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从我国使用的智力障碍定义的来源 ,分析了从 1992年到 2 0 0 2年以来的智力障碍定义的演化过程 ,比较了美国智力障碍协会 (AAMR)智力障碍定义 1992系统与 2 0 0 2系统之间联系与区别 ,认为 1992年以来的 10年关于智力障碍的定义演变过程中 ,智力障碍的定义的内涵中保持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连续性 ,这就是“功能”、“支持”和“生活质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阐述这三个概念以及关系 ,表达了 2 1世纪国际智力障碍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中的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势 ,认为这种趋势也将对我国特殊教育走向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最新修订的“智力障碍”定义系统,更加注重个人功能状态的改善,强调特殊教育就应该成为最有效的支持体系,帮助智力障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根据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特殊教育启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提高他们的社会化发展水平,以形成广泛的社会适应技能为主要目标,并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区生活等方面构成一个完善的课程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智力与发展性障碍协会于2010年公布了新版定义,以"智力障碍"代替了之前所使用的术语"智力落后".新定义提出了具备诊断、分类和计划与发展支持系统三重功能的评估框架、多维度取向的分类系统以及终身性的、全面的支持系统.本文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力障碍定义的演变进程,重点评析了1992、2002、2010年的三版定义,并分析了智力障碍定义演变的特点与趋势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最近,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协会(AAIDD)推出了2010年版的《智力障碍定义、分类与支持体系手册》。自1908年Tredgrod最初提出智力落后定义到目前第11版的定义为止,智力落后定义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本文梳理智力落后定义的百年演变过程,重点对AAIDD第5版以后的智力落后定义进行了评析,并分析了智力落后定义演变的特点与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皖北的中心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一极,如何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打造皖北教育高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提升蚌埠人民的教育幸福指数,一直是蚌埠教育人苦苦思索的问题。2010年7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公布,吹响了向教育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全省和全市...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只有苏联,才第一次把教育从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转变为消灭阶级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全面发展的理论,在苏联教育中第一次得到实践的印证。40年来,苏联在国民教育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经从旧俄时期有四分之三的人是文盲的国家改变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国家。十年制普及义务教育的逐步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加强,人民智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7.
成功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智力观中,成功智力理论可谓独树一帜,对传统智力理论是一次全面突破和超越。成功智力理论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智力观,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对新课程的教育教学以启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以“人人都能成功”为教育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正面期望,消除成功智力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8.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人的智力结构出发,提出教育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教育应该平等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满足其各种智力发展的机会,促进他们最大和最优地发展。教育平等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传统观念的转变。在信息社会教育特征的背景条件下,从多元智力的角度来探讨教育平等的问题,旨在能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学校教育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具有的这种内在联系,就需要从精神文明的内涵和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保障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汉语介词与维吾尔语后置词的定义、分类、语法特征以及功能等方面着手来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它们之间的异同及特性,为双语学习和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1.
AAMR 2002智力落后定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AAMR)于2002年再次修订了1992年第9版的定义,形成了新的第10版的定义。该定义在原有的基础上赋予智力落后新的变化和内涵,也是对最近10年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本文主要回顾了协会智力落后定义的演变以及对2002年的智力落后定义的起因、主要内容、理论模式、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mental retardation as a general deficit of thinking and mental retardation that might result from the global effects of a specific deficit in a cognitive module. Using Anderson's (1992a) theory of the minimal cognitive architecture of intelligence and developmental, I show how this distinction can explain the pattern of intellectu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Savant syndrome, Williams syndrome, Down syndrome, and autism. In addition, I discuss the developmental versus difference view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organic and cultural familial mental retardation in the light of this theory. I conclude that not only is there no inherent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constructs of general intelligence and modularity of mind but that both are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abilities and developmental profiles found in individuals with low IQ.  相似文献   

13.
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与社会适应目标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回顾智力落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适应目标在智力落后教育与培智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社会适应目标进行了详细回顾与分析;以社会适应能力为切入口,对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与思考。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要“以生活质量为导向”;既注意课程的统合,又要注意课程的分层;要向“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发展;同时,注重“均衡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市青浦区 1 89名担任随班就读工作教师进行的《随班就读学生在学校范围内获得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 ,旨在探讨现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满足有效的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 ,以帮助这些孩子回归主流社会。本研究从学校行政领导、教师以及同伴等方面来调查随班就读学生学校范围内获得社会支持的现状。问卷结果表明 ,学校行政、教师以及同伴所提供的社会支持仍旧非常有限 ,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智力落后的定义多次修订,智力落后的成因及智力落后者的缺陷究竟在何处,一直是心理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本文从PASS理论入手,分析了智力落后的成因和本质,揭示了智力落后研究的认知心理学新走向,为今后智力落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Stanford-Binet IV and the WISC-III were administered in counterbalanced order to 31 subjects, aged 11 to 17 years, who were previously identified as functioning in the range of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e scores on the two tests were significant, but the Stanford-Binet IV Composite IQ was higher than the WISC-III Full Scale IQ for 29 of 31 subjec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ldren identified as functioning in the range of mental retardation on the WISC-III could be identified as functioning at a higher level if the Stanford-Binet IV were use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results points to the need for the use of multiple criteria in making decisions regarding educational accommodation. © 1996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