanisms effectively contribute to IS organizations’ innovation practices. Grounded in service-dominant logic, we hypothesized that process reference frameworks (PRFs), such as the 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 (ITIL), act as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rough their norms, rules, and practices, enhancing IS organizations’ ability to innovate digital services. Data collected from 159 IS organizations confirmed our hypotheses, showing that effects on digital service innovation are mediated by an organization’s digital service climate and co-creation practices. This study makes four major contributions. First, our results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on service-dominant logic 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facilitating service innovation in service ecosystems. Second, our study offers a novel understanding of PRFs’ role in value co-creation and digital service innovation. Third, by introducing the digital service climate from exis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 that might assist in 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of culture and shared meaning,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further theorizing on the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ervice ecosystem practices. Finally, our findings can motivate IT managers to consider using PRFs to develop capabilities for creating business value together with customers.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很多传统企业的战略选择。然而,已有文献对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研究。借助科技给予与意义建构理论视角,通过对典型企业——双星集团的案例研究,文章对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与内在机理进行了探索性分析。文章发现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包含转型发起、形成共识与转型实现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由行为主体和数字化技术形成的二元结构是数字化转型给予形成(即阶段性转型认知)的社会基础。文章进一步揭示了支撑企业转型的四种数字转型给予,包括:数字化战略给予、共享的数字化战略给予、数字化业务战略给予与数字化业务战略实现。意义建构是促进转型给予形成的主要机制;意义解构和意义给赋是高层次主体影响低层主体意义建构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过程转换的主要机制。文章打开了数字化转型过程黑箱,对IT驱动的组织转型研究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有效补充,也为我国传统企业转型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数字平台通过边界跨越实现价值共创型组织的构建。本文基于边界跨越理论,通过对猪八戒网的纵向案例研究,提炼出数字平台边界跨越构建价值共创型组织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数字平台经过了信任建立、业务拓展和虚实融合的三个阶段,遵循了“信任边界-业务边界-虚实边界”的跨越路径,体现了“边界识别-跨界策略-跨界能力-共创组织”的作用机制。本文揭示了数字平台通过跨越边界构建价值共创型组织的内在机理,研究结论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平台组织创新具有较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厘清解决好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的优先级问题有助于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实施的顺利展开,而随着制造企业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增多程度不断加深,使得两类创新优先级决策愈加困难。借助种群互惠模型解析了构建出两类创新共生演化规律演化模型,分析两类创新共生模式;结合海尔智家2011-2019年实施数字化与服务化转型的纵向案例分析,划分了其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据此揭示解析了不同阶段下两类创新关系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下两类创新存在着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且优先级变动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企业主导逻辑的转变,数字化转型经历着由内及外,再到融合,有效加速了两类创新协同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强对数字化环境下制造企业对两类创新相互关系的理解,为制造企业实施数字化与服务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赵武  王珂  秦鸿鑫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32-1243
选用具有行业代表性的腾讯公司微信业务案例,在分析其外部创新活动的基础上,基于企业动态发展的视角,将其演进过程界定为用户参与式创新、外部参与式创新、平台创新及跨平台创新四个阶段,梳理出微信各发展阶段的创新路径,以更加微观视角分析企业如何实现开放式服务创新,从动态演进内部逻辑上阐释了基于创新环境、创新源互动网络以及商业平台的开放式服务创新协同机制。研究发现,基于微信团队、外部组织、用户等创新源间充分互动的平台创新是其开放式服务创新的核心和实质。本文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创新源互动网络与协同机制概念框架,丰富了开放式服务创新理论研究,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可借鉴和可操作性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背景下,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怎样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与理论难题。本文以三一集团为例,深入探讨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演进路径,并依据“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核心逻辑构建动态演进模型。研究发现:民营制造业领军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过程中,产学研融合策略经历了“松散型→探索型→利用型→深度融合型”的路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遵循“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与工艺集成创新能力→关键核心产品整机自研与制造能力→关键核心产品数字化全面创新能力”逐阶提升路径,且存在逆向促进作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遵循“功能性突破→性能性突破→可靠性突破→前沿性突破”的路径。研究结论丰富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与能力相关研究,对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践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