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史铭之 《教学研究》2009,(2):54-57,65
我国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外语学习应当定位于“学得+习秽“.基于这一定位,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就语言输入、语言吸收,语言获得和语言输出四个环节考察了外语学习的内在机制,并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及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语言学习的认知基础和掌握程度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在我国外语学习并非越早越好,决定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应是学习的努力程度、合格的师资及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3.
罗炜 《考试周刊》2009,(7):138-139
本文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概念,指出关键期假设对儿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影响并不确定,在中国的外语学习并非越早越好。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儿童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我国外语教学实际且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儿童外语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语言磨蚀对外语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内语言磨蚀方面的研究目前基本上仅限于语言磨蚀的原因、影响因素分析、语言磨蚀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等等,全方位的考察尚未起步,比如语言磨蚀对外语学习的启示。本文主要探讨了语言磨蚀的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心理学言语角度 ,以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 ,解析了儿童语言习得的方式和第二外语学习模式。文章指出语言学习不同于语言习得 ,但是后者的学习方式对前者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外语学习模式也并不是一条完美而又固定的方法 ,但是却对外语学习起着积极的参考作用 ,能够帮助提高外语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概念及相关研究,指出关键期假设对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影响并不确定,在中国外语学习并非越早越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我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问题与可行性,并提出了针对我国外语教学实际且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小学外语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学习者所处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学生虽然从小学到大学接近十年一直不间断学习外语,但收效并不明显,主要是学生缺乏很好的语言环境。本文主要从分析学生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环境因素,并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外语学习与教学当中,以提高学生外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学语言需要语言环境,有些人认为在中国可以像习得二语和习得母语那样习得外语。本文从"学得"和"习得"的区别和通过对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区别入手,分析了我们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不同,说明我国英语学习者是"学得"英语,而不是"习得"英语。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易于混淆的二语习得和外语习得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和解释,明确了两者的主要区别。以此为基础,本文重点对二语与外语环境下儿童语言习得沉默期成因和区别进行了研究。在此过程中,根据语言学习机制和沉默期形成理论,以笔者在国内外对语言学习对象所做的调查为依据,从语言环境、情感因素、文化差异、年龄区别等各个因素揭示了儿童在二语与外语环境下语言习得沉默期成因和结果的差异,为外语教学策略的合理设计和提高教学效率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第二语言习得策略的关键:虚拟语言环境的创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是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其研究重点之一是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然而,语言环境的缺乏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外语教学的问题,尽管我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试图创建语言环境,结果却收效甚微。当今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创建虚拟语言环境的办法,特别是外语虚拟世界的出现,使外语学习者可以像第二语言学习者那样随时、随地接触外语语言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质量将因此得到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自从克拉申提出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和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这对概念并加以区分以来,学术界一直在探讨两者的不同点,并试图通过比较,找出其中适合本民族、本国度学习第二语言的途径。本文认为: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是“习得”和“学得”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学习有两个层次,部分可以习得,而另一部分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母语的学习过程也是如此。语言学习过程中两个层次的观点对外语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述国内外第二语言文化适应的研究,对外语学习背景下“文化适应”提出质疑,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介绍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言水平发展的异同的相关研究,阐明了语言习得/学习过程是一个包含语言,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重范畴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学习的特殊性(如年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社会环境等)决定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言水平的发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鉴于此,文章也深入探讨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语言水平发展的差异性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外语学习动机错综复杂。从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景层面可以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综合研究。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要从多个层面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我导向性和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5.
外语学习在语言环境、语言输入、情感因素、母语知识的影响等方面同第二语言习得存在重要区别,从而导致外语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熟练程度远远不如第二语言习得者。尽管监控模式、语言知识模式、语言处理模式、社会模式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提出的主要理论模式,但是每一种模式都对外语学习起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外语(即第二语言)能力的获得途径长久以来一直是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者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本文结合外语教学实践把外语习得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成第三条途径,也就是指导下学习,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7.
学习动机是制约外语习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学习动机决定了学习者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通过Krashen"习得/学得假说",了解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式,分析外语习得过程中潜意识活动与学习动机的关系,认为良好动机的树立能促进潜意识学习的形成,进而推动外语习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蔡红 《双语学习》2007,(10M):25-26
Language is at the center of human life. This essay tries to seek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the theory achievements of some linguists. On this basi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effect of sub consciousness, while language learning is connected with conscious system. Thereb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相似文献   

19.
移动词汇学习成为移动学习和外语教学的热点。情境视角、学习理论视角和二语习得视角为分析学习者实际体验提供理论基础。数据分析和讨论显示成人学习者认可手机辅助外语学习,参与移动词汇学习积极;手机短信能扩展学习情境,为词汇学习的前提―――“注意”创造机会;利用手机短信学习外语词汇有助于分解词汇任务,减轻词汇记忆负担,增强词汇学习意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