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主题活动总设计意图 炎热的夏天来临,光脚穿凉鞋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开始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脚,有意无意地观察、触摸脚的现象也开始产生.为了延续并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我设计了"我和小脚玩游戏"主题活动,旨在通过"探索小脚"、"体验小脚"、"复印'小脚"等活动,通过集中活动、混龄活动、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在丰富的体验中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学习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活动目标:1,正确认识小脚的结构,包括脚趾,趾甲、脚背、脚底、脚后跟、脚踝。知道小脚会慢慢长大、长长。2,通过对脚的探究活动(光脚走路、用脚夹东西等),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认识脚的重要作用。3,爱护小脚,知道怎样保护小脚(要穿袜子、鞋子,冬天要注意保暖等),培养幼儿勤换鞋袜,勤剪趾甲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3.
解密无影灯     
郭娜  尹荣 《学前教育》2023,(Z1):55-57
<正>大班第二学期刚开始,我们班开展了“好玩的影子”探究活动。在探索过程中,孩子们对光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连进行了影子变身、光影小屋等游戏,还对传统民间戏剧——皮影戏产生了兴趣。在开展了“制作皮影”和“如何让皮影站起来”的探究活动之后,孩子们开始尝试自己排演皮影戏。  相似文献   

4.
郭云红 《今日教育》2007,(10):23-23
雨过天睛,孩子们都来到户外活动,我观察到十几个孩子或蹲或站在花坛边对着泥土里钻出来的几条蚯蚓讨论着什么,就蹲了下去。孩子们见到我便七嘴八舌地问道:“老师,蚯蚓怎么跑出来了?”“蚯蚓的头在那里?”“蚯蚓没有眼睛,没有脚怎么走动?”“蚯蚓吃什么?”、听着孩子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围过来,我没有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孩子了事,我决定满足孩子认识蚯蚓的兴趣和探究蚯蝎的欲望,顺应孩子自发生成的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自由活动时,几个调皮的孩子不好好走路,有的喜欢单脚走,有的喜欢倒退着走。为了满足孩子对各种“走”的好奇心与活动欲望,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探索和尝试身体的各种移动方法,从而丰富对身体各部位功能的认识,激发他们对身体游戏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组织方案教学活动时,得到了家长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如在组织“水”的方案教学活动前,我们心中没有底:幼儿对水了解多少?他们的兴趣与需要是什么?他们会怎样研究水?后来,我们在家长会上说出这些顾虑,立刻得到了家长们的热情支持。有的家长说:“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查资料,或从网上下载资料。”有的家长说:“我们会在家中与孩子一起研究,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还有的说:“我可以帮助你们联系参观自来水厂,让孩子了解自来水是怎样来的。”更有家长表示可以到幼儿园来做“妈妈老师”或“爸爸老师”,做孩子的伙伴,与孩子一起参加方案活动。家长们的支持着实让我们感动。以下就是家长参与活动的一些片段。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就说系鞋带吧,开始时我一个个手把手地教他们,还结合语言教育活动教。可孩子们对此事兴趣一直不大,收效甚微。系鞋带这件“差事”还得由我们老师代劳。  相似文献   

8.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究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将孩子看看,听听、玩玩、想想、做做的活动,变成他们活跃思维,学会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是幼儿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对此,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一、诱发幼儿探究问题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唤起孩子的兴趣,不能简单地教孩子怎么做,而应多让孩子自己考虑怎么做,以产生强烈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老师奖励他们小红花了。为了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我在班里专门制作了一个读书专栏,名为“书山有路”。上面画上了一座大山,山下贴上了全班同学的照片。一周内读书超过3000字的小朋友,我会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得上5朵小红花就可以从我这里换得一个“小脚丫”。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观摩了一个小班科学活动"好玩的肥皂"。执教教师充满活力,也非常注重让孩子自主探究,孩子的活动兴趣也很浓。可是活动给观摩者的印象是:孩子常规很不好,活动中他们不停地走来走去,很少有孩子在专注地探索,整个活动显得有些混乱。我感到疑惑:孩子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一天一个孩子将一辆泡沫车带到了班里,小朋友们开心地玩了起来,看着小车在地上转圈,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小车开得像赛车一样快呢?捕捉到了这个兴趣点后,我立刻让他们想办法,他们的方法丰富多样,兴趣非常浓厚。根据以上情况我生成了《小"气"车》这个活动。让幼儿从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开始探究,有益于他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一、活动目标  相似文献   

12.
栾德青 《早期教育》2010,(10):35-35
设计意图: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些直管玩具.孩子们用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等做实验,发现它们有的能通过直管.有的不能,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为什么”。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和探究点,在玩直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哪些材料能穿越弯管,意在通过操作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感知到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基本原理.由此初步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孩子们不断地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不竭源泉,是开展各种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如何发现与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和激发与培养幼儿的间接兴趣,是幼教工作者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在此拟结合自己的一些探索谈点认识。一、发现和满足幼儿直接兴趣的策略1.“闻”其声,“顺”其趣。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善于用心倾听孩子们对某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顺”着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究。如在一次参观江边码头活动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来到渡口,有次序地站在浮桥上,教师首…  相似文献   

14.
三言两语     
统一的早操安排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幼儿能专心致志地“研究”某样事物,并且维持一定的时间,是难能可贵的。作为教师,应精心呵护幼儿的探究“萌芽”,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上海龚柳卿) 教师可带领其他孩子去做早操,由配班教师引导对昆虫感兴趣的孩子进行探索,满足他们的探究需要和兴趣。稍后,教师可以组织这些孩子开展小型游戏。使活动动静交替,有张有弛。(江苏张家港吕燕) 教师不妨请幼儿讨论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让幼儿以自己制定的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奇妙的磁铁     
设计意图幼儿对科学活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喜欢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学习知识的欲望与需要。我班幼儿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已进行过一些粗浅的科学探索活动,如“水的变化”、“无处不在的空气”、“风的形成”、“沉浮小实验。”在此基础上,我设置了科学活动“奇妙的磁铁”,通过活动让幼儿观察了解初浅的“磁铁吸铁”的物理现象,满足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及兴趣。活动目标1.探索发现磁铁以及磁铁能吸住铁的物理特性。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2.学习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  相似文献   

16.
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幼儿熟悉的现象,它们蕴涵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我们设计了“神奇的水柱”这一活动,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在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孩子的教育应从最初抓起,家长和老师要在开发孩子潜在的能力,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上下功夫。耶鲁大学儿童教育研究中心的儿童教育学专家麦克尔·卡普兰认为,幼儿从牙牙学语就孕育着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智慧的形成。同样,幼儿适当的活动也能刺激能力的增长。一些能发声和色彩鲜艳的移动玩具或其他物品,就更能刺激孩子反应。相反,太多的玩具会让幼儿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让孩子认识“头”“手”“脚”和其他身体部位能激发他们理解文字的兴趣。卡普兰还认为,较小的幼儿玩耍较大幼儿的移动式玩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活动能力,大人在他们面前经常阅读地图,或做假山钻山洞  相似文献   

18.
设计背景晨间活动,我和孩子们一起玩皮球,好的皮球给孩子一抢而空,只留下几个没气的皮球在那儿无人问津。于是我问小朋友:“谁能使瘪了的皮球鼓起来呢?”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看来孩子们对膨胀现象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只是对物体膨胀的原因了解甚少,对膨胀在生活中的运用等科学问题还缺乏探究。因此,一次“有趣的膨胀”的探索活动就形成了,意在激发幼儿探索膨胀现象的欲望,培养他们积极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科学精神。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感知各种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原因。2.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  相似文献   

19.
在音乐课中,我发现班中的孤独症学生对音乐的节奏和音准都是相当敏感的。他们的节奏感很准确,很少出现偏差。结合这些特点,在上课的时候,我就给学生们加入了一些节奏训练。开始的时候,我先拿来小军鼓敲击简单的节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每当我的表演开始时,总会看到同学们用新奇、羡慕的目光注视我。这使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对于孤独症学生来说,一般事情不会让他们产生兴趣,目光不追视是很正常的,但是用新鲜的事物来刺激他们,他们还是可以做到目光追视的。当演奏完了以后,有的同学还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您打的什么呀?”“您是怎么打的呀?”“您能教我打吗?”“我也能会打吗?”是呀,他们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学会吗?从他们的眼神里,我读出了兴趣和渴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一种魔力,他可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看着这些孩子,我想,我是否能创造出奇迹呢?于是,我开始了节奏教学在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宋雅玲 《早期教育》2009,(10):42-42
活动目标 1.感知自己的小脚,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2.尝试用图谱的形式来表现舞蹈动作。3.体验用脚来舞蹈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箭头能表示不同的方向。物质准备:彩色、黑色水彩笔每人一支,黄色纸板人手一份,音乐磁带,五线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