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5,(A4):143-144
<正>本节内容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探讨人类面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的限度的影响。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是后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结构上看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及简单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在必修二专题一第二单元中学习了化学键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本质原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为学习化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的移动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教材章节:人教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课程类型:复习课教学模式:指导—完善模式化学反应速率,是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中的一节内容,它作为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化学平衡的重要知识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加深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以及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化学平衡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变化本质的认识,了解人们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是如何根据化学反应规律,控制和利用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内容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笔者的新课标教学的实践,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必须对知识进行整合创造;师生互动中融入合作;课堂讲求开放,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注重实效。并就《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条件》这堂课进行了尝试和反思。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联系生活,进行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测量旗杆的高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之后安排的一节活动课,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巩固三角形相似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弄清测量的基本原理,进而更好地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内容,了解图形相似的应用价值。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能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性质来解决问题,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2.能力目标———在分组合作活动以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用…  相似文献   

6.
《认识时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1时=60分。由于时间单位看不见、摸不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应在有效情境中展开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针对"有效情境"谈谈这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一、在童话情境中展开新课  相似文献   

7.
<正>一、教学内容苏科版九年级(下)《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紧接二次函数的概念教学内容之后学习的.从知识的掌握来看,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运用.从后继内容来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是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初中数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能根据图象观察、分析出二次  相似文献   

8.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系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提高。不同的选修课程因其内容组织的线索不同、知识的特征不同,教材在内容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选修模块(如《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在必修基础上逐级展开;有的选修模块如(《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采用与生活、技术、实验相关的某些主题展开,主要以应用知识解释现象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选修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一、温故知新构建理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指导学生在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系中,必修和选修课程是有序展开并互相依存的。因此,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如对《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根据学生在《必修②》已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涵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教学中可先通过练习、提问或指导学生阅读必修课本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解决如下问题:(1)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正>《劝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作者在文中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当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正是学生所缺失的,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领悟道理,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体验思考,能真正完成从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索知识转变的过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3)理解荀子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在高二选修班开设了《化学反应速率》(第一课时)的组内公开课。学生在化学2中已经接触过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本节内容是在原先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宽和延伸。回顾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合理适度的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  相似文献   

11.
王菲  姜奕林 《山东教育》2012,(26):50-51
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正由"知识为本"向"观念建构"转变。即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的学习,从传授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使用事实、发展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通过对盐类水解这一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及规律,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二、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和作用《盐类的水解》是鲁科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物质在水溶  相似文献   

12.
《化学能与热能》这节课是学生从化学键的本质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之后学习的一节内容,它从能量的角度揭示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的自然规律,在学生的认知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葛漫红 《生物学教学》2007,32(10):33-34
1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1.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一节,学好这节课对于学生理解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是学习遗传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标明学习目标,师生心中有数--教学标尺 教学目标表述是双向的:一是指教学内容,即点明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概念、原理、观点,要突出于重点和难点;二是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水平,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的不同要求,体现知识、能力、觉悟的3个层次.  相似文献   

15.
钱华 《化学教学》2007,(4):42-45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如何引领高一学生尽快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学会学习.笔者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Ⅰ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通过"探索"这一主线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徐园 《物理教师》2005,26(12):11-12,14
1设计思想新课程强调“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本教学设计以“摩擦力”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旧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索,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2《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大体分析(1)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2)本节是粤教版《物理》共同必修模块I…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共点力的平衡".教学对象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高一学生.本节课还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关注理科倾向性学生理科素养的培育,又要兼顾文科倾向性学生物理基础性知识的传授.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衡的概念.理解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2)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三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3)会初步应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候风地动仪原理.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等效、图示、归纳、推理演绎等科学方法;(2)通过参与探索的过程,感受猜想假说、设计方案、实验探究、理论推演、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对“圆的切线与切点弦”一课做分析。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反映出对三个核心素养的指向非常准确,目标定位清晰。本节课采用的是第Ⅱ类探究学习模型,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1)展示出“知识从何而来、知识本质是什么、知识从何而去”的完整教学过程;(2)融入了培养学生优良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3)体现了课程标准强调“通性通法”的诉求。  相似文献   

19.
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上好复习课的前提条件.《三视图》选自人教版《数学2(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复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复习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同时对立体几何中几何体的直观图、面积、体积以及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我通过巧妙整合基础知识,细致归类解题方法,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到了创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本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视图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是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核心 ,并且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本章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主要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动力学范畴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节《化学平衡》和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是在已有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可逆反应知识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化学平衡的建立 ,以及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热力学范畴 ;第三部分是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以化学反应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