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智力活动的动态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动态测验从一种动态的角度来评价个体的智力,能够弥补传统静态测验的缺陷和不足,这正成为西方当代心理和教育测验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一大热点。目前国外最有代表性的动态测验有学习潜能评估工具、学习潜能测验、过程学习测验和认知加工测验。  相似文献   

2.
动态测验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的智力测验方法.文章通过查阅动态测验在特殊儿童鉴别方面的资料,认为动态测验比传统测验能更有效鉴别特殊儿童,但动态测验仍存在不足之处,对特殊儿童的鉴别应该在传统的静态测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儿童在动态测验中的表现和成绩,最后的诊断要以临床综合判断为主.  相似文献   

3.
特殊教育中的动态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以“动态”为概念的教育评估方式在特教领域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动态评估在决定如何协助个人受测与传统标准化测验评估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改变了测验的本质、测验与互动的情境,以及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将结果导向的评估转变为重视过程导向的评估。本文就动态评估的发展背景、概念及特点、不同理论模式及其评价,以及评估方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较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能力测验是一种用数量表示人能力的方法,它测量的是一个人已经形成的能力,而不是一个人的潜能。然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想知道能力测量反映自己潜能的程度及潜能与已形成能力间的差异。从80年代开始,一种新的能力测验——动态能力测验——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其运用也逐渐从特殊教育领域向教育学、心理学的其他领域扩展。一、动态能力测验及其理论基础能力的动态测验是把测量和干预结合起来、“量化儿童掌握认知操作时的学习潜能”的一种测验形式。动态测验测量人的潜能而不是已经形成的能力,量化一个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已经获得的学习知识的能力。传统的能力静态测验以现存能力和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学生评估一直以来都建立在静态测量和评价的基础上.然而,传统的静态测验只能评估学生以往学习的结果,无法评估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的未来学习潜能.动态测验可以弥补静态测验的缺陷,能够直接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未来发展潜能.笔者认为,从动态测验观点出发考察我国的考试评价改革,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动态评价和选择性评价是当今国内外备受瞩目的学习评价。它们直接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未来的发展潜能,弥补了静态评价的缺陷。动态评价和选择性评价各有千秋,本文分别从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实施操作和实施困境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并提出我们的学习评价要借鉴两者的优势,追求测验的真实性,注重学习、测验的过程,加强教师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智力测验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形成了世界性影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针对传统智力测验的弊端,近年来,研究者们正致力于改变传统智力测验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在测验依据上从考虑项目的鉴别性、区分性到增大其理论含量;在测验内容上从仅仅着眼于学业到测量更广泛内容;在测验形式上从静态的、回顾性的智力测验到动态测验;在测验的编制和实施上努力改善文化不公平现象;在测验的方法学基础上从经典测验理论到现代测量理论。随着研究的发展,未来智力测验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增加对元认知的测量;开发更有效预测创造力的智力测验;在有针对性地诊断、预测基础上提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了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在汉字学习中的动态呈现优势效应。发现在小学生的汉字学习中,动态呈现的优势效应是存在的。学习成效除受呈现方式影响外,还受学习任务和测验任务的难度和被试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测验任务下,汉字部件数效应的出现是有条件的。部件数效应和呈现方式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识字状况测验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编制了一套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识字状况测验(CCLD)。CCLD测验既可以静态地反映儿童当前的识字总量,又可以动态地反映儿童的识字能力,对阅读障碍的诊断具有辅助作用。研究一将CCLD测验在113名3-5年级普通小学生群体中进行了试测,结果表明它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指标。研究二通过在3名阅读水平落后儿童中的试测,发现该测验能有效地区分阅读障碍引起的识字问题与非阅读障碍原因导致的识字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心理学、现代测量模型探索与信息技术的推动下,21世纪的能力测量,出现了测验连续性校订、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智能化项目创编以及跟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动态测量等新趋势,从而使能力测量技术革新和对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出现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赵泓 《考试周刊》2010,(1):199-200
随着心理和教育的发展,动态评估经历了产生阶段和初步发展阶段,其评估理论和实践也有了一定发展。作为传统静态测验的补充,动态评估在教育和心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对特殊教育的评估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88):90-91
<正>动态评估(Dynamic Assessment)是自Binet测验以来心理测验领域少数真正有价值的突破之一(Sternberg&Grigorenko2002)。动态评估主要建立在Vygotsky社会文化理论和Feuerstein认知结构可塑性理论之上,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评估理念。在评估过程中评估者通过对学习者或受试的中介干预和互动,探索和发现学习者的潜在发展能力。传统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在水文缆道测验中利用RS-485通信规程,对水平和垂直两个通道的变频器进行计算机控制,实现了动态调速和方向控制,提高了测站的工作效率和测控水平.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人才智力测评在国际上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使用和修订经典智力测验和发展新测验相结合,注重理论导向,注重成功智力的测量,注重动态测评,情景化评估,大力发展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国内智力测评虽然仍相对落后,但国内的智力测验也正走向智能化、动态化、多维化。  相似文献   

15.
构念效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的概念,正确理解构念效度对于测验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构念”、“效度”、“构念效度”几个概念进行分析,对构念效度检验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构念效度进行评价,以帮助心理测量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构念效度的涵义和正确地检验测验的构念效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的理论部分探讨注意的性质、注意的测验和测量,以及注意缺陷的鉴定。注意具有选择性,它包含着对冲动反应的抑制和对分心的克服。第二部分讨论三项经验研究,这些研究探索了注意等级评定量表的使用,该量表由教师对儿童在课堂情境下的注意情况进行等级评定。研究发现,教师的等级评定可以预测课外情境中儿童在注意测验上的表现。这些等级评定具有显著的预测性,正如该测验的结果所表明的,教师一直关注着儿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分心的抵制。在结论性评述中,讨论了可能导向注意缺陷改善的动态测试。第三部分是附录部分,例举了若干注意力测验。  相似文献   

17.
论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六个重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新理念,考试评价改革是关键。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应当处理好六个重要关系,即课程目标、教学活动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关系,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客观测验评价与主观测验评价的关系,纸笔测验评价与表现性测验评价的关系。只有认真处理好上述六个关系,基础教育新课程及其考试评价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当前国内外采用的考试形式,国外以自适应测验为主,国内以纸笔测验为主。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相对于纸笔测验有很多优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自适应测验的测验结果在不同测验中具有可比性、有基于认知诊断的自适应测验,而纸笔测验不能提供被试测验进一步的信息。自适应测验是未来测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AT)中,a分层法(a-STR)是较为独特且运用较广的一种选题策略,它可以有效控制题目曝光率以提高测验的安全性。动态a分层法(DAS)是针对a-STR分层数固定不变,需要人为在考试前确定且没有失效时间等一些不足提出的一种选题策略,但DAS本身在测验效率和曝光率控制上的表现并不优秀,对此,在0-1评分的CAT中,通过引入曝光因子(ecf)和最大信息量分层策略(MIS),提出一种复合型选题策略,以期对DAS进行改进。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新的选题策略在测验效率和曝光率控制方面均优于DAS,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计算机的测验已逐渐普及,但不同的计算机测验形式在测量相同任务时可能会产生测验结果的偏差,从而导致教育测量与评价结果的不公平性。文章基于项目反应理论,探讨了计算机化线性测验与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在测验效率、测验结果的统计学特征及其对考生个体心理特质的影响是否等效等问题,并以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测验中考生的分数具有可比性,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具有更高的测验效率与测验信度,但有无即时反馈对考生测验焦虑的影响较大;而计算机化线性测验具有更合理的内容效度,有无即时反馈对考生测验焦虑的影响较小。文章的研究不仅对教学评价中测验形式的选择是否公平合理进行了科学分析,而且为施测者根据测验场景有针对性地选择测验形式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