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文,认为由艾思奇同志主编的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上是“半封闭式与经典注释式的混合体系”,以及关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是传统的保守观念”等观点,本文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发展,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但发展必须以坚持为前提,离开坚持的发展决不是真正的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大问题;对改革必须采取十分积极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群众观等基本原理,浓缩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新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3.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了薛志贤同志《对改革现行哲学体系的意见》一文,读了很受启发。薛志贤同志提出现行的哲学体系要改革,这个意见很好。他不同意把哲学体系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我都同意。但是,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说成是“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总论;历史辩证法(即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即辩证逻辑),作为三个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4.
也谈“情绪”“情感”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教科书中,关于情绪、情感的定义问题引起了许多同志的质疑,大家都感到目前尚缺乏一个明确、概括而令人满意的界说。比较流行的意见认为: “情绪和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曹日昌主编:《管通心理学》下册,第44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一个人对当前所面临的事物与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或反映,就叫做情感。”(杨清:《心理学概论》,第41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相似文献   

5.
关于度的定义,哲学界的提法很不统一。如何确定统一的度的定义,显然是一个必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想就这个问题提供一条粗浅的思路。截至目前为止,哲学界对于度的定义,就其有一定的代表性或特点而言,大概有如下一些提法: 黑格尔:“尺度是有质的定量”、“尺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小逻辑》,第234页) 艾思奇:“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78年版第100页) 肖前等:“所谓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辩证唯物主义原理》,1981年版第173页)  相似文献   

6.
今年七月一日,香港就要回归祖国,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就要变为现实.香港通过“一国两制”途径回归祖国意义重大.它是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为进一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是唯物辩证法的伟大胜利.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是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7.
用交往行动理论来指导并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哈贝马斯人生的一大抱负。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研背景,哈贝马斯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劳动”和“类的历史”两个基本概念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两个基本假说的批判性考察,构建起了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国内外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心理的生理机制不变”论,是关于产生心理、意识的大脑神经活动问题的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它在实际地说明人的心理、意识问题时,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和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表明:产生心理、意识的大脑神经活动是符合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规律的,从这样的大脑神经活动上说明人的心理、意识必然达到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完全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0.
本刊1979年第一期、第三期先后发表蒲喜明同志的《“前置宾语”说是不科学的》和宋玉柱同志的《关于宾语的位置及其它》两篇文章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进行讨论。由于稿挤,未能及时刊登。现仅将蒲喜明同志和符达维同志的来稿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解放”的思想观点,其核心就是要对“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只有正确把握并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时俱进,并充分利用这一指导思想,正确把握教育观念,并对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及存在进行彻底改革。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类本质”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两者同是马克思走进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留下的理论足迹,同是共产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辩证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真正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刘修水教授     
刘修水教授,1930年出生于陕西省华县。中共党员。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研室研究生毕业。历任西安师范学院政教系讲师、哲学教研室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副主任、副教授、系主任、教授,《陕西师大学报》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兼主编。现任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恩格斯思想研究会顾问,陕西省委讲师团、西安联大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修水教授长期挫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14.
“既然”与“所以”连用,常被作为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看待.比较有代表性的,要算黄伯荣、廖序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与此教材配套的《现代汉语习题解答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对二者的连用有明确的解释,如教材第四章第六节的“思考与练习”中有一个病句:我们既然决定要修改这本书,所以得赶快研究修改的原则.《提要》是这样解说的:“这个因果关系的复句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这句偏句用‘既然’提出依据,正句说明推论出来的结果,故应将正句的.‘所以’改为‘就’,这样关联词语就搭配得当了,表意就明确了.”黄廖两位先生主编的这部教材,发行量大,影响极为深广.我们觉得只允许“既然”与“就”和“因为”与“所以”搭配.不承认“既然”与“所以”也可以配合使用,带有很强的人为性.“就”在结果句中,“所以”也在结果句中,从意义上看不出二者使用上的差异.从语感上来看,很难断定“既然”与“所以”不能一起使用,何况语感常常有个性差异.另外,“既然”不只与“就”搭配,还可与“那”“那么”“当  相似文献   

15.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上疏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历来的许多学者,根据这条资料,都断言商鞅曾经以法律的形式,公开宣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个说法,写入许多流行的历史著作,迄今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如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上册)说,商鞅“用法令的形式规定土地可以买卖”;尚钺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认为,商鞅“提出土地听民买卖的政策”;杨宽著《战国史》也指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大发展。他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党和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陕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发表拙文《布哈林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认为金雁同志在该刊1985年第4期刊出的《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一文中所说布哈林于1922年共产国际四大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的民族模式”,应译为“社会主义民族类型”。“类型”与“模式”虽然涵义相近,但还有区别,此处二者不能混用。学报编辑部把拙文送交金雁同志看过,她当即写了一篇《再谈布哈林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长文,与拙文同期发表。她旁征博引,坚持为自己的见解申辨。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地阐明了执政党建设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阐明了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文化的发展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地阐明了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20.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语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界的一般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