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为按大类招生所谓按大类招生,简单地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相似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常是同一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  相似文献   

2.
又是一年考试季。随着2014年高考的日渐临近,各地高校新政迭出,其中,"大类招生"堪称亮点。东北财经大学继续实施分数优先,扩大大类招生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部按大类招生;南开大学大类招生专业增至12个。大类招生正成为我国重点高校招生的改革趋势。所谓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合并,按一个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实行宽口径大类培养,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之后,再根据兴趣爱好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开展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资料记载,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是我国本科专业教育走中国道路并形成中国特色的主动作为.这项改革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拓宽专业口径的按类(系)招生改革试验,兴于融合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改造,并在大教改思路下得以全面深化发展.当前,我国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处于校本探索阶段,形成了以专业大类与试验班为载体的全学科、宽学科与细学科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大类招生与培养改革,遵循学科发展逻辑、重构大类培养方案,遵从人才培养逻辑、全面服务学生发展,遵行教育治理逻辑、有效构建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高校招生宣传时,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招生章程中不时出现“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之类的新词。按大类招生,简单地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按照教育部2001年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分类,所有专业共分11个学科门类,如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专业分流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减少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拓宽厚实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分流的具体实践过程看,存在学生对按大类招生培养的认同感不高、专业志愿的满足率较低、各专业间学生成绩分化严重等问题,需要合理设置招生口径、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等,实行按大类招生培养的专业分流模式。  相似文献   

6.
大学招生今年流行“宽口径”:一些重点高校今年招生将逐步推广“按大类或按院系招生”新的招生模式。北大率先宣布今年招生时将不设置专业,所有的院系均按院系招生。而清华大学自2002年起就开始试行并逐步推广“按大类或按院系招生”新的招生模式,清华  相似文献   

7.
<正>哈佛大学校长博克曾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通过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随着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以同一学科和相近学科专业通识教育为基础,成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211工程"院校中大部分已实行按大类招生,其他一些一般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这一模式。一、大类招生的主要模式1.按学院招生  相似文献   

8.
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等学科相结合并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从1994年开始,学校实行“按系招生,按系培养”;1995年实行“按院(或专业大类)招生,按院管理,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按需择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在专业调整、教学计划的优化制定、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多模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了因材施教的改革贫点,逐步建立了校院系三级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柔化专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下面是我们在改革与实践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一、加…  相似文献   

9.
目前高校的本科生教育越来越向通才化培养方向靠近.自十多年前,大类招生模式开始试行以来,目前大部分"双一流"高校己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模式,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只是,大家对"大类"的理解还更多停留在按专业类招生的层面.近几年考生和家长在翻看高校招生计划时会发现不少高校的招生专业逐渐变成了"xx试验班",其中包括的专业...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高校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它改变了原有的招生模式和教学模式,对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阐述了大类招生和培养的内涵,并结合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化学学科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讨论了大类招生对促进化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2年,北京大学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同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按学院进行大类培养。随后几年,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院校纷纷推行按大类招生模式。而今,“按大类招生”已成为部分重点高校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招生录取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高校招生宣传时,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招生章程中不时出现“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之类的新名词。按大类招生,简单地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按照教育部2001年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分类,共分11个学科门类。如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下设71个专业类,如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数学类、机械类等。在这71个专业类下又细分为专业,如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相似文献   

13.
按大类培养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大类培养是改“按专业招生”为“按学科大类或按院系招生”的本科培养新模式。学生进校后分两段进行培养。前一阶段按大类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相同,主要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一阶段是在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基础上,分专业进行教育,即按专业不同学习相应的专业主干课、限选课及任选课。一、按大类培养的必要性1.经济体制转型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教育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教育,它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基于这样一种理论预设:同一层次的所有人,都应该接受同一种培养方案、同一种教学计划、同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高校招生宣传时,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招生章程中不时出现“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之类的新词。按大类招生,简单地说,就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按照教育部2001年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分类,所有专业共分11个学科门类,如: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下设71个专业类,如中国语言学类、历史学类、数学类、机械类等;在这71个专业类下又细分为专业,如汉语言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大类招生从开始到现在,实行的时间并不长,对于习惯了按不同专业填报高考志愿的考生和家长来说,  相似文献   

15.
人校后二次选择专业是学生个体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现实需要,高校招生时不分专业即按学科大类招生是应对这种形势的理性选择,本结合天津商学院教学实际,在分析按大类招生的背景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前提下,对按大类招生的实施原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可操作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今天,记者在深圳大学获悉:今年该校首次实行不按专业招生,按院系及学科大类招生。此项改革旨在加强基础教育,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该校招生负责人林奇光说:2003年深圳大学将实施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即按院、系及学科大类招生,除文学院和师范学院以系为单位招生外,其他学院均以院为单位进行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用填写具体的专业,只需填报学院或学科大类。学生入学后,第一、二学年本院系各专业各学科打通,学习公共课和基础课,从第三年开始,由学生根据各人的志愿、兴趣和学习成绩,自主选择确定专业方向。林奇光说…  相似文献   

17.
按大类招生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电气信息类学科按大类招生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省属高校的特点阐释了电气信息类学科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按大类招生电气信息类学科平台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关键的一个环节。以闽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介绍了计算机专业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阐述了专业分流的实施,包括专业分流的原则和具体实施过程,分析了学院在专业分流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简述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胡科 《高等理科教育》2020,(1):17-18,42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我国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形成了以经济行业或领域来划分学科和进行专业设置的专业教育模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人才知识面窄、缺乏创新力等问题凸显,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教育模式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相互隔离、各自专业形成“学术孤岛”、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等问题,也导致了学科发展遇到瓶颈,大学教育质量受到质疑。人们发现,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生产程序革新,社会生产力关系再次调整,不仅理工科可以提供经济发展动力,人文社科同样也可以成为资本和生产要素,且知识创新、生产力提高等都需要多学科支撑,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一系列社会发展需求下,我国各高校进行了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改革,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即是开展通识教育,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革新。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政策指导下,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对策,并陆续有学者提出通选课、核心课程和实验班等通识教育课程模式。但目前通识教育改革仍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将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或将其与人文教育等同,忽略了理工类通识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按"公路运输类"大类招生的实践,论述了高职大类招生的可行性以及实施大类招生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分析了实施高职大类招生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实施大类招生是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