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档案数据”是当今档案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对“档案数据”概念的源起及演变路径进行梳理,有利于概念基本含义的界定,规范概念的应用形式及情境。本研究在描述“档案数据”领域文献分布规律的前提下,以技术背景为依据,分“档案工作自动化时代”“档案信息化时代”及“大数据时代”三个研究阶段对“档案数据”领域文献的研究主题及内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对相关研究的特征及不足进行了评述。最后,本文对“档案数据”的概念含义与研究价值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顾客满意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期望—满意指数”测评体系,包括“期望—满意指数”概念,数学模型的构建,以及档案网站互动式信息服务效果量化规则,并利用所构建的数学模型,采用文本挖掘方法,从陕西档案网和浙江档案网的用户留言、档案馆回复信息中抓取相关数据对两个档案网站互动式信息服务效果进行了测评。本研究为档案网站互动服务定量测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研究思路,并为提高档案网站在线互动信息服务效果提供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31部省级“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分析,解读“十四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任务与重点,为未来五年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利用文献调研与文本分析法对“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文本中主要任务进行研读与总结,划分出七个重要主题,并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搭建主题关键词的共现网络,从而思考我国“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的建设重点,并提出未来主要从服务中心大局与民生、加强数字转型、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确保档案安全、助力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梳理2020年国内外档案年会的主题,分析各国年会主题的内容特点;并概括出当前国内外档案工作的最新特点和趋势—顺应态度步入数字时代,战略高度展望职业未来,多样视角认识档案专业。  相似文献   

5.
社会记忆档案化是将社会记忆以档案的方式加以留存,档案记忆社会化则是将档案留存的记忆重新转化为社会共享的记忆。两者是一种双向转化的行为、过程和结果,需要我们超越单向度的思维,在社会记忆再生产的统一性中把握双方的互化融合,认识到它们是“良药”,而非“毒药”。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advocacy的词源释义,参考社会学和行政管理学领域的概念界定,评析档案学界已有概念界定的优缺点,提出将advocacy引入国内档案界时,应将其译为“档案倡导”,并科学界定“档案倡导”的内涵,说明其成为前沿概念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数据时代到来后,“档案数据”一词的使用频率逐年攀升,但因内涵不明,存在误用和乱用现象。通过对国内外“档案数据”一词使用语境与学科内涵的深入分析,本文认为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该词,首先,应准确把握“档案数据”的术语结构以及“档案”一词的限定意涵;其次,应明确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使用“档案数据”的语境区别与内涵差异;此外,要清晰界定档案学科内“档案数据”的内涵并规范对其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行政效率运动为中国近代档案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土壤与实践根基,文书档案改革作为行政效率的“突破口”,不仅推动了行政效率运动的深化,而且促进了档案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为行政效率运动的倡议者和组织者以及文书档案改革的推行者,甘乃光对于档案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居功至伟。研究甘乃光的档案思想不仅可以厘清档案学科的源流,而且对于档案学科的创新和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借鉴外国档案法律法规对“公共档案”定义的经验,总结外国法定“公共档案”定义的共性和差异,分析各国在定义“公共档案”的所有权归属倾向、立法定位、保存与管理主体的确立,以及保存时间和公开利用限制的规定等五个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形成者与形成过程、价值、特点、属概念以及与其他法律法规协调等五个方面对定义我国“公共档案”的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档案文化这一整体系统中,确认档案文化要素之间的关联互动形式,进而把握档案文化的结构形态和功能机理意义重大。现有研究对档案文化结构的探索相对贫瘠、进展有限,所构建的同心圆模型不能较好地概括与解释档案文化现象。受生物化学领域“三螺旋”结构启发,对档案文化的结构进行重新审思可发现,三螺旋立体关联模型更接近档案文化的结构形态。基于档案文化三螺旋模型,可对档案文化做出更系统、更深入的解构,进而实现“现象—要素—结构—功能”的全链条分析。  相似文献   

11.
档案职业、职业竞争力与档案本科教育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档案职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档案职业缺少核心技能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本文从提高档案本科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档案职业发展的基本现状,认为应当通过科学定位档案本科教育目标、合理规划档案本科课程、积极探索开放式的档案本科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从而积极推动我国档案本科教育创新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中国档案教育的发展前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创建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内外环境,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活动,提出了创建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档案教育改革模式,认为中国档案教育未来的发展出路在于根据档案职业化的要求来总体规划档案教育的方案、课程设置,实施档案教育的精品化发展战略,着重提高档案学研究生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3.
档案学与社会学存在一种互动关系,社会学研究离不开档案,档案学也可以借鉴社会学的研究范式,然而档案社会学虽有萌芽却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本文从概述社会学研究中对档案的利用情况入手,针对档案社会学的发展现状,结合两个学科的共同特征,对档案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我国档案主管部门与档案社会组织40年来的关系变迁。首先梳理了40年来我国档案社会组织的类型;其次分析了各类档案社会组织包括档案学会成立、档案学会快速发展、档案学会及档案行业协会并存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内容及特点;最后系统梳理了各阶段档案主管部门与档案社会组织的关系,即第一阶段档案社会组织高度依附档案主管部门,第二阶段档案社会组织分级双重管理,与档案主管部门关系弱化,第三阶段档案社会组织与档案主管部门逐渐脱钩,并呈现与档案主管部门之间关系平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与档案利用的关系呈现新态势。文章从主体、客体和价值形态三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档案价值的演变情况,从利用需求、利用服务和利用环境三个角度研究了“互联网+”时代档案利用的特点,然后分别论述在“互联网+”环境下档案价值演变对档案利用的影响及档案利用对档案价值演变的促进作用,最后从档案价值演变的衍生振动性、增幅衰减性和断裂回溯性提出“互联网+”时代实现档案价值演变与档案利用创新良性互动的策略,以期为推动新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提升、档案利用服务的优化及档案价值实现的最大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收藏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生学位论文已逐步成为馆藏文献的一种重要类型.文章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收藏部门、馆藏布局、目录组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17.
作者指出了影响档案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论证了档案、档案工作或档案规律不能成为档案学的学科研究对象;分析了图书馆学、情报科学与档案学的根本差异,指出能够凸显档案学本质特征的学科研究对象是:信息资源的档案化管理与人类记忆的长期保存。作者论述了信息化环境给档案学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档案学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档案学与信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影响了档案管理的观念和;方法。并要求它们要适应IT的发展,许多信息技术专家认为,档案学的方法,原则甚至概念都过时了,作者在本文中,则论证档案学能帮助我们回答IT给档案管理带来的问题,强调了档案工作者与信息技术或电子归档专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催生了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信息化相伴相生的便是档案信息活动中出现的诸多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探寻档案信息伦理与档案信息法律同构依据,以期找出应对挑战的新思维、新路径。以期找出应对挑战的新思维、新路径。以期找出应对挑战的新思维、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decade that has passed since the last time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looked at archival reference has seen many changes for the archival profession. While the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of reference service have not changed dramatically, a certain level of standardization has been reached. Access and outreach remain their traditional ties to reference; as archivists have become less willing to accept access restrictions, recent copyright decisions have tended towards limiting the use of archival material. Research in reference, in users and in use has increased, although not as much as some would prefer; it has also been affected by debate over the archival mission. The increasing pace of automation has provided new delivery mechanism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ccess and outreach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called into question some of the basic tenets of the archival profession. New approaches have been propo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