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侯景之乱作为梁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影响深远。本文试分析梁武帝与侯景之乱的内在联系,认为侯景之乱的爆发虽是历史的偶然事件,但这一偶然事件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腐朽士族政治必然衰败,最终被北方消灭这一历史必然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2.
<正>侯景之乱是南朝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外著名学者都曾指出其重要意义。陈寅恪先生认为:“侯景之乱不仅于南朝历史上为巨变,并在江东社会上,亦为一划分时期之大事。”(见《金明馆丛稿初编》)日本川胜义雄指出,侯景之乱造成的南朝政治社会大变动,“不单超越了梁、陈王朝的嬗递,也可看成是涉及整个中世纪史的问题。”(见日本《东方学  相似文献   

3.
侯景之乱是南方政权由盛入衰的转折点。侯景之所以能取得短暂胜利,其本人能征善战、梁武帝的决策失误和梁宗室间的不合作固然起了决定作用,但是在此之前梁朝最高统治者忽视南方潜在的实力而没有委派有能力的宗室领导南方集团,以及宗室间静态平衡下的潜在矛盾、宗室能力的不协调性均体现了当时行政和出镇制度的固有弊端以及当局对远略的缺乏,太清二年爆发的侯景之乱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之下的附属品和导火线。  相似文献   

4.
萧绎立国江陵具有再造梁祚的历史内涵。在称帝过程中,为取得优势,萧绎或消灭或逼逃了对他构成威胁的其他宗王,并向北齐寻求册封。此后,萧绎将其统治合法性建立在“大拯横流,克复宗社”上,即以敉平侯景之乱为其入继大统之由。萧绎江陵政权合法性的构建得益于歼殄侯景、重整文化秩序与北齐的封授一系列举措。萧绎藉迁都之议定都江陵的举动则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政权合法性,尽管此举确有其正当性。需要注意的是,历经侯景之乱梁王朝对外整体已处于防守态势。平定萧纪后,来自西魏的军事压力陡然上升,虽然萧绎采取了“联齐制魏”的策略,但它实则依托于风险极大的政治投机,这一行为最终被西魏识破,进而导致政权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5.
作为集六朝之大成的文人庾信,他的很多作品流露出浓厚的自卑心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侯景之乱、“望敌先奔”,入仕北朝、忠孝难全,壮志未酬、其心老矣,知己难觅、无以为报,悲剧性格等等。  相似文献   

6.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降将侯景叛变梁朝,最终导致了萧衍梁政权的颠覆。侯景能够成功乱梁内在的原因是梁朝本身腐败统治发展的恶果,而南北政局相互作用则是推动其发展的外部原因。  相似文献   

7.
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公元五四八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在寿阳起兵反梁.袭取了谯州,降下了历阳,引兵直临长江.十月二十二日,在萧正德的接应下,侯景率军八千人轻易地从采石渡过了长江,直抵台城下.经过一百三十多天的攻围战,于太清三年三月十二日城破,梁武帝被困饿死.候景进入建康后烧掠一空,又派军陆续攻取吴郡、吴兴、会稽、广陵等地,大肆烧杀抢掠,残暴无比.直到公元五五二年,梁朝大将王僧辩和陈霸先率军攻入建康,才击溃侯景的军队.候景战败东奔,与心腹数一十人乘船“自沪渎入海,至胡豆州,前太子舍人羊鲲杀之,送尸于王僧辩”①扰害三年多的侯景之乱,至此告终.候景之乱是南朝  相似文献   

8.
六朝释“兴”为一种诗法。即“兴”为诗歌创作中的情感表达与寄托方式。囿于六朝时期动荡而伤乱的社会政治环境,透过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兴”在六朝时所寄寓的多是伤时悯乱,人生无奈的生命悲感。  相似文献   

9.
地方势力与王朝统治互相支持,是南朝时期吴郡地方政治的特点。侯景之乱中,吴郡地方势力先是积极援助朝廷,之后又为维护地方利益而起兵,但在失去王朝体制支撑的情况下,其军事化路线并不成功。代表吴郡士族参与梁陈易代的名士群体与建康的门阀社会或萧梁末期的江陵朝廷关系密切。梁陈之际,吴郡地方势力归附于在三吴地区建立政治根基的陈蒨。天嘉二年始,陈朝形成以宗王出镇吴郡的惯例,吴郡地方势力占据着郡掾属的职位,出任宗王将军府、王府僚佐,实现了从地方到朝廷的流动。陈朝虽因南川豪强而兴,但当建都建康并以三吴为统治核心区时,政权形态则趋同于晋宋齐梁。在这一过程中,三吴与建康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起到了促成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梁元帝萧绎,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公元514年受封为湘东王,历任会稽太守、丹阳尹、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侯景之乱时,他正镇守荆州,在父亲武帝,兄简文帝相继被害后,派兵东下平定叛乱,而后于公元552年在江陵即位。公元554年,西魏攻陷江陵,他被擒见杀。 梁元帝博学多能。《梁书·元帝本纪》说他“聪悟俊朗,天才英拔”;“既长好学,博  相似文献   

11.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北四会之地的襄樊地区,在魏晋南北朝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78年以来,对今襄樊地区在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硕果累累,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对南北分裂对峙形势下当时军事、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论述。对这一时期这一地区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以及有关这一时期襄樊几度被北朝所占,特别是南北短暂统一时期以及侯景之乱后的历史研究比较缺乏,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辽朝与后唐的定州之战发生于辽太宗即位之后,是辽太宗践行武力入主中原政策的一次试探。定州之战的导火索是后唐王都的反叛,辽朝出兵援助王都进而引发了辽朝与后唐的武装冲突,最终以辽朝兵败而结束。辽朝兵败的原因有出兵非时、军队补给不稳定、中原人民的反抗、地形限制等多种因素。定州之战对辽朝与后唐政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后的辽朝与后唐的政治格局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杨广(隋炀帝)以军事手段辅以文化战略抚定了江南,并以江南为基地实施了夺宫计划,在登基后又为发展和控制江南作了许多努力,最后欲避难于江南再图天下不成而亡。考察杨广与江南的关系,江南是杨广的政治生命所在,杨广是隋唐时期“南朝化”的重要人物。尽管由于统治失策,杨广经营江南最终归于失败但在一定意义上仍可以说,他是西魏、北周以来第一个走出关中本位、具有开放意识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5),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他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其被贬入蜀既是他实事求是地坚持自己见解的结果,更与北宋党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坚持武装斗争,以古大存为首的“五县暴动委员会”于1928年8月在广东梅县畲坑胜利地发动了武装暴动,给东江西北梅州地区人民树立起一面坚持革命、开展武装斗争的旗帜,为东江地区积累了开展武装斗争的经验,在广东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而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思想提供了新的例证,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17.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偏居江南,凭借其地理优势,利用南方人习水之长,大力发展水军,以抗击北方国家强大的步骑力量;同时也借用训练有素、英勇善战、灵活机动的水军镇压国内叛乱,达到巩固国家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六朝墓志中用典来表未成年的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考察了六朝墓志中用典来表未成年概念的词语。分析了这些词语或是其新义产生的途径、方式,揭示出六朝时期书面语运用在继承中创新的特点,证实了语言发展具有历史联系的一般规律。研究这些词语,对于纠正辞书的不足和错误,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炎帝神农氏"称谓的形成过程及演变轨迹,可分以下几个阶段:战国以前,"神农氏"与"炎帝"二者截然分开,有着严格界限;战国时期,二者开始交叉叠合;西汉仍以区分为主,两汉之际开始逆转,东汉则以融合为主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彻底融合为"炎帝神农氏",从唐宋一直沿用至今。此过程与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和历史演进趋势相适应,反映出民族融合进程中人们对古史传说的整合及对上古史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