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设计其实并不复杂,主要任务是解决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涉及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怎么教”涉及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备课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只是我们有时候把教学设计弄得过于复杂,尤其是当有课要参赛,或是要上观摩课时,就恨不得将十八般武艺都搬出来,以至课堂臃肿、花哨,教学被形式所害。  相似文献   

2.
于强 《福建教育》2009,(10):35-37
在语文教学的领域,“‘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命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于其中的“什么”,很多人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以至于大多数人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打转转,而很少在“言语”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就导致了在语文课堂中,在很多情况下,教学往往只关注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儿童在课堂上的言语生命状态,把学生的言语表达看做一种工具的简单运用。久而久之,儿童言语的天性和个性便在课堂中消失殆尽。因此,理解和认识“儿童”与“言语”的关系,不仅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何敏 《甘肃教育》2024,(5):91-95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是以课堂为场地,将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融为一体,实现无缝对接,对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小学英语授课时存在的问题,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从思考“What教什么”和“How怎么教”的技巧问题,到思考“Why为什么教”的价值问题,提出教学过程中应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教学策略,扎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课程改革要以教学落实为载体,课堂是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相融合的平台,而教学的创新要以课程改革为归依。但不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学创新,都离不开对课堂情境的引领和适应。因此,课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上课前教研组、备课组对“教什么”进行系统的学科分析,包括课堂上教师个体对“怎么教”的艺术化表现,还包括学校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诊断的教学反馈机制。聚集课堂要在“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即通过学校、课堂层面的革新,寻找到一种将课程改革的落实与教师教学创新有机结合的新型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5.
“教、学、评”一体化是以教学行为、学习能力和评价反馈为主要元素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有助于解答“教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加强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本文在明确“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价值的基础上,简要概述和解析其内涵和主要元素,并利用文章的大部分篇幅,从“目标是核心”“评价是关键”和“课堂是要点”三个角度,研究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推动教学行为、学习能力和评价反馈三项要素的深度融合,以此增强数学教学的驱动性、精准性和融合性,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语文教学中,确有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困惑不解。面对新的课改理念,他们茫然无措,无所适从,教学方法非“左”即“右”,只有形式而少有实效的课堂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不甚理解,二是对语文课的基本特征尚不清楚,于是教学中机械照搬模式,邯郸学步,结果迷失了自我。语文课该怎么教?语文课堂教什么?这成了摆在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而相比之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故本文就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略谈浅见。语文课堂教什么?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课堂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如何设计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内容、组织教学评价,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綦江区隆盛中学以数学学科的学习评价为突破口,引入“肇基数学教学法”,探索“人人成功”的数学课程改革,为学校从薄弱学科入手,推动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样本,  相似文献   

8.
<正>一、释疑:如何理解英语新课标中的“教—学—评”一致性要理解英语新课标中的“教—学—评”一致性,就要弄清“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评”四个核心问题,才能分析并建立教、学、评相互间的关联,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教什么?根据新课标要求,研判教材里有什么,学生还缺什么以及需要拓展什么,精准裁定教学内容,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9.
徐文娟 《江苏教育》2022,(73):16-18+22
作为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回答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说到“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无非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个?这是方向的问题;而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这是方法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新课标要求、单元目标、文本特色和学情特点。教学目标的落实主要通过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围绕目标组织教学能够使教什么更明确,使怎么教更具体,使阅读课堂教学变得更高效简约。  相似文献   

12.
“三新”“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具体到课堂教学,需要思考如下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如何用新教材实施教学、教什么?学生应学什么、学习目标与要求如何定位?学段考试、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怎么考、如何评价?基于上述疑惑,该文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考试评价三方面,探讨培育阅读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前,常态的写字教学显得比较随便,写字教学效率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可采用教、学、评一致的写字教学方法,保证学习目标,使教师明白怎么教学生,使学生清楚学什么,让课堂评价全程跟进。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改进教育评价中提出:“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力举措。它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教师综合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同时也为建立以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评”三位一体,促进以评促教,推进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命题与评价,自然会遇到三个问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评。“考试设计的核心问题有三个方面:测量什么、如何测量、如何对测量结果进行量化,即如何评分。”在最直观的层面,语文命题可以表达为须明了语文“考什么”与“怎么考”。就是说,命题者要处心积虑地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两大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怎么评”也就不是很困难了。首先要解决的是“考什么”,就是考试目标的制订,这问题似乎很容易,但是情况恰恰相反,语文界始终没有弄明白,或者说始终糊涂着。  相似文献   

16.
吕洋 《教学与管理》2023,(9):100-103
“教-学-评”一体化不仅包含各要素间的高度一致,更加注重评价镶嵌在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教学中存在评价,评价时促进教学,相互融合贯通。以“教-学-评”一体化为视角,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标准,以化学课堂为场所,探讨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化学课堂之间的衔接方式,分析了“教-学-评”一体化目标、教学、教评、学评方面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内涵,又根据“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困境,提出了具体的突破策略。  相似文献   

17.
谈论教学,离不开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如果把“教什么”视为教学大纲之事,那么“怎么教”就是教学方法之能了.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教学工作的核心.如果把问题展开来讨论,或者从教学的本来意义上考虑问题,则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实际上存在着四个而不是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是:“教什么”和“学什么”以及“怎么教”和“怎么学”.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学科实践是当前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基于可见的学习理论,建构了“目标(为什么学■为什么教)、知识(学什么■教什么)、实践(怎么学■怎么教)、评价(学到什么程度■教到什么程度)”可见的学科实践学习四要素分析框架,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为学科实践活动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为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提供了支架。  相似文献   

19.
林翠霞 《今日教育》2014,(7):104-105
一、准备到位,把“讲法”与“明理”有机结合 王荣生教授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分析,明确一节课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什么。因此,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深度研读教材,分析关联知识,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精心预设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数学教学首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么学”.拜读了文[1]后,感触颇深:作为课堂数学教学的主要传播媒介——数学教学语言,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动脉,对辅导学生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本文就新型课堂语言设计作了一次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