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田径长期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运用文献法对美国田径管理体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美国田协组织机构健全,法规制度和管理职能完善,构建了以业余俱乐部为参赛和训练单位,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以青少年为重点,以地方、地理区、全国3层次锦标赛为杠杆的完整竞赛训练体系;大中学田径以全面培养人为主要目标,实行分赛季、分层次、分级别的竞赛制度,参赛学校数和学生数非常众多;田协、大学、中学3大体系虽互为独立,但又以田协为主导,相互协调且互为补充,全国形成了与教育体制相结合,纵横交错、层层衔接的庞大青少年田径竞赛训练网.结论为:美国田径管理组织机构健全,3大体系各有侧重且相互问协调发展,每年有100多万青少年儿童参加田径竞赛训练,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层出不穷,为美国田径保持强大奠定了宽广而坚实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改革后,田径课余训练已经成为延续我国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完善我国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促进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运用现代管理学的SWOT分析法对教改后我国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客观阐述我国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并结合实践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是我国田径运动整体训练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特点、内容与方法,进而论述了其组织与管理对策,旨在提高课余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发挥其功能价值,更好地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4.
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其心理训练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论述了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田径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和赛前心理训练的方法,为田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入,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取代了传统"以田径为主导"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院校如何培养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项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是本文进行教改的主题.通过专家访谈、对比分析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项课程大纲内容和时数进行了适当修改,针对现有状况对田径专项训练进行了分层训练和程序训练相结合的教改,期望能对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学田径训练是为国家发现、培养和输送田径竞技后备人材的重要途径,同时课余训练是一个完整、复杂、多层次的教学过程。提高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质量,能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本文通过训练实践、访问、现场观察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如皋普通中学田径运动课余训练地位、目的和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目前如皋市的普通中学田径运动课余训练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对普通中学校田径课余训练走向一条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控措施,结合日常田径训练,对23名青少年田径选手进行附加心理干预的田径训练,结果显示,实施了适当心理干预的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在正式比赛中,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比率比未实施干预者有了明显的提升。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在青少年田径训练中实施心理干预的建议办法。  相似文献   

8.
苏、锡、常地区普通中学开展课余田径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苏、锡、常地区普通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开展现状,找出苏、锡、常地区普通中学开展课余田径训练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苏、锡、常地区普通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对策,随机抽取苏、锡、常地区30所普通中学的300名田径运动员、30名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等。结果表明:不同学校在场地、设施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中学开展课余田径训练尚未被社会完全接受;运动员选材不合理;运动员淘汰率较高;运动训练质量低。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运动员田径训练特点及训练的制胜规律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运动负荷逐渐加大、训练的超量恢复、训练过程和比赛相结合、防止专项成人化训练等因素是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的制胜规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深入分析了江苏省地方青少年田径业余训练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指出1.田径运动的技术相对稳定,青少年业余选手技术粗糙,需要进一步精耕细作;2.学训矛盾客观存在,解决之道尚待;3.对于田径这一体能性项目训练的规律尚难把握。对此提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田径训练水平的策略:1.进一步提升基层教练员训练素质水平;2.发挥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建立业余田径运动员教育保障机制;3.加强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训练周期理论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时代的发展,田径比赛的次数增多,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对现代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和特点的解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何完善和升华周期理论,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以我国六所体育院校田径专项训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周期理论进行了研究,寻求适合体育院校的周期训练特征,希望为我国从事田径训练的教练员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上海市15所业余体校及3所田径传统项目学校、3所二线学校的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进行调查,经过分析与讨论,认为上海市田径后备人才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主要以郊县和外省市引进的人员为主,说明上海田径后备人才的生源存在潜在的危机;训练与学习的矛盾比较突出;教练员对队员的生活关心不够,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影响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为:"发展潜力因子";"文化教育因子";"后勤保障因子";"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因子".  相似文献   

13.
田径运动员多年训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国际田径比赛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为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提供了充分显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因此,发展和保持竞技能力的问题,已成为当今田径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领域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根据55名田径项目世界纪录创造者多年训练的材料,将他们的多年训练分为训练阶段,获得最佳竞技能力阶段,最佳竞技能力阶段和保持运动寿命阶段,上述阶段的训练各有其特点。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可供一般田径运动员训练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中,运动损伤屡见不鲜。运动损伤不仅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训练和比赛,而且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甚至对田径的喜爱也减少了很多。就我校学生课余参加田径运训练时发生运动伤病状况,作了调查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尽量减少或预防伤病的产生,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训练任务。  相似文献   

15.
初级中学的课余田径训练是巩固技术、发展素质的关键时期,根椐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不适宜进行专项化训练,应着重抓全面素质和技术。课余田径训练中应做到"抓面带点"、"抓质带量"。  相似文献   

16.
田径运动作为中学体育教学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施行、体育选用教材比重的加大,田径教材的竞技性、单调性和枯燥性已日趋突出,中学田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广东省中学田径教学训练现状的分析,为中学田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田径课教学的困境,提出将拓展训练引入田径课教学的思路,并通过教学实验对教学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无论是田径考试成绩,还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效果,实验班都优于对照班。进一步分析认为,拓展训练对于丰富田径课教学内容、提高"非正式组织教学模式"和"小集团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竞争和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影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长的若干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影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长的运动员心理、科学化训练、运动专项能力、训练保障等因素展开探讨,通过调查我国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成绩现状,进一步剖析影响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内因,为今后我国田径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调查研究了吉林省3所高校中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对其运动损伤的性质、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这些运动员在田径训练与竞赛中的项目、心理特点,总结了田径项目运动损伤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提出了一些在高校田径训练和竞赛中有效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参加2000年第十一届悉尼残奥会的优秀残疾田径运动员共27名进行了个人背景的调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我国残疾人田径运动水平的六类因素:参加田径训练情况因素、个人经济条件因素、家庭环境条件因素、个人生活习惯因素、个人身体状况因素、个人社会特征因素基本因素。从调查分析可知,影响我国优秀残疾田径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参加田径训练情况、个人经济条件、家庭环境条件、个人生活习惯、个人身体状况和个人社会特征。长期系统地有固定教练训练,是影响优秀残疾田径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基本要素。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生活有保障,能够支付田径运动费用,也是影响优秀残疾田径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