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5,(15):51-55
<正>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呈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1]我们通常所说的纪录片以视频为主要形式,并辅以画外音、文字说明、图片等。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真实",它讲究通过独特视角"复原"历史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种新形态的纪录片逐渐兴起,人们把这种全新形式的纪录片称为"网络纪录片"。这种纪录片通过对多种多样媒体技术的综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纪录。真实的历史总是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而典型的现实也终将成为永恒的历史。纪录片中感动我们的——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疑应该是真实。 几年来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要做好真正的纪录片,做到真实二字,其实是很不容易。电视纪录片《一个中国农民的情怀》在河南卫视播出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并获得1997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广播电视二等奖,和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二等奖。我们的体会是: 一、冷静地观察生活 纪录的真实性,要求创作者成为生活的冷静观察者,发现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纪录片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其表现对象是真人真事,虽然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文学润色,但最终要展现的,还应是生活的真实规律与本质。从这点上看,尽管纪录片喜欢用电影、电视及文学的一些艺术形式及手法,但它与影视艺术或是文学作品是有区别的。从素材和效果来看,纪录片更像"新闻"——绝对的真实性是其生命(而非像艺术作品那样,"真实"更多的是一种虚构中的合理性)。只不过,与新闻相较,纪  相似文献   

4.
人类生存之镜──论纪录片的本体理论与美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实践的需要程度。“纪实不是真实”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已经构成对真实是纪录片本质属性的挑战。纪录片不同于新闻,后者强调真实的基础是一个大众共享的价值标准,而纪录片的真实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和镜头对生活的介入所造成的“破坏”这双重改变;并且它关心的并不是事件,而是事件中人和人性的展开。它又不同于虚构的文学,后者提供一种自居和肾冷的白日梦;而纪录片的真人真事则破坏了这种幻觉,它要求理性的参与,实际上它提供的是人类自我生存的镜子,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富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文体形式。对纪录片的研究,应该从客观现实、编导、摄影镜头、观众这几个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方面进行立体的建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上打破传统的惯性,都会带来美学观念上的革命。在此基础之上,纪录片将实现“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曾是我国新闻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今年初,郑保卫同志在一篇题为《新闻与宣传关系浅探》(见《新闻知识》1991年第1期)文章中这么说:“笔者坚持‘交叉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意义就在于,它既看到了宣传与新闻相联系的地方,又指出了宣传与新闻相区别的地方,提醒人们不应完全不顾新闻规律,在新闻报道中传播毫无新闻价值的东西,因而,对于新闻实际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那么,什么是“交叉论”呢?保卫同志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新闻与宣传既不是完全等同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好比两个圆圈相交,既有互不交叉的独立部分,形成‘纯新闻’与‘纯宣传’,又有相交叉结  相似文献   

6.
记录电影《四个春天》是一部备受关注的纪录片,它从人文纪录片的视角记录了两位老人四年间平凡的生活,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真实情感,引发了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本文试图从形式与内容、影片承载的社会意义及非虚构叙事的表现手法等几方面,分析《四个春天》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7.
于倩  洪宏 《记者摇篮》2006,(11):29-30
新闻纪录片的本性是“通过纪实语言体现出的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生存之境,它介于新闻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构成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人文意义的新的文体形式。”中国军事题材纪录片从发轫到勃兴更有着自己独特的道路与风格,纵观近几年来《大拉练》、《兵者》、《腊梅花儿开》等一批优秀军事题材纪录片,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再浅显地向受众传达某种政治性意念,不再向人们灌输某种生硬的教条,而是以走进军人现实生活,在橄榄绿的方阵中体现其人生,自然展示其心灵,让人们在审美的愉悦中体悟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家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同样,纪录片工作的使命就是将真实生命表达于纪录片这一特殊形式之中。但要使纪录片具有美学品位,仅仅从一般意义上做到“真实”恐怕还是不够的,纪录片要调动各种表现手段。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有自己要达到的意图和目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要表达的目的,在调动电视技术手法的同时,也要调动艺术手法。一部纪录片的技术手法与艺术手法都运用得当了,才谈得上审美。这里我想来着重谈谈纪录片中的“动”与“静”。  相似文献   

9.
以新闻的形式刊出的工作总结,究竟算不算新闻,曾有过争议。就算是新闻,它也只是新闻的一个部分。但是,有的同志在谈新闻“整体真实”、“宏观真实”时,常以工作总结的标准要求所有新闻,这种倾向值得考虑。《新闻战线》第5期《一月谈》上范持发表的《宏观失实更可悲》一文就有这种倾向。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叫做“微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在电影电视制作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纪录片作为一种讲求"真实"的影片类型,其在自身的探索发展过程中,采用动画这种形式表达和处理人物、场景和事件引起了很大争议。纪录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成功地以动画的形式再现了一场战争,很好地融合了动画的艺术性和纪录片的纪实性,使我们对动画纪录片如何处理和把握真实有了崭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三、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发展新闻纪录片正在我国各级电视台兴起,许多栏目都等待着大驾光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逐步开通,新闻纪录片将成为电脑电视的贵客,丰富的信息渠道为电视新闻纪录片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为保证电视新闻纪录片始终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必要重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关于真实的认识与把握新闻纪录片必须烙守不干涉被摄对象、不干涉拍摄过程,从原理上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实行起来往往会有主观干涉、摆布的小动作冒出来。《望长城》问世后,一再被一些报刊推崇为遵循真实规律、现场纪实的典范。其实《望长城…  相似文献   

12.
李思婳 《传媒观察》2011,(12):42-43
由周兵执导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外滩佚事》将上海外滩当成一个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刻划个体人的情感和命运来解读上海的面貌乃至中国的历史变迁。《外滩佚事》在形式上异于传统的纪录片,加入了大量"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运用故事化戏剧化的情节叙事,并且首次邀请明星出演纪录片,这种运用"真实再现"和职业演员扮演的虚构化叙事手段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一股新鲜前卫的风潮,但也受到了不少质疑。  相似文献   

13.
李森 《声屏世界》2003,(7):39-40
江西省委组织部拍摄的党教纪录片《老冯这个人》,在全国第七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中获得了较好的奖项。党教纪录片(我们过去称之为纪实片)是对生活原生态的真实纪录,是最能体现电视本质特征和优势的一种样式,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种样式。从第五届党教片观摩评比活动始,电视纪录片受到重视,并有了很大发展。其间,也出现过曲折,走过弯路。到了这一届,以《老冯这个人》等几部优秀纪录片为标志,党教纪录片的创作趋于成熟,获得了丰收。认真评析一下《老冯这个人》,对制作党教片精品,发挥其在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中的作用,是有实际意义的。为…  相似文献   

14.
简讯     
本刊讯邓州市夏集乡中心学校十分重视教育宣传信息工作,为了提高全乡29所中小学40名通讯员的写作水平,曾先后为广大通讯员订阅《河南日报》、《教育时报》、《南阳日报》、《新闻与写作》、《新闻爱好者》等报刊;举办了6期不同形式的新闻培训班,先后邀请各报社资深记者、编辑及新闻优秀通讯员进行授课,还通过学习、参观和实地采访等形式来提高广大通讯员的采写能力,为本乡教育宣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简讯@刘淑萍  相似文献   

15.
袁铃 《新闻前哨》2001,(4):34-35
不久前,在各地电视台播放的一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就连制作该片的导演张丽玲也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追梦女人。看过节目的人都会为此片而震撼。《我们的留学生活》以真实的人物、追踪的情节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尽管现在有些媒体对张丽玲其人及其片中的某些片断提出质疑,但不能否认,《我们的留学生活》的出现让更多的观众熟悉了这种不同于电视剧、电影的体裁──纪录片。这说明只有给真实足够的空间,纪录片才具有生命力。 其实,单就纪录片这个名词,它已明确反映了这一形式的基本性质与创作方法:纪…  相似文献   

16.
以新闻的形式刊出的工作总结,究竟算不算新闻,曾有过争议。就算是新闻,它也只是新闻的一个部分。但是,有的同志在谈新闻“整体真实”、“宏观真实”时,常以工作总结的标准要求所有新闻,这种倾向值得考虑。《新闻战线》第5期《一月谈》上范持发表的《宏观失实更可悲》一文就有这种倾向。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叫做“微观真实,宏观失实”。这就是用工作总结的标准来衡量新闻报道而提出的命题。从他所举的两个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18.
新闻(消息)这种文体和报纸上其他的新闻形式一样,它所报道的内容要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写作必须遵循的一条根本原则。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因此,新闻报道必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如果捏造事实,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失去了真实,那么新闻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更谈不上发挥积极作用了。所以人们常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的报纸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思想阵地,我们宣传的是真理,因而敢于尊重事实,敢于讲真话。正如列宁所说:“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9.
王蓉 《东南传播》2014,(8):100-101
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其叙事结构是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是创作者赋予材料以意义和解释的方式。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以《西藏一年》为例子,阐述和分析人文主义纪录片的叙事内容、表现方式和结构等,从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文类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3月9日在京召开五集纪录片《春晚》学术研讨会。中央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纪录片《春晚》总监制罗明,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王丹彦,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金文雄,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洪民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朱羽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一川,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