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应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MgO颗粒CO2吸附过程流动与传输特性进行模拟。基于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孔隙率和粒径对颗粒内渗流速度、CO2浓度、CO2吸附速率和MgO颗粒固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流动方向颗粒内CO2浓度与颗粒转化率逐渐递减;在相同时间下,颗粒粒径越大,颗粒内渗流速度和CO2浓度越低,转化率和吸附速率越低;相同粒径和相同时间下,孔隙率越大,CO2浓度和MgO固体转化率越高,平均吸附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2.
基于双边界层理论,建立含CO2的蒸汽在竖直平板表面凝结换热模型。CO2的存在极大恶化了凝结换热性能。在CO2浓度一定时,随着过冷度的增加,热流密度逐渐增大,凝结换热系数逐渐减小,界面温度近乎线性降低;随着CO2浓度的增大,凝结换热系数迅速降低,界面温度逐渐增大。CO2的存在使得凝结液膜表面形成一层气膜,随过冷度的增大,液膜厚度逐渐增加,气膜厚度逐渐减小,但气膜厚度要比液膜厚度大一个数量级;随着CO2浓度的增大,液膜厚度与气膜厚度均在减小,但气膜热阻与液膜热阻的比值逐渐增大,并且在高浓度CO2情况下,气膜热阻成为主导热阻。  相似文献   

3.
使用中国吉林省1978~2009年人口、GDP和单位GDP能耗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分2种情景预测了吉林省2020年CO2排放量.结果表明,如果以吉林省2005年单位GDP的CO2排放为参照,2种情景下,吉林省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分别降低55.17%和58.79%;如果以中国2005年平均水平为参照,吉林省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分别降低35.40%和40.62%.  相似文献   

4.
观测资料显示大气CO2浓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年际变化.通过分析年平均降水量和夏威夷MaunaLoa站大气CO2浓度的关系,发现大气CO2浓度年际增长量与全球陆地降水的年际增长量成正相关,提出了亚洲季风区云量变化对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有显著影响的假设.利用更高分辨率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资料,进一步分析研究大气CO2浓度的年际变化与温度以及降水变化的关系;利用1984~1993年的月平均卫星云资料,研究了云量变化与大气CO2浓度变化关系,结果发现全球CO2浓度年际增长量与低纬度地区陆地上空云量的年际增长量呈同步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定量化分析不同遥感观测卫星所反演的大气CO2浓度之间的差异,对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准确揭示全球大气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CarbonTracker模型模拟的大气CO2廓线数据对SCIAMACHY、GOSAT和OCO-2卫星反演的大气CO2柱浓度数据进行校正,并通过计算卫星校正前后的差值分析不同卫星观测平台对大气廓线的响应差异。同时比较分析不同时空尺度的各卫星观测所刻画的大气CO2柱浓度变化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SCIAMACHY的差值明显大于其他2颗卫星,且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区域分别显示(-0.25±0.15)×10-6和(-0.38±0.25)×10-6的浓度差异。消除这些差异后,3颗卫星的CO2柱浓度观测数据显示相似的季节变化、年变化特征以及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模拟数据可用来整合这3颗卫星由于观测仪器响应和时空尺度不同所引起的大气CO2柱浓度数据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自然放牧母牦牛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牧区采用开路回流式面罩-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年龄阶段放牧母牦牛进行CO2和CH4呼吸排放通量的研究。结果如下。1)年龄对CO2和CH4呼吸排放速率和通量具有显著影响;进食对CH4呼吸排放速率有显著影响。2)1~2岁牦牛试验组高寒草甸生长季平均CH4和CO2呼吸排放通量分别为54.59和2 663.71 g/(头·d);3~4岁试验组分别为80.48和3 715.17 g/(头·d);5~6岁试验组分别为84.45和4 663.55 g/(头·d)。3)CO2和CH4呼吸排放通量与血液生化指标具有相关性,并且年龄是影响生化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4)自然放牧母牦牛的甲烷排放量远低于在不同区域放牧的其他牛科动物。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极高CO2浓度对耐受性藻类在生长、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以及藻类适应极高CO2浓度的机理,并结合藻类生物技术分析了耐受性藻类在生物固碳领域的应用前景和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藻类固定CO2以缓解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控制试验和静态箱法,研究极端干旱事件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Re)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极端干旱显著降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的NEE、Re和GPP(P<0.05),导致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减弱,而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SWC)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对照处理(CK)和极端干旱处理(D)中,NEE、Re和GPP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极端干旱减弱NEE、Re和GPP对空气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表层土壤温度与NEE、Re和GPP的相关性高于深层土壤温度与NEE、Re和GPP的相关性。分析5 cm土壤温度与NEE和Re的相关关系。极端干旱减弱NEE对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增强Re对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NEE、Re和GPP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极端干旱对土壤全碳、全氮和有机碳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 > 0.05)。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相流理论,建立被动式气态甲醇进料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二维两相非等温模型,研究电池内部的质量传输和电化学现象。在模型中,液态甲醇蒸发形成蒸汽,通过由Nafion膜与疏水的多孔介质复合而成的材料进入电池。模型考虑气体传输层(VTL)和微孔层(MPL),在VTL的两侧对称地开两个微孔,便于CO2的外排。讨论不同CO2开口大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和MPL的疏水性对电池内部水分布以及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全球碳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其重点集中在“碳失汇”(missingsink)问题的研究上.最近的研究表明,“碳失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北方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对碳的固定、海洋对碳的吸收、岩石圈中CaCO3 H2O CO2 系统 (岩溶动力系统)对碳的吸收,以及陆地上碳库的转移.寻找“碳失汇”的技术手段为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和全球统一的野外定点监测相结合,加以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例,用城市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2016-2017年48场降雨事件中所有子汇水小区的径流过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探讨径流量空间分布与降雨和下垫面的关系,是开展防汛工作的重要基础。结果表明,径流量高值区多位于沥青小区,而低值区多位于绿地小区。沥青最易产流,绿地最不易产流。砌砖易产生中等量级的径流,混凝土较砌砖更易产流,但二者在不同降雨事件下的产流规律相似。沥青小区和砌砖小区的地表径流量均与坡度呈极显著或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对沥青-砌砖和沥青-绿地小区,将非渗透面积比例(PIC)降至60%可明显控制其暴雨和大雨径流。要明显控制大暴雨径流,可将沥青-绿地小区的PIC降至30%以下;但降低PIC对沥青-砌砖小区大暴雨径流的控制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内涝防洪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元随机波动率模型确定最优套期保值率:首先建立动态相关系数多元随机波动率模型(DC-MSV),再建立基于t分布的动态相关系数多元随机波动率模型(DC-t-MSV)。以沪深300股指期货数据为样本,利用以上两种模型分别结合方差最小套期保值模型计算最优套期保值率,结果表明,利用DC-t-MSV模型的套期保值效果优于DC-MSV模型。DC-t-MSV模型引入t分布,充分考虑了金融数据尖峰厚尾的特性;同时,参数估计部分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方法(MCMC),克服了MSV模型参数估计困难的缺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Mohr-Coulomb破坏准则下材料的非线性特征,结合粘塑性应力空间内破坏准则被有限超越期间的稳定时间步长,对随机数学覆盖下粘塑性数值算法的逻辑实现过程进行推导,在直接偏微分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三维及平面应变条件下粘塑性非线性随机有限元的本构关系式,进而提出了基于全量理论的粘塑性非线性随机有限元列式,并以堤防填筑工程为例,分析研究了土质堤坝分阶段逐步填筑过程中的随机演化机理及堤坝结构的可靠度安全性,实现了堤防填筑工程的全程随机模拟。  相似文献   

14.
依区域年降雨量的差异,将抚仙湖磷矿开采区年降雨量分别为1200~1300 mm和1000~1100 mm的区域划分为东大河流域磷矿区和帽天山磷矿区两个研究单元,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在自然降雨状态下对矿山废弃地产流及矿区现有主要植被类型对地表径流量的控制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是矿山废弃地产流的关键因子,在大雨状态下矿山废弃地径流量远大于各植被类型,降雨历时是影响各植被类型地表径流的关键因子,各植被类型产流量各不相同;径流量大小与植被总盖度、土壤总孔隙、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地表凋落物厚度及重量呈负相关;各植被类型总径流量次序为:灌草丛>云南松灌丛>云南松>混交林>华山松林>竹林>桉树林,除灌草丛外矿区现有植被类型均能对降雨径流取到较强的截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几类重要的随机非线性系统, 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发展了一些基本分析工具, 研究了几类控制器的设计问题. 主要成果包括:(1) 针对一类部分动态不可量测的非线性随机系统,引入了随机输入状态稳定(SISS)的概念, 借助于分析概率理论,发展了随机系统改变能量函数方法, 成功地处理了随机微分中的伊藤项,给出了随机非线性串联系统SISS的小增益类条件. (2) 对一类具有SISS随机逆动态的大规模随机非线性系统,给出了分散自适应输出反馈镇定控制器的构造性设计方法. 既解决了实用镇定问题也解决了渐近镇定问题. 在分散控制框架内,给出了处理随机非线性逆动 态的方法. (3) 对一类具有不稳定零动态的随机非线性系统,引入了随机输入状态可镇定的概念,给出了全局输出反馈镇定控制器构造性设计方法. (4) 对一类具有线性增长的不可量测状态的随机非线性系统,针对方差未知的噪声和一般随机输入,引入了广义随机输入状态稳定(GSISS)的概念,分别给出了随机干扰抑制和渐近镇定的输出反馈控制器的构造性设计方法.(5) 对一般的时滞随机非线性系统, 给出了解存在唯一的判定条件,引入了依概率全局(渐近)稳定的概念及相应的判定准则,丰富了随机时滞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理论. 对一类不确定随机时变时滞系统,构造性地设计出了自适应输出反馈镇定控制器.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班轮公司在随机需求情况下收益的最大化,以国际干线班轮运输的外贸集装箱是否被直接运往国外为依据,将外贸集装箱分为国际直达箱和沿海捎带箱.基于收益管理理论,分阶段建立考虑实际约束的国际直达箱舱位分配模型以及沿海捎带箱舱位分配与动态定价模型,捎带空箱也被考虑在内.依据鲁棒优化思想,通过对不确定数据进行情景描述及缩小系数变化范围,对模型进行优化处理.算例分析发现,在需求不确定环境下,捎带箱动态定价策略比统一定价策略更有优势,可以使班轮公司获得更多的收益.该方法可为班轮公司制定捎带箱舱位分配及定价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企业生存年金是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性养老金,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利用时间序列得到一种推广的利率模型。然后,考虑市场上存在多种相互独立的随机投资利率的情况下,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得出企业年金保险中多种生存年金组合的精算现值模型。  相似文献   

18.
度日模型以冰川/积雪消融与正积温的线性关系为基础,因其简单易用且性能卓越而被广泛应用于冰川与积雪径流研究。然而,度日因子,作为模型中最重要的参数,很难获取空间分布数据,尤其在海拔较高和地形极其复杂的雅鲁藏布江流域。随着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发展,对度日因子的空间分布数据的需求已成为研究冰川消融领域的挑战性问题。本研究的目标是基于实际观测的冰川度日因子估算雅鲁藏布江流域内分布式度日因子数据。其中,在雅鲁藏布江流域内或周围已观测冰川的地形因子与度日因子高度相关性被充分考虑。最后,利用不同冰川朝向的雪线进行间接验证本研究得到的分布式度日因子。本工作表明,基于实际观测的度日因子,采用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回归模型及改进的滤波算法可以很好地重建雅鲁藏布江流域空间分布的度日因子数据。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下游的冰川度日因子比上游和中游低,可能是由于上游和中游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导致降雨较少以及太阳辐射较多。为了能更好地估算冰川融水径流和管理水资源,分布式的冰川度日因子重建及验证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用尽可能小的蒙特卡罗模拟样本来反映模型模拟结果中的不确定性,把拉丁超几何体采样引入地统计随机模拟的LU分解算法.首先把拉丁超几何体采样与普通随机采样在LU分解算法中的表现进行比较,然后把基于拉丁超几何体采样的LU分解法应用于空间直观森林景观模型LANDIS的模拟.结果表明,与普通随机采样相比,拉丁超几何体采样能捕获更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蒙特卡罗模拟次数较少时.LANDIS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由地统计学随机模拟所引入的不确定性在象元尺度上随模拟时间增加而增加,但是在景观尺度上并没有受很大影响.这表明由地统计学随机模拟所参数化的LANDIS模型可用于大时空尺度森林景观变化的预测  相似文献   

20.
针对港航企业在迅猛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很少对成本进行探讨和评价的状况,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理论建立成本效率评价模型,选取10个港航上市公司2001-2006年的面板数据,对其成本效率进行评价;发现港航上市公司的成本效率水平虽然逐年递增,但整体还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港航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应进一步开源节流,控制总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