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师大都较多注重发声技巧和歌曲演唱方面的训练,而往往忽视对学生歌唱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如何把声乐技巧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声乐教学能否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歌唱者要想很好地掌握声乐技巧和充分表达出音乐情感方式,就必须有良好的歌唱心理,因为心理状态对声乐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情绪、性格对学习和歌唱表演有直接影响。在分析心理对歌唱的影响基础上,提出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舞台艺术实践的需要,也是歌唱成功的心理基础。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并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培养控制感情能力,积极排除自我干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歌唱热情;加强文化素质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歌唱欲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舞台艺术实践,积累舞台经验;坚持良好的歌唱姿态,培养大气的舞台风度。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的制定对高等师范声乐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高师声乐教 学应在内容上"求新",即不但要重视歌唱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包括审美、鉴赏等各种能力的培 养;教学方法上"求变"。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教学经验的积累,加强学生对声乐教学法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声乐教育是人类将声乐审美观念以及歌唱的内容、形式、技术、创作的方法延续下去的活动,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的声乐教育过分强调声音、技巧,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音乐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没能深入挖掘,从而削弱了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笔者在声乐教学中试将得意忘象这一美学理论引入课堂,用实践证明其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心理状态是由众多的心理因素组成的,包括人的感觉和情绪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关键,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声乐事业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心理因素始终贯穿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心理支配和影响着技能技巧及音乐情感的发生和发展。在歌唱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歌唱心理训练,为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打下理论基础,深刻认识声乐演唱与教学歌唱发声的内在心理规律,促进声乐教学水平和歌唱者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与音乐学院的课程基本雷同,沿用"专业知识为本"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声乐教师总是以"学院式"的声乐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不切实际地追求"高、专、尖"的培养目标,过分强调所谓的专业性.殊不知,虽然有个别学生毕业之后考进更专业的音乐学院和省市歌舞团体从事专业表演工作,更多的学生还是走入了中、小学音乐课堂或从事社会音乐普及工作,因此高师音乐学院不是培养歌唱家的摇篮,而是培育普及音乐工作者的基地.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学习声乐演唱,使其了解并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提高其歌唱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培养其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健康的艺术情趣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基础学校音乐教学,指导课内外声乐活动等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其将来成为心智健全,专业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做好准备,作为高师声乐教师,要明确培养目标,改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模式,从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去努力,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歇唱的器官、歌唱的呼吸和歌唱的共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脑、心、身".通过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歌唱表现意识、歌唱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高师声乐课堂教学情感表现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前的高师专乐教学中,存在着重“声”轻“情”的现象,即只注重学生嗓音技巧的训练,却忽视学生歌唱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声乐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声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歌唱情感表现能力的途径等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通过人的思想情感,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技巧而获得的。一首歌曲的好坏,除了技术和生理上的因素外,主要的是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只有心理调控能力好,技术掌握得好,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如何克服歌唱紧张在声乐教学中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声乐学习必须重视学生歌唱综合能力的培养,即正确的思维能力、准确的鉴赏能力、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在众多有关声乐教学的书籍中,大多提到的是教师如何去教授学生,往往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阐述声乐教学。本文通过对我国著名教育大师沈湘先生对声乐教学见解的理解,以及本人多年声乐学习的感受和教学实践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声乐教学当中,声区统一是衡量女高音歌唱技术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歌唱的呼吸、共鸣、打开喉咙等要素是声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它们影响着声区的转换和统一。文章结合笔者在声乐教学、探索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阐述了女高音歌唱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声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歌唱心理对一个人的演唱和教师的教学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歌唱的水平、教学的效果,决定它们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在学习声乐过程中要加强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在声乐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声乐教学的语言研究探索,能为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校声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声乐教学是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声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可以说声乐教学是当前我国高校进行音乐教学的基础性学科,是关系到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高校积极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今天,原有的传统高校声乐教学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当前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拓宽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新思路,这样才能够满足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新目标。因此,本文就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如何透审美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最后得出提升我国声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基本方法,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7.
由于声乐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普遍教学存在欠科学性,出现了声乐教学初学者找感觉难的现象,本文从初学者的角度,在如何提高学生对歌唱声音的鉴赏以及对歌唱发声技巧的认识方面做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和总结:无声琢磨的学习方法是声乐初学者的最佳选择;声音的积累是声乐教学的基础要求;歌唱的自然口型与内外口的区分对优美音色的产生,轻松的发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舌体的自然放松与吐词受力的技巧和与歌唱优美音色有着十分密切的作用;歌唱管状的形成是歌唱呼吸的表现形态,是优美音色的支柱。这些都能给初学者提供歌唱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素质教育中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应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以及联系教学,在方法上要因人而异,形式多样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9.
声乐教学是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而民族声乐教学又是我们声乐教育中最为庞大的教学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高师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地位以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的技能技巧做以刍议,以望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重视及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这是新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品质。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才能实现这一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