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广州市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调查问卷》为工具,对广州市15所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广州市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群体存在着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情感枯竭现象和低成就感倾向比较严重,同时存在轻度的去人性化倾向。作者认为教师的性别、获奖情况、学校性质、班级生源、工作量、工作压力、学生基础、角色地位等是造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灾后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变量学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县灾区221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灾区不同年级的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灾区不同年级和任教年限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差异;灾区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灾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进而得出结论:灾区教师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方法:采用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Iackson于1986年编制的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ES)对223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存在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最严重。其次是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程度最轻;男性英语教师的去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女性英语教师;副高职称的英语教师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初级职称的英语教师和中级职称的英语教师:周学时超过20节的英语教师情绪衰竭程度和去人性化程度显著高于周学时6-12节和14-20节的英语教师。结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并且在性别、职称、工作量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6):113-122
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ESP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改革和ESP教学与研究的核心构建之一,承担着重要任务却面临重重困难.在这样的重压之下,ESP教师的心理必定承受较大的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和职业倦怠.因此,以部分理工科院校ESP教师为研究对象,对理工科院校ESP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在转型期ESP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为预防和缓解高校ESP教师职业倦怠、促进ESP教师的成功转型、明确ESP教师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技工院校教师承受着工作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他们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基于此,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对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缓解职业倦怠心理的具体建议,以期能够为缓解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武汉市4所高校59名一线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高校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高校英语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高校英语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都处于较低水平,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598,p0.01),工作乐趣对职业倦怠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减轻工作负荷和提升工作乐趣有利于缓解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7.
职业倦怠指的是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本文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征阐释高职英语教师罹患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该如何消除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教师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以三所大学中青年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和影响原因。研究发现,中青年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同时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也体现出显著的职业倦怠差异。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有研究表明:40%以上的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特别是年龄在35~45岁之间,具有7~12年教龄的教师,超负荷工作、努力与回报的差异、评价制度、个性特点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基本原因.职业倦怠将会给教师带来躯体化、强迫、郁抑、敌对性等诸多的心理问题,并因此失去工作热情,甚至恐惧工作,使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危害不言自明.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通过"动"、"静"、"宽"、"乐"、"控"来主动调整心态,减缓压力,提高心理能力,优化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赣州市18个学校1096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及41位教师的访谈发现:赣州市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以社会、学生、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压力为主;近四成左右的教师有明显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疲惫和少成就感;人口学变量和职业状态变量对工作压力、职业倦怠水平有影响;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在最高获奖级别上的差异折射出教师发展阶段中的"高原期";对职业的认同度及其职业能力共同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正处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时期,承受着来自教学、科研、学历提升、职称评聘、人际关系、应对各类检查等多方面的压力,其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主要对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了归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以帮助高职院校教师缓减职业倦怠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因此,要分析职业倦怠心理的成因,并探索解决这种职业倦怠心理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职业倦怠是现代人适应现代复杂社会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的不良状态。职业院校教师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心理上充满压力、挫折和职业倦怠感。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极大的降低了他们的成就感,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心理契约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新视角。立足高职院校,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心理特征,从其职业倦怠的主要表征出发,构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心理契约,可以有效地规避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但整体并不严重,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工作满意、师生关系和人际知觉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着一种职业危机——职业倦怠。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更是如此。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身心健康以及高职院校的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拟从外在因素(社会、学校、学生)和内在因素(教师自身)入手,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使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7.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高职院校辅导员每日面临着繁杂的工作,承受着来自院系考核、学历提升、科研、学生管理、部门工作安排等多方面的压力,其职业倦怠不容乐观。本文就影响职业倦怠组织层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广东省260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教师受不同年龄、学历、职称、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在职业倦怠感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总体来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趋势比较严重;产生的时间也表现得比较早。  相似文献   

19.
独立院校英语教师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感一旦产生,将会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职业倦怠感对于独立院校英语教师影响,提出相应策略,旨在预防和抑制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形成,促进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英语教师队伍的良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职业倦怠”源于英语“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教师职业倦怠则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指出,职业倦怠有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